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官船官貿,再下西洋(2 / 2)

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操弄是稽戾王注定失敗的原因,彼時東南福建百萬百姓民亂,而西南地區的麓川反反復復,內憂外患之下,大明內外皆是反對之聲,而所有人矛頭直指王振。

為了緩解內部矛盾,進而發動了親征,發動戰爭的問題是為了轉移朝中矛盾,最後的結果,就是戰敗,皇帝被敵人所俘虜。

戰爭的確是政治的延伸,但是為了政治操弄,在沒有任何准備下發動戰爭,是不負責任的惡。

朱祁鈺繼續說道「瓦剌、韃、兀良哈部,為何在永樂年間不敢南下,反而在正統年間開始頻繁擾邊,甚至不斷的發動大規模的征戰?」

「彼時,文皇帝巴不得他們來呢,正愁找不到他們!但是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韃鞋等部,正是看到了大明的虛弱,才敢犯邊。」

「現在瓦剌人在哪里?」

「他們在撒馬爾罕,就這,瓦剌人還覺得跑的不夠遠,想去拔都薩萊去,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他們仍然待在龍庭和林,朕絕對會親入大漠,把他們犁庭掃穴,大明完全有實力做到。」

朱祁鈺簡單的講解了下稽戾王失敗的政治因素,政治操弄是發動戰爭最下作的原因,並且會招致不幸。

「孩兒明白了,就像是在北宋末年靖康年間,宋欽宗和宋徽宗為了權力在京師的互相傾軋,最後導致了大宋錯失了馳援太原的良機,最終導致了國破。」朱見澄是真的明白他的父親在說什么,而不是在照例應付,敷衍了事,還舉了個例子。

完顏宗望從古北口南下占據了幽州(今北京),而後跳蛙戰術,轉戰千里至開封城下,而後勒索了一筆銀錢選擇了北歸離開。

在完顏宗望出發的時候,完顏宗翰從大同府南下,直指太原,在太原遭到了守將王稟的堅決抵抗。

北歸後的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合兵一處,攻打太原。

在合兵之前,是馳援太原最好的時機。

大明西軍勤王將領種師道對登基為帝的宋欽宗說∶太原在則國在,太原亡則國亡。….但那個時候,宋欽宗和宋徽宗為了權力,在開封府內互相傾軋,導致王稟等一眾守軍孤立無援,在堅持了二百五十天之後,戰至城破身中數創而亡。

太原破則國破,占據了太原的金軍一路南下,切斷了西軍勤王之路,最終俘虜了宋欽宗和宋徽宗,北宋滅亡。

在戰爭的時候操弄政治的結果,就是戰敗,戰爭是絕對的零和游戲,贏家通吃,敗者食塵。

宋欽宗和宋徽宗作為中原皇帝,被執牽羊禮,被人用繩索牽著小弟弟,在冰天雪地之下,作為戰利品被四處展覽,而宋廷帝姬、後妃被百般羞辱,而宋高宗趙構有了身孕的妻子被綁在馬匹上,顛簸了百里最終流產。

但是隨著岳飛、韓世忠、劉綺等一眾將領名聲鵲起,南宋在戰場上不斷取勝,宋欽宗和宋徽宗的待遇反而變得越來越好。

朱見澄沒有選擇糊弄他的父親,他明白了就是明白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最近朝中有點事兒,計省核定船證,鬧出了不小的風浪,胡尚書可有耳聞?「朱祁鈺問著胡濙,他的稱呼不是胡少師而是胡尚書,顯然這是在問政,而不是在論政。

「陛下,臣已經不是尚書了,現在就教教書,偶爾也去太醫院、解刳院逗遛一二。」胡濙不想摻和這等閑事兒,他已經不是尚書了,他是少師。

胡濙不懂,為何他都退了,陛下還不放過他。

朱祁鈺的可持續竭澤而漁,是用人的第一標准,死後埋在金山陵園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

金濂死在了任上,王直一直到順利培養出了王翱才退,胡濙都快九十了,仍在發揮余熱。

好用就用到死,這對朝臣而言是一種榮譽還是一種負擔與恥辱?只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不是論政嗎?」朱祁鈺笑著說道。

這是論政就好了,這分明是問政、參政、議政!

「陛下給的,不要也的要。陛下不給,想都不要想。這就是君君臣臣,朝中因為船證風起雲涌,屬實是有點不知好歹,得寸進尺了。」胡濙略有些無奈的說道,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帝制的大明就是如此,尤其是當皇帝是個英主明君的時候,朝臣們試圖用各種奏疏去混淆陛下的視線,用各種模棱兩可的道理去糊弄陛下,是不可取的。

陛下又不是稽戾王,糊弄的了嗎?

李賓言是誰?李賓言是陛下釘在松江府的一顆釘子。

海貿事的利益陛下可以分配,時至今日,仍無官船下西洋爭利,唯一的安排還是環球航行探索航道。

但是海貿事的權力,陛下可是攥的死死

的,這些個士大夫們得了利益還不行,還要企圖染指海貿權力,這不是不知好歹、得寸進尺是什么?

朱祁鈺再問」那該怎么做,才能讓風波平息呢?」

「陛下心中已有定計,臣不敢置喙。」胡濙變得無可奈何,看陛下的樣子,就知道陛下從御書房走到文華閣的時候,心中已經有了定計,但陛下不說,就是想問問他,而後再三思而後斷。

胡濙謹記自己的身份,他已經從禮部尚書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就不會輕易參政議政,論政只是教育皇嗣,這是他太子少師的工作。

「胡尚書又跟朕打官腔不是?」朱祁鈺頗為平靜的說道。

胡濙看出來了,大皇帝今天這趟兒,是專門來找他的,壓根就沒打算放過他,他只好說道「臣不敢欺瞞君上,就臣看來,其實平息朝中風力,說難很難,畢竟事涉海貿重利,說易也易,只需要舊事重提便是。」

「怎么個舊事重提法?「朱祁鈺好奇的問道。

胡濙確切的說道?「官船官貿,再下西洋。「

「啊,胡尚書不愧是胡尚書啊,就是高!「朱祁鈺頗為贊同的說道∶「那這件事就由胡尚書操持一下?「

「臣…遵旨。「胡濙俯首,應下了此事,躲不過就好好辦便是。

胡濙也不會親自去做,也是交待給禮部的新尚書蕭暄和侍郎姚夔去做。

朱見澄倒是看出來,他的父親其實早就想到了應對之法,但是為何非要交給胡濙去做,他還是有些不太明白。.

吾誰與歸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