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敢問飯在何方?(2 / 2)

搶救大明朝 大羅羅 1314 字 2020-07-29

「你們家在台灣開了多少荒?」朱慈烺問。

荷蘭人現在已經從台灣撤出,鄭家現在成了台灣之主——台灣日後號稱寶島,但是在17世紀還是蠻荒狀態,又有「黑水洋」(一道速度很快的洋流)阻擋,如果不是鄭家這樣的海賊世家,進出台灣島都不容易。

所以開發台灣的事兒對大明朝廷來說,差不多就是個無底洞,可不能拿民脂民膏硬往里面填,還是委托給鄭家去開發比較妥當。

「回稟皇上,」鄭芝龍道,「臣家這兩年在台灣下了血本,墾荒多至三十萬畝,半數則種了甘蔗,余下的則種植芋頭、蕃薯、水稻和各種果蔬。

甘蔗可以用來熬糖,能賣不少錢。稻米能養人,不過產量不高,所以得種些蕃薯以補不足,至於芋頭,可以給人吃,也能喂豬。」

「台灣的稻米產量不高?」朱慈烺問,「為什么呀?台灣氣候濕潤溫暖,水稻一年兩熟不成問題吧?兩熟相加,畝產怎么都能有三四石白米吧?」

鄭芝龍連連搖頭:「沒有那么好,真有那么好,台灣這么好荒到現在?陛下有所不知,台灣風大,每到夏季就是一陣陣的狂風,經常能把長到一半的稻米吹倒。所有上島開墾的百姓必須要種植蕃薯和芋頭,這樣才能保證口糧供應無虞。」

台灣在後世是盛產稻米的,但那是建立在一代代改良稻種和雜交的抗風水稻基礎上的。在17世紀,能夠在台灣島上種植的都是福建帶過去的水稻,容易被台風吹倒,產量不穩。所以必須有備荒的蕃薯、芋頭配合種植,才能確保糧食供應無虞。

至於蔗糖則是荷蘭人引入台灣島的特產,再加上一個鹿皮,就是台灣島的利潤來源。

鄭芝龍從荷蘭人手中接過台灣島後,也在蔗糖產業上投下了巨資。

不過他放下去的並不是血本,而是抵押貸款——由海商銀行向敢於去台灣島上搏一下的福建農戶發放高利貸,再以農戶在島上開發出來的農場做抵押。同時,鄭家的台灣糖行還會和上到搏富貴的福建農戶簽署甘蔗包買協議,收購他們的甘蔗。

貸款利率和甘蔗的收購價格,都是鄭家奸商精心計算過的,一方面能讓苦心經營,運氣也不錯的農戶賺到「大錢」;一方面又將開發台灣的風險,最大程度的轉嫁出去。

賺到大錢的農戶,不過是鄭家展示給那些兩手空空,又做夢都想發家致富的福建農民們看的財富效應。

在一家發財的農戶背後,至少有四家農戶白辛苦一場,甚至把性命都輸在台灣島的倒霉蛋......妥妥的二八效應啊!

而鄭家在這場開發台灣的冒險活動當中,是穩坐釣魚台的。

兩成賺了錢的農戶可以償還貸款,可以源源不斷的向鄭家的糖廠供應蔗糖。而八成虧得一無所有的農戶,只要不死,就得給鄭家打工賺錢還債——要不然台灣島上的無產階級怎么來?

而且他們辛辛苦苦開出來的農場,也會被鄭家收購,然後再轉賣給從福建過來的新人接盤......只要有財富效應,就會有人前赴後繼上島尋夢。

誰讓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自古就是田少人多,從來都不缺敢於出海去尋活路的窮人。鄭芝龍自己,早年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現在出海去台灣謀出路的都是福建的窮人?」朱慈烺接著打聽出海謀生的事兒,他當然想把大明的旗號插遍寰宇,但他也知道這種事情沒那么容易。現在的大明王朝可不能背上一個個無底洞一樣的殖民地,所以得多聽專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