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 京宣馳道的若干問題(2 / 2)

「當年太宗文皇帝執意遷都北衙,自然有文皇帝二十歲就藩北衙,在北衙待久了,南方待不住,可是北虜的威脅,也是主要原因。」

「這條馳道修通了,燕山防線,才能真正的渾然一體。」

這條馳道,軍事意義重大。

朱棣當年遷都,是經過了極為慎重的考量,並且經過了長達十數年的爭議,最終決定遷都,朝中的反對聲音很大,但最終朱棣還是力排眾議,完成了遷都大事。

朱棣的很多政令,都隨著二十四年的興文匽武,人亡政息,但是這遷都卻是影響深遠的一件事。

北宋的滅亡,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燕雲十六州在敵寇手中,定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都是短命王朝。

燕雲十六州的背後,就是千里平原,北虜可以隨時騎兵南下,屠掠中原大地。

在北宋滅亡靖康之難時,完顏宗望從古北口南下取幽州後,直接跳蛙戰術,跳過真定、雄州、德州直接南下到了黃河沿岸,而後趁著冬季黃河冰封過河,直逼開封府。

嚇得宋徽宗禪讓太子宋欽宗趙桓,宋徽宗直接跑向了南方商丘。

完顏宗望第一次並沒有攻下開封,而是敲詐了一筆後北歸,因為大宋的勤王軍到了。

次年,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合兵一處取太原之後,切斷了大宋西軍馳援開封之路,才將宋徽宗和宋欽宗打包帶走了。

而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在建文三年俘虜楊文之後,立刻開始南下,轉戰千里不攻城,最終在建文四年入南京為帝,靖難之役,也證明了,燕雲十六州,真的丟不得。

中原這片土地,誰掌控了燕雲之地,誰就能鯨吞天下。

而這條京宣馳道的修建,將標志著從此之後,燕雲十六州連為一體,對於燕雲防線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於謙繼續說道:「陛下,自宣府至京師的商路崎區,河套、塞外之物入京不易,臣仍記得當年渠家事,晉商壟斷與北虜韃靼、兀良哈、瓦剌的貿易往來,若是此路修通,天塹變通途,河套便再無丟失之虞了。」

在商貿往來上,山西貨物進京不易,想要進京那就得翻山越嶺,山外九州和山內七州的商路不通,也造成了晉商形成了壟斷地位,最終釀成了渠家之事。

「襄王仍在塞外主持王化韃靼,甚至比之雲貴更難,塞外韃靼、兀良哈人,雖然短暫歸附,但完全是因為大明勢強,如果此條馳道修通,韃靼再無問鼎中原之日。」於謙又說到了王化韃靼之事。

韃靼的官山議事台,是於謙和石亨和解的地方,於謙當時擺明了態度,要么石亨為了報私怨殺了他於謙,要么日後將相和,不再起爭執,一起為大明再興盡忠竭能。

石亨有今天武清侯、京師總兵官的地位,都是於謙從牢里把石亨撈出來的,過去雖然有很多的恩怨,但現在時過境遷,皇帝都換了,他們自然放下了那些當初的齷齪。

廉頗和藺相如的將相和之所以成為美談,就是因為這樣的事兒,少之又少。

官山議事台,同樣是韃靼、兀良哈、瓦剌三部盟會之地,現在已經成為了大明的領土,如果京宣馳道修建完成,韃靼徹底成為大明人,就不再是一種期許了。

軍事、經濟、政治、文化上的這些價值,是朱祁玉無法拒絕的,同樣是大明朝無法拒絕的。

「那就修。」朱祁玉最終下定了決心。

修,再貴也要修。

就像是開海一樣,再難,困難再多,也要辦。

海陸並舉是景泰的大戰略、大規劃,是國之大計,多少困難,朱祁玉也要做。

朱祁玉想了想說道:「沉尚書要是仍不肯出錢,大不了朕就發行特別國債,問百姓們借錢,等修通了,朕再慢慢還。」

內帑當然有錢,但是內帑是國帑的緊急儲備金,朱祁玉秉持著能不動就不動的態度,若是戶部的反對聲音還是很大,朱祁玉就從社會募集資金。

同樣也不失為一種修建馳道的辦法和嘗試。

當然,馳道的所有權歸大明所有,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朱祁玉可不想被各路諸侯,走著他修的馳道敲碎他的腦袋。

朱祁玉的信譽是極其堅定的,無論是堅定不移的擁躉,還是整日里陰陽怪氣謾罵之人,都得承認,陛下是個重信守諾之人。

他之前就發行了一次國債,那是得有門路才能認購得到,京師那幫勢要豪右們吃不下,或者怕吃相太難看,讓陛下惦記上,稍微放出去些,不讓局面太難看。

大明誰不知道,陛下最擅長理財?

「陛下要是因為這個事兒發行國債,讓陛下陷入向百姓借錢的窘境,而且不是國帑無錢,只是政見不合,那沉尚書只有自縊一途了。」於謙搖頭說道:「相比較修京宣馳道的靡費,讓陛下借錢這件事,更加讓人羞憤啊。」

千年來的君臣大義,可不是鬧著玩,若是真的發行國債,沉翼只能上吊了。

這哪里是借錢,分明是在殺人。

國帑不是正統年間窮得揭不開鍋,那是沒辦法,就是殺了戶部尚書也沒錢,景泰朝這國帑富得流油,這種情況下,陛下還得向民間乞討借錢,沉翼不死,天理難容。

「那有勞於少保去勸勸沉尚書了,若是沉尚書仍然不肯,那朕再跟他說說。」朱祁玉已經下定了決心,自然要把這件事辦下去。

於謙不行,他就親自上,還不信勸不動這個倔老頭。

「臣遵旨。」於謙俯首領命,他想了想說道:「陛下,臣貪天功,此事交給臣去做?」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於謙當然知道陛下的想法,這條馳道如此重要,交給旁人,陛下怕是安心不得。

「朕正有此意。」朱祁玉示意興安擬招,他取來寶璽落印,將京宣馳道之事,交給了於謙去辦。

於謙說自己是貪天功,的確是這樣,靡費鉅萬不恤民力的名譽問題陛下擔了,而修這條馳道的技術問題,陛下同樣解決了,剩下的問題是於謙擅長的領域了。

商輅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觀察到一個政令的決定,大開眼界,景泰朝的辦事效率,實在是商輅嘆為觀止。

商輅其實一直擔心,於謙成為大明朝的霍光,但是現在看來,他完全是多慮了,他不知道陛下和於少保之間的關系,絕非霍光和漢宣帝那般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