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深水區(2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1630 字 2020-09-16

許多大唐男兒就是沖著這點去當府兵的,能得田授官啊,而這時代,田地和官爵那就是最大追求了。

故此,理論上,府兵現有的田地,一批批的下來,只會越來越少,大量的軍田會轉變為永業田。

朝廷必須不斷的補充新田地才有田可授。

而事實,現在朝廷就是因為沒地可授才廢除均田法,改承認私有制,推行租佃法了。

王珪所說的維持原法,自然也就不可行了。

好多人說唐朝的府兵制是兵農合一,寓兵於農,其實是說錯的了。

漢朝是全農皆兵制,真正的寓兵於農,一打起仗來,所有老百姓都是兵員,因此農民階層也是武裝集團。農民們也負擔有打仗的任務。

可從西魏開始推行的府兵制,其實恰恰相反,是寓兵於農制度,類似於曹操曾實行的屯田制度,就是武裝集團兼職搞農業生產,而不是農民們兼職當兵。

府兵制的核心,就是軍人武裝集團職業化,他們是一輩子兵,然後不打仗的時候順便搞搞農業種植生產,就好比邊疆搞軍屯墾荒一樣。

最早府兵就是設立地團的,後來才並入州縣民戶管理。

大唐全國搞了六百多個折沖府,就相當於六百多個武裝集團,他們主要任務就是習武訓練,練習弓馬,然後分批到京師或是邊疆去當班宿衛京師或鎮守邊地。若遇打仗,就得聽從調令上前線或留守。

在不影響這些本職的情況下,才種種地。若是影響到這些,地就只能交給家人們種了。

經歷隋末亂世的大唐之初,手里確實有不少田地,故此在先軍政策下,點選的府兵都能做到足授一百零一畝地,同時也能保證選的都是那些中產以上家庭里的強壯者。

故此貞觀時期的府兵素質最高,戰斗力最強。

李世民也很小心的使用這些府兵,雖然戰事不少,可基本上沒亂搞,不像到了李治武則天時期,動不動就被殲滅個幾萬人,甚至十萬人以上規模的被殲都數次,搞的府兵精華盡失。

說白了,當府兵風險也很高,雖說前途不錯,可就跟干工地,要墊資入場一樣,沒點雄厚的家底,哪置辦的起那些裝備,更別說常年累月的不是上番就是戍邊要么就是訓練,家庭生產其實都是幫不上什么忙的。

可若是朝廷不能足授田地,以及打仗立功後不能給予足夠的田地錢財賞賜,那么當府兵是很容易破產的。

為什么從武則天夫婦時起,就有許多人寧願剁手剁腳也不願意去當府兵?還不是跟隋朝楊廣征遼東時一樣,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誰願意去啊。

這跟明朝時的糧長一樣,本來小地主當個糧長,負責收下皇糧幫忙組織交糧,結果後來變成了承包一樣,你手下諸戶若有人沒交夠,你得先補上,有人逃了,你得補上,路上運費得墊上,有損耗得墊上,誰吃的消啊。

漢代的全民皆兵制度,軍費這塊雖然也不用朝廷負擔多少,可卻很影響戰斗力,畢竟農民本職是種地,哪有太多的精力去訓練?

隋唐府兵是寓兵於農,中產以上的富家健壯子弟終身兵,有空時幫著種下地,裝備、訓練各方面,都遠強於漢代,因此戰斗力更強。

只是這種兵制,歸根到底還是得有均田保障,以及保證上升通道的順暢以及軍功賞賜的剛性兌現,任何一點出了問題,那這個強大的府兵群體就會瓦解。

正是得益於府兵地位的高,和良好的前景,才有人當府兵。

「諸公,現在京師番上之南衙軍,保持在三萬六千人的數量,與北衙禁軍大致相當。但是朝廷近年在邊疆全面推行邊軍鎮守之制,於幽雲、朔方、隴右、河西、劍南甚至是嶺南,都增設了許多邊軍,常年保持著很大的數量,如隴右就編設九軍,常駐邊軍兩萬七千,全國邊軍加起來超十萬之數,再加上番上之兵,基本上府兵得有三成保持在番······」

大唐這幾年已經不再是自守,而是積極進取出擊。

開疆拓土的同時,也使的大唐得在邊境上保持強大的邊防軍隊,過去府兵們輪流戍守,往往一番兩個月就能換防,差不多一年就番上一次,兩個月。而現在,邊防駐守為主的府兵戍邊,卻無法兩月一番,一來路途遙遠,二來更替太頻繁也更麻煩,所以現在基本上都是一年一番。

甚至不少邊將都提出,希望能夠更久一番,因為更替頻繁,會降低邊軍的戰斗力。

所有的一切,都說明現行的府兵制度,確實已經漏洞百出,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