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呸呸!(第二更!)(1 / 2)

紅樓春 屋外風吹涼 1922 字 2020-07-26

九華宮內殿,三清盞上,紫氣彌漫,只見雲霧浮現的崇山峻嶺間,緩緩出現了一座巍巍的城關。

而城關東門大道上,遙遙有一頭健碩的青牛現身,向西而來。

在青牛的背上,坐著一位白發老者,紅顏大耳,雙眉垂鬢,胡須拂膝,身著素袍,充滿了道骨仙風之氣。

隨著盞內珠子的轉動,紫雲間青牛昂首揚蹄,似是在邁著有穩健的步伐。

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遙自在,悠然自得,緩緩出關……

雖場面簡單,然而在華夏這片土地上,但凡讀過些書的人,又有誰會不知道,這是老子西出函谷關的情形?

這奇景分明就是老子西游,紫氣東來啊!!

見到這道家始祖現世人間,太上皇強忍著跪下求問長生法的沖動,躬身做了道揖。

至於那位中年道人,則畢恭畢敬的跪下,大禮參拜。

過了好一陣,太上皇的心境才平復了稍許,看向了一旁靜候多時的賈薔,一時有些難言。

這個功勛門第出身的少年,還真是,再次出乎了他的意料!

顯然,賈薔先前所言,不是信口雌黃。

他不可能知道,九華宮會在今日發難,又怎會提前預備下這樣一份至寶?

由此可見,他果真是有誠孝之心的。

再想想他先前所言,也的確如此。

賈家東府那個廢物,又豈能與他這樣的天下至尊相比?

他兢兢業業為蒼生社稷,為大燕江山勤政三十載,造下無邊功德,那賈敬又算得了甚么?

賈薔恨之圈禁之,也是有道理的……

念及此,先前聽人告狀後生出的震怒之火,也就消散的七七八八了。

太上皇對賈薔道了句:「難為你有心了。」

賈薔搖頭道:「原是臣本分之事。臣心中始終明白,若無太上皇厚愛,欽賜表字良臣,臣絕無今日之果!」

太上皇「嗯」了聲,看了看那還未消散的奇景,遲疑了稍許,道:「敬獻此寶,朕原該厚賞於你。只是,你太年輕,如今已是武侯之爵。封賞太過,對你來說,未必是好事,你可明白朕的苦心?」

賈薔忙行大禮拜下,道:「有太上皇這番苦心在,難道還有比這更珍貴的賞賜?且臣早先便對太上皇說過,此生之心念,並非襲貴爵,當高官。如今因為種種不得已之由,已經成了國侯,還當了五城兵馬司的都指揮,實話說,已經超出了臣的能力范圍,原不該愧受……

但是,臣家世受皇恩,臣更是蒙皇恩深重,到了這一步,臣又豈敢因一己之私,生出不為天家朝廷效力的私心?

身居貴位,關上門來受用富貴清閑的日子,誰又不想過?

可即便貴如太上皇當年,尚且吃了無數的苦頭,熬了不知多少年月的夜,才使得江山平靖,黎庶能吃得起飯,穿得起衣。

所以臣才想著,且多出幾年力,怎么也要干到三四十,再致仕乞骸骨,方不負天恩浩盪!」

太上皇第一次露出了笑臉,笑罵道:「朕三四十時,正是最累的時候,你就想乞骸骨了?果真沒襲這個爵也就罷了,既然襲了這個爵,就好生忠於王事罷。你日子還長,等到了朕這個年歲,再受用也不遲。」

賈薔赧然一笑,道:「臣記下了,往後臣必以太上皇為榜樣,不為天家朝廷和黎庶做出一番事業,絕不輕言後退!當年太祖、世祖二朝後,山河破碎,黎庶連草根都吃不起了,太上皇能在這樣艱難的境地下,堅持了下來,並使得百姓終於能有飯吃,臣縱比不得萬一,可也要盡心當好本分差事,對得起天恩,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好!極好!」

太上皇聞言大悅,想了想後,對魏五道:「去取一道金牌來給他。」

又對賈薔道:「得閑時,可來九華宮見朕。朕之良臣,豈能久不見朕?去罷。」

……

拜別太上皇,出了內殿,持金牌而行的賈薔一步步邁在九華宮皇庭間。

背後的冷汗,早已將後襟浸濕。

生死操於他人之手的滋味,著實令他發自內心的恐懼,和痛恨!!

日子,是不是過的有些懈怠了……

正當賈薔在宮人領引下,不疾不徐往外行走時,忽聽背後傳來一陣腳步聲。

他未理會,不想轉眼間,九華宮內所見那位中年道人就追上前來。

賈薔見他過來,也未回避甚么,站定腳步看著此人,目光之清寒,令來人苦笑。

「無量天尊!寧侯,貧道乃龍虎山當代天師張元隆,見過寧侯!」

見他行禮,賈薔避讓開來,龍虎山天師雖無官爵,卻有天子所賜乾坤玉劍,見到親王都不必行大禮,他也不願輕受。

但這個仇,肯定是不會忘記……

張元隆直起身後,看著賈薔道:「寧侯,今日事,並非貧道在聖人面前搬弄是非。貧道雖為玄真觀的道友求過情,但也僅此而已。」

賈薔呵呵笑了笑,對此言只當放屁。

見他不信,張元隆也是心急。

龍虎山的根腳極硬,並不害怕得罪勛貴。

可是張元隆卻清楚賈薔的背景和事跡,此子不僅是太上皇良臣,還是隆安帝的信臣。

或許在隆安帝面前,他還差很多,可賈薔背後還有一個林如海,那可是隆安帝真正的肱骨重臣。

越是接觸太上皇,張元隆越明白太上皇的時間不多了,這個時候得罪死一個未來前途不可限量的勛貴,實在不智。

關鍵是,此事真不是他上的眼葯!

玄真觀和龍虎山雖然勉強能拉上一點干系,但這份干系還不足以讓他做下這等事來。

逼不得已,張元隆上前半步,壓低聲音對賈薔道:「此事乃是端重郡王進宮,與太上皇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