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章名曰亡國的循環(2 / 2)

在萬眾矚目之下,彥仁回到了京都,罕見的在京都御所召集了各地的守護大名前來議政。

京都御所有些破敗和冷清,這些年室町幕府理政都在金閣寺和銀閣寺,一些大名已經忘記了御所到底是何等的模樣。

御所的內門和城堡有一片名石,是高出地面一人到數丈不等的巨石,石塊少有標准立方體,但塊與塊之間卻嚴絲合縫。

石塊皆當年地方大名供奉,石塊上依然可見大名的「家紋」,但是因為常年無人打理,這些石塊已經經歷風吹雨打,已經沒有了當初雄偉的模樣。

這是彥仁第一次在御所的正和殿召開朝會,而且還特意去請了足利義政前來主持。

彥仁事無巨細一字一句的將在殿守閣內發生的事,講給了所有的大名們,而後開口說道:「大明來的袁公方拒絕了朕的條件,他不肯出任征夷大將軍,我們的談判,沒有任何的進展。」

「諸位,應當怎么辦?」

正和殿內一片鴉雀無聲,一個膽小的大名攝於袁彬的凶名,瑟瑟發抖的說道:「那是要我們去界城本丸的殿守閣朝拜嗎?」

還沒開始打,就已經有人在計劃投降了。

「懦夫,你應該切腹!」足利義政訓斥著這守護代,憤怒無比。

無論什么時候,都有主戰派和主和派,顯然,這京都御所的朝會,亦是如此,主戰主和爭論不休,。

合兵共伐袁公方?

說的倒是輕巧,怎么保證合兵之時,另外一家沒有藏私,趁你主力不在,滅掉的令制國?

若是合兵真的那么容易,蘇秦就不會掛六國相印,才能勉強合兵,即便掛六國相印,蘇秦、公孫衍的合縱最終仍然輸給了張儀的連橫。

合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

連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在吵吵鬧鬧了數個時辰之後,勉強形成了一條大家都認可的結論,那就是不能讓山野袁公方再拿到石見銀山了,各大名有錢的出錢,有兵的出兵,派出精銳的武士支援山名氏守護石見銀山。

手持山野銀山和安藝銀山的山野公方家,再加上石見銀山,實力太過於強橫了。

在諸多大名開始馳援山名氏的時候,在陳福寅的主持下,青兕組的一眾社員開始前往大內氏和尼子氏,幫助大內氏和尼子氏進行作戰,換了身衣服,搖身一變,這些青兕組的社員,成為了大內氏和尼子氏的武士。

而這些武德不夠充沛的社員們,相比較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衣衫襤褸的大內氏和尼子氏武士而言,還是極為強壯的生力軍。

倭國是一個極度缺少糧食的海島國家,能吃飽飯,在倭國絕對算得上是富足之家了,唯獨不缺少糧食的只有界城港,這里是百貨集散之地。

「倭國人眾地狹,但是土地完全足夠供應所有人填飽肚子,但是戰爭之下,沃土無人耕種,糧食產量急速下降。」

「而這些令制國的守護代們,為了利益,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被一揆民變打敗,只能加劇戰爭的步伐,寄希望於掠奪來滿足自己的肚子。」

「可是戰爭導致耕種事更加無法維持,糧食產量再降,倭國陷入了這種循環當中。」陳福寅總結了倭國眼下局勢。

倭國人眾地狹,可耕地的面積、降雨還是能夠滿足倭人所需,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倭國徹底陷入了群雄蜂起的死循環。

這也是歷朝歷代亡國之時的循環,明明土地可以供養人口,戰爭頻發卻導致土地無法被妥善完全利用,糧食下降,民變增加,戰爭的烈度愈演愈烈,更多的土地被閑置,生產力進一步的下降,社會矛盾加劇,最終變成了一場毀天滅地的浩劫。

「活該。」李秉倒是直言不諱,足利義政不德,彥仁戀權不肯松手,戡亂的機會就在眼前,給了機會,卻把握不住。

「石見山那邊需不需要再增加兵力?」岳謙詢問著戰事。

山名氏的抵抗意志超出了他們的預估,即便是增加了青兕組,石見山這個磨盤仍然在堅定不移的轉動著,無數的倭人不斷的被扔進了這個大磨盤里,被磨成了血肉。

而且仍在繼續。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戰爭的烈度越高,細川勝元的買賣就越好,因為大家都在不斷的增加籌碼,將自己手上能置換的資源全都變現,用於戰爭。

細川勝元這一個月的時間,數錢數到手抽筋。

袁彬思索了一番搖頭說道:「短時間內結束不了,讓戰線繼續維持便是,我們不急,日拱一卒便是。」

進攻方怎么會急呢?

袁彬又不求速勝,這樣的戰爭狀態,山名氏只會增加銀礦的產出,來獲得更多的戰爭資源謀求勝利。

所以袁彬拿出了被大明棄之不用的戰略,日拱一卒。

「那就熬鷹吧,看誰先熬不住,誰先投降便是。」李秉也頗為贊同的說道。

熬鷹是一件很殘忍的事兒,尤其是對於戰爭雙方而言,承受苦難的是倭國的最普通的百姓,相持階段,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不堪。

最先熬不住的肯定不是山野公方,因為山野公方背靠大明,還有環瀨戶內海的經濟支持,山名氏拿什么跟山野公方熬鷹呢?

李秉的意思很明確,山野公方非但不終結這種亡國循環,反而是在加劇,比的就是內力。

「這山名氏也不是毫無助力可言。」季鐸面色陰沉的說道:「我們可以依靠瀨戶內海,山名氏可以依靠朝鮮。」

李秉驚訝的說道:「依靠朝鮮?李瑈瘋了才支持山名氏,大明打倭國還要度海,打他李氏朝鮮,可完全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