第七百六十四章 日拱一卒(1 / 2)

朱祁玉作為大明皇帝向來不求虛名,但凡是有利於大明的利益他,他都會做。

安南這片土地,一直在反反復復,從秦末漢初時候的趙佗開始,安南就一直在反復橫跳,中原強勢則依附,中原弱勢則反咬一口。

中原和安南,恩怨情仇已經千年,朱祁玉這次郡縣安南,不准備采取原來的三個月速戰,解決對方的決策層,而後設立郡縣,和對方椎髻箕坐了。

只要反對中原的統治的文化仍在,那么大明郡縣安南,也不過是鏡花水月,水中撈月而已。

朱祁玉之所以提出這樣『日拱一卒』的戰略,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永樂年間,英國公張輔第一次帶兵郡縣安南只用了短短的三個月時間,而後永樂六年起,大明便陷入了治安戰的陷阱之中。

因為反對大明對安南統治的基礎還在,大明在安南的統治並不順利。

在軍事上,大明駐安南大軍,只能摁下了葫蘆,浮起了瓢,哪里有火哪里撲,不斷的平叛,這種平叛的軍事行動,穩定了大明對安南統治的同時,反而助長了反對郡縣安南的基本盤,也為後來的黎利造反,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在政治上,大明在安南的統治,不得不和當地的世家妥協,比如將一些關鍵的官職、知府州縣事讓與當地世家,莫氏、黎氏、阮氏等等和大明的官吏互相通婚,形成了一種姻親來穩定這些世家,防止世家們加入反對勢力之中。

而安南世家們,往往是兩頭下注,誰當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做世襲罔替的世家,永遠把持政治權力。

在經濟上,大明的經濟輻射范圍,只能集中在河內、清化等少數大型城池,而在鄉村,大明從未統治,這種沒有根基的經濟統治,讓稅賦、經貿等完全控制在安南地方宗族、縉紳手中。

在文化上,入安南的大明人,就需要椎髻箕坐,也就是髻如椎,坐如箕,而安南還有根深蒂固的本地士族,他們一面不斷的討好大明官吏,一面又制造風力,阻止大明對安南的王化。

這對大明在安南的統治極為不利,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反對大明統治的風力。

所以大明從未真正的王化安南,這才是宣德三年不得不退出安南的主要原因。

在明仁宗調走黃福之後,安南的大明官吏,選擇了橫征暴斂,未必不是看到了大明在安南的統治,搖搖欲墜,選擇最後撈一筆的想法。

大明在退出安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明的遷都帶來的政治軍事中心的北移、大明水師的收縮下西洋活動趨於停滯、安南反對勢力的不斷擴張、大明在安南橫征暴斂消耗了統治基礎等等多方面的原因。

「於少保,其實維持一個低烈度的戰爭,並不需要多少糧餉,省錢的同時,還能磨礪大明水師、大明雲貴黔兩廣等地的邊軍。」朱祁玉補充了自己的想法,他的這種日拱一卒的做法,有很多的優點,其中一個就是省錢。

於謙並不反對陛下的這個說法,三個月的快速作戰和五年期的低烈度作戰,在軍備消耗上,並沒有太多的差別。

「陛下,那安南的百姓呢?」於謙低聲問道。

唯一承受苦難的將是安南的百姓,五年期的低烈度戰爭,和三個月的快速作戰,安南百姓長期陷入兵禍的恐懼之中,如同進入了人間地獄一樣。

朱祁玉立刻說道:「朕是大明皇帝,朕不在乎。」

「臣仍然不認為這么做。」於謙依舊堅持的說道:「陛下,安南,不是倭國。」

「倭國可以這樣做,是因為大明並不打算對倭國進行郡縣化。」

「安南不能這樣做,是因為大明對安南的戰略是郡縣化。」

「在本質上,這種低烈度的戰爭和永樂年間,大明在當地的平叛並無區別,反而會激起了當地百姓的強烈反對,最後才讓黎利的勢力越來越大,後來的橫征暴斂,加劇了黎利的擴張。」

「大明在安南,也不是沒有統治基礎,如此日拱一卒,看似固若金湯,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於謙反對大明皇帝的日拱一卒的戰略,是因為他認為沒必要做到這個地步,大明在安南仍有統治基礎。

如果大明皇帝這么對付倭國,於謙不僅不反對,而且雙手贊成,因為倭國在大明看來,就是賊,偷大明的禮儀的賊,事實上,倭國已經陷入了戰亂的泥潭,而且會持續下去,不知何時終結。

可是大明完全沒必要對安南如此,於謙很有信心,重新郡縣安南之後,景泰年間的郡縣安南,決計不會像永樂年間那般虎頭蛇尾。

朱祁玉往前探了探身子,十分鄭重的說道:「蒙古西征,在不花刺,強令城內所有居民不得攜帶任何東西出城,不出城者一概格殺;」

「在玉龍傑赤,蒙古士兵並將阿姆河水引入玉龍傑赤,城內外死亡超過120萬人;」

「在呼羅珊,盡屠其民,焚毀所不能取攜之物而去。」

「而那片領土,最終被尹爾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等分,就結果來看,只要抱著留地不留人的想法,沒有什么不能穩定統治的!」

於謙並沒有任何退步,開口說道:「那今天的尹爾汗國在哪兒?察合台汗國亦一分為七。」

「尹爾汗國的建立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親弟弟旭烈兀,尹爾汗國在旭烈兀死後,立刻陷入了內戰之中。」

「陛下,前車覆,後車戒。秦氏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然大漢而不避,是後車又將覆也。」

「蒙哥、旭烈兀、忽必烈、阿里不哥,同父同母胞兄弟,唯有忽必烈止殺,而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他們的國在哪里?」

「蒙哥、旭烈兀、阿里不哥的後人,今日都數典忘祖學起了沙里亞法啊!那些人是蒙古人過去征服的奴仆,現在蒙古人只能和奴仆同流合污,陛下。」

元朝、北元、北元汗廷、韃靼可汗是一條清晰的沒有爭議的傳承線,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至今仍在,韃靼可汗脫脫不花現在在天津衛的四夷館,和琉球國王尚泰久為鄰。

於謙站起身來,長揖在地,大聲的說道:「陛下,蒙古西征,雖略有建樹,可是大屠之後,軍紀敗壞,戎政乃是國之基石,基石不定,如沙上建塔!」

「陛下常言: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我大明健兒,赤膽忠心,如此曠日持久的征戰,恐軍紀廢弛。」

「陛下常言:外戰不可快,內戰不可豫,交趾與大明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乃是大明的四方之地,此戰宜快不宜慢。」

「臣,懇請陛下三思。」

於謙這意思其實非常明確,陛下可以不在乎安南,難道陛下也不在意征戰的大明軍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