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同(2 / 2)

又因為陛下待下不薄,又格外慷慨,所賜之物價值不菲,所以成敬在大明內外,也有送財童子的雅稱。

德勝門是兵道,這里只走兵馬武勛將領,並無其余閑雜人等,李文交接了御賜之物,有些奇怪,往常這賞賜宦官們不拿一部分,是說不過去的,但是他沒多想,便再謝聖恩。

」高陽伯勞苦功高,在甘肅邊方戍邊就是三十余年,陛下本來打算讓高陽伯歇一歇,可是這講武堂內還缺一名掌教,陛下就差咱家問問高陽伯,還願為大明效力否?」成敬等李文謝了恩,又開口問道。

講武

堂是什么地方?

那里是大明權力核心中的核心,而當年由楊洪為第一任祭酒的講武堂參議軍機要事,是大明皇帝設在講武堂的總參部,決定了大明軍事行動的既定目標的地方。

李文只要答應,他這次回京,就不是解甲歸田,而是高升了。

」李指揮莫要著急回答,陛下在講武堂等著李指揮,還請李指揮隨咱家來。」成敬沒有讓李文立刻馬上回答,而是讓李文和陛下說。

李文甩了甩自己的袖子,里面滑出一個信封,里面是大明銀庄的票證,這厚度,少說也有千余兩,在正統年間,不給這個錢,那是要住詔獄的!

於謙當初就不肯給,結果被扔進了詔獄中。

李文不帶任何煙火氣的將信封遞了過去,低聲說道:」敢請問大璫,這待會兒面聖,但是我從未見過陛下,還請大璫指點一二,感激不盡。「

成敬卻紋絲不動的說道:」咱家收了你這個錢,陛下就收了咱家的腦袋,還請李指揮莫要誤了咱家性命。「

」指點說不上,但是陛下是很簡單的人,有什么話喜歡直說,不喜歡拐外抹角,陛下憂心國事,很忙,顧不得那么多的客套和打機鋒,若是和陛下奏對,李指揮還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便是。」

」啊?」李文拿著信封是收回去也不是,不收回去也不是。

這跟陛下奏對要想什么說什么?那不是活膩了嗎?

這一看就是錢沒使到位,這大璫不肯說實話罷了。

李文又甩了甩袖子,袖子里又滑出了一個信封,這次比之前還要厚,只是這次他不再給成敬,而是遞給了同來的幾個宦官說道:」給大家拿去喝喝茶,一點心意。」

成敬轉過身來,帶著一眾紅袍宦官向前領路走去,紅袍宦官也沒理會李文的銀票,跟著成敬就走了。

這些宦官們但凡是敢接這個錢,明天就被興安大瑞埋到後山積肥了。

興安大瑞又不是沒埋過人,大家都知道興安大瑞不貪是陛下不讓,興安大璫要敢亂伸手,那陛下也會把興安大璫埋到後山去。

」吾命休矣。」李文看著手中的兩個信奉,有些失魂落魄的說道。

周忠毅疑惑的問道:」高陽伯何出此言,陛下不是讓你做講武堂掌教嗎?」

」可能高陽伯不在京師不知道,那地方可是由於少保直接帶領,為陛下出謀劃策的定策之地,人稱軍機閣,那可比文淵閣的大學士還要難得,這可不是個小官兒。」

周忠毅想到了一種可能,李文嫌換的官兒小,畢竟李文在陝西那可是盤踞一方的封疆大吏。

李文無可奈何的說道:」我哪里是嫌官兒小啊,我...我...,你看這太監都不收我的錢了,我這不是死定了嗎?」

周忠毅想了想說道:」額,陛下手中的太監都不收錢,這和正統年間,完全不同,高陽伯莫要誤會。」

」太監不收賄賂,這可真的是稀罕了。」李文表示自己不相信,但是太監都是皇帝的狗

決定他命運的還是奏對。

李文很快就見到了傳說中的講武堂,這地方門前的行道樹已經亭亭如蓋,當年大隆興寺的模樣已經看不到了,只有寬闊的道路和富麗堂皇的正門。

一進門就是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鎏金寫著兩行大字,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周忠毅看李文看這兩行字出神,解釋道:」這是正統十四年,陛下固守京師的時候喊出來口號,當初的目的是鼓舞士氣,畢竟當時進京的備倭軍和備操軍,都是沒打過仗的新兵蛋子。」

」當年,我們打贏了,所以這兩行字陛下就御筆提字寫在了講武堂門前。」

忠毅來到了講武堂聚賢閣前,一步步的走了進去。

」罪臣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李文進門就行了一個三拜五叩的大禮,這是面聖的必要禮節。

」免禮,興安賜座看茶。」朱祁鈺正在批閱奏疏,陝西鬧了旱災,山西、直隸、河南、山東、四川等地的常平倉調運糧食入陝賑濟,值得注意的是,連靖安布政司,河套地區也運了三萬擔的糧食賑濟災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朱祁鈺合上了奏疏,才看向了李文。

李文有些拘謹,屁股坐著半個椅子,眼睛直勾勾的盯著茶杯看,有些失神,這個常年戍守邊方的將領,並沒有多少煞氣,反而顯得略有些斯文。

」李指揮,這次瓜州敵寇侵擾,李指揮為何不救?朕想聽聽你自己的說辭。」朱祁鈺看著李文問道。

」罪臣該死,罪臣當時就琢磨著這瓜州乃是嘉峪關外,不在轄區,就..」李文想起了成敬的告誠,才一咬牙說道:」不在轄區之內,就怕隨意調動軍卒,會被彈劾,就選擇了按兵不出。」

李文說了實話,嘉峪關外不是陝西行都司的轄區,他要是出關作戰,輸了是個天大的麻煩,贏了也同樣是個麻煩,這要被參一本,到時候不是屎也是展了。

所以李文選擇了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