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遷都議事(2 / 2)

寒門梟士 高月 1486 字 10个月前

..........

就在百姓們議論遷都之時,紫微殿內也在舉行一場正式朝會,商議遷都事宜。

這是一次小朝會,參加朝會的大臣不多,但都是三品以上重臣,除了六位相國外,還有太尉李延慶、兵部尚書孫傅、刑部尚書呂好問、吏部侍郎李若水、戶部侍郎黃潛善、禮部侍郎汪伯彥、刑部侍郎吳革、兵部侍郎張叔夜、觀文殿大學士路允迪、保和殿大學士何矯,龍圖閣學士耿延禧、開封府尹聶山、太常卿李梲以及御史中丞許翰等等共二十余人。

其實遷都已是朝野共識,包括兩位皇太後,即鄭太後和韋太後都先後下旨同意遷都,疫病爆發固然是一方面,權貴們紛紛南遷也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戰爭威脅,河北和中原地區已成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作為中央集權重地的京城,放在被戰爭嚴重威脅並破壞殆盡的四戰之地無論如何是不適合了。

所以遷都已成為決議,現在需要討論何時遷都,以及怎么遷都?

「李太尉,關於遷都時間安排,你來說一說意見吧!」趙構看了看坐在第一排的李延慶,笑著請他表態。

李延慶起身行一禮,「陛下,各位大臣,遷都是一件大事,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要盡可能地面面俱到,所以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遷移完成,現在是五月,距離下一次結冰期還有半年,如果金兵再次南侵,很可能會是在年底,那時進入冬季,瘟疫的影響也基本上減弱了,也就是說,我們大概有半年左右的時間,我建議定下先人後物的原則,先把人員遷移南下,再著手各種物資遷移,爭取三個月內完成都城遷移的各種事宜。」

「那會不會金兵在我們遷都期間前來偷襲?」李綱問道。

李延慶想了想道:「有這個可能,但受疫情影響,金兵即使前來偷襲也是小規模的sāo擾,不會大規模南下,我們需要在黃河邊上做好防御准備,保證遷都順利進行。」

趙構點點頭,「防御安排就由李太尉和樞密院全權負責,另外遷都的步驟安排,范相公給大家說一說吧!」

范致虛是遷都的總負責人,他tiáo集六部九寺的三十余名官員成立了遷都轉運司,全盤負責事宜,范致虛起身道:「具體遷都方案還在擬定之中,很快就會出來,微臣可以大致說說遷都步驟。」

大殿內安靜下來,眾人認真聽取范致虛的報告。

「昨天我們向南方各州發布了船只征用令,要求各州百石以上船只都tiáo往京城,目前從蔡、陳、潁三州已征集到八百余艘船只,正趕往京城,估計最後能征集到萬余艘船,這是遷都運輸的有力保障,到時商家和百姓南遷都可以租用官船,老人也可以乘船南下,這些我們會仔細安排,事實上,僅從東京遷都來考慮,事情並不算繁瑣,從前年開始就出現了遷移cháo,京城的豪門大戶基本都已遷移完成,現在只是普通平民的遷移,難度要小得多,但如果考慮到大遷都,情況就復雜了。」

「請問范相公,大遷都是什么意思?」李延慶不解地問道。

范致虛輕輕嘆了口氣,「大遷都是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一幕,包括開封府、洛陽府、京西北路、京東兩路、淮南東路、河東路和陝西路,也就是整個黃河以南地區的漢人大撤退,可以參考西晉漢民南遷,這不是朝廷能控制,就像河北民眾南逃一樣,無法預料,也不可避免。」

「那南遷路上怎么安排?」趙構眉頭一皺問道。

「啟稟陛下,從昨天開始,五十萬民眾的疏散已經啟動,但這次疏散和遷都結合起來,絕大部分民眾都選擇去長江以南,基本由沿途官府負責施粥施葯賑濟,我們動員了一千名太學生,還tiáo動了五十余名官員,保證三條官道上,每十里就有一座施粥大棚,每二十里會有一座醫葯救護大帳。

至於民眾南下後安置,主要放在兩浙路、江南東路以及江南西路,河東路百姓南撤安置在荊湖兩路,陝西路百姓南撤安置在巴蜀地區,正如李太尉剛才所言,官府路上賑濟只能延續半年,到冬天時截止,如果是以後數年間的南遷,官府就無法在路上照顧了,只能在安置上進行照顧。」

「那朝廷南遷是什么時候?」

「陛下,朝廷南遷分兩步走,先是內宮南遷,然後是朝官南遷,等蔡州等地的船只到來,先讓宮人帶隨身物品乘船南下,宮中的器物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