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縣試初考(上)(1 / 2)

寒門梟士 高月 1816 字 9个月前

李冬冬一去三個多月沒有半點消息,也不知道蚊香有沒有做出來?或者在市場上有沒有大受歡迎?

但一葉可知秋,在湯yīn縣專賣新cháo品和奢侈品的湯記雜貨店中沒有看見蚊香出現,就說明李冬冬的創業暫時遇到了困難。

只是李延慶暫時沒有心思過問李冬冬的事情,炎熱的夏天過去了,現在已到九月,一場極為重要的考試即將來臨,這便是發解試的第一場考試。

宋朝不像明清,明清必須童子試通過後才lún到解試,而宋朝發解試就是法定科舉的第一步,也叫州試,但如果不加以限制,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會一窩蜂地跑去參加解試,增加考生和考官的負擔,也會造成嚴重的魚龍混雜,不利於選拔優秀人才。

所以宋朝對參加發解試的士子也有一定的資格限制,辦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擔保制,由三名舉人進行擔保,另一種是推薦制,也就是由各縣推薦士子去考試。

但如果考生作弊或者水平過於低下,一般都會連累到擔保人,嚴重影響擔保人的前途,所以願意當擔保人的舉人越來越少,各縣的推薦便成了主流。

為了推薦合格的人才去參加解試,大部分縣份都會在解試前兩個月舉行一次選拔考試,這種選拔考試到了明清後便漸漸形成了童子試。

湯yīn縣也不例外,每年重陽節後,便由知縣或者縣丞在縣學舉行正式的選拔考試,只有選拔考試通過才會被縣里推薦去參加發解試。

自從王安石改革太學制度後,各州普遍設立了官辦州學,這樣一來,縣學的選拔考試便被賦予了另外一層意義:它同時也是縣學的畢業考試,統稱為縣學大考。

不過因為是縣里自行命題,一般很簡單,流於形式,而且作弊現象十分嚴重,基本上都是全部通過。

但今年發解試改革後,九月的縣試就和從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它成了發解試的組成部分,稱為縣試,由州府出題,州府派官員來各縣主考,更讓考生們恐懼的是,上個月州府頒布了正式通知,這次湯yīn縣試只錄取前一百名。

也就是說,只有一百人有資格去參加正式的發解試,湯yīn縣以前每年都有四百余人涌去安陽參考,今年卻只有一百人有機會。

......

在縣試前一天的飯桌上,張顯匆匆坐下,便瞪著熬得通紅的眼睛對李延慶道:「老李,我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太學、國子學和四大書院相州籍的解試考生已經統計出來了,共有七十五人。」

「哦!」李延慶淡淡地回應一聲。

張顯幾乎一夜未睡,就是要急著告訴李延慶這個重大消息,但李延慶卻顯得有點漫不經心,著實令張顯感到失望。

他有點著急道:「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嗎?一共才有十五個舉人名額,相州內部本來就競爭很激烈了,現在外面又跑回來這么大群狼,哪里還有我們份!」

若是往常,李延慶一定會很吃驚這個消息,但現在他至少還有一半詮釋沒有仔細研讀,詩一首沒做,刑律也一個字也沒背,他對考上舉人已經沒有了最初信心,競爭對手再多他也不在意了,頗有點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的感覺。

「現在別管那么多了,還是集中jīng力應對明天的縣試要緊。」

現在李延慶有點底氣不足,對明天縣試也開始緊張起來了。

正在喝粥的岳飛感覺到了李延慶的緊張,忍不住笑道:「老李不會這么沒有信心吧?」

「當然沒有信心!」

不等李延慶回答,張顯先給眾人倒苦水了,「這次湯yīn縣一共有五百三十人報考發解試,安陽縣有七百余人,臨漳縣有四百余人,林慮縣也有三百人出頭,加起來就兩千余人了,縣試就淘汰一千五百人,只剩下五百人參加正式解試。

然後太學、國子學和四大書院又要來七十五名高手參加競爭,他們還不用參加縣試,最後朝廷只給了十五個舉人名額,你們說這難度有多大?」

王貴三人同情地看了一眼李延慶,那眼神里頗有一種『幸虧自己沒有選擇科舉』的慶幸。

李延慶苦笑一聲道:「以前是不知天高地厚,現在才發現三經新義的博大jīng深,象一片深不見底的海洋,我現在才剛剛看到大海,連鞋都還沒有濕,想想就害怕,我拿什么去參加科舉?難怪師父一定要讓我讀兩年縣學再參加發解試?我現在才懂師父的苦心。」

岳飛點點頭,「實在不行就去讀三年州學,然後再參加發解試,那時你也才十六歲,我覺得這樣更穩妥。」

「老李,要不就去考武舉吧!這樣咱們兄弟四個又在一起了。」王貴嘴里塞滿肉包子,含糊不清地說道。

湯懷搖搖小折扇,撇撇嘴道:「最多三兄弟在一起,一般而言,你王貴十有八九考不上武學,回家去喂豬。」

王貴恨得拾起一個包子塞進湯懷嘴里,「我現在就在喂豬!」

「行了,你們兩個別再胡鬧了!」

岳飛制止住王貴和湯懷的打鬧,又對李延慶道:「我前天回家見到師父了,他讓我給你帶幾句話,只是我看你復習太忙,就想縣試後再告訴你。」

李延慶jīng神一振,連忙問道:「師父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