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南征4(2 / 2)

第三日,前兩日交戰的戰場上數萬具屍體都沒收拾,唐吐兩軍再於此地激烈交鋒,戰場上兵戈交織,喊殺、慘叫之聲,聲傳十數里。

兩軍交戰數日後,唐軍僅剩數千余,人人都以有死志。他們以經陷於數十萬吐蕃軍重圍,離最近的鄯城足有兩百多里山路,撤退路上定被吐蕃軍圍追堵截,生還以無希望,唯有死前多拉幾個吐蕃人墊背。

對於吐蕃來說此戰勝利以無疑問,可吐蕃大營內兵將卻是愁雲慘淡,哀嚎遍野。

四十萬大軍與唐軍激戰數日,殺的唐軍僅剩數千余,可自身傷亡竟超過了四分之一,戰場上層層疊疊放眼望去幾乎都是吐蕃士兵的屍體。

此戰對欽陵來說雖勝,卻只能用慘勝來形容了,代價以經大到他以經不願承受的地步。哪怕再消滅那剩下的數千唐軍,恐怕最低也的付出上萬士兵的性命。

便令欽陵擔憂的是,尋視一遍大軍各營,幾乎從全軍將士眼中找不到即將勝利的喜悅,士兵心理出現了對唐軍恐懼的情緒,用兵無戰心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欽陵三弟提出與唐軍議和,盡快結束此戰。

「此戰歷時數月,結果不僅兵員損失巨大,糧草消耗更是天文數字。加上征發數十萬大軍時正值夏季,是牧民放牧,農民種糧時節,戰事以經嚴重影響吐蕃國內農牧生產,再拖下去,於國於咱們噶爾家族都將不利。眼下唐軍僅剩數千,議和放他們回去也沒什影響,唐法甚嚴,薛仁貴率五萬大軍而來,僅余幾千人回去,必被唐皇重懲。何況我們的目的以經達到,我們又何必在這跟他死耗呢?」

欽陵聽後沉思一夜,最後同意了三弟的意見,派使通薛仁貴,兩軍議和,吐蕃讓開道路許薛仁貴率軍回國。

薛仁貴也有此意,便與欽陵議和後,在吐蕃軍遙望之下率僥幸逃出生天的數千部下踏上大非嶺北返,吐蕃將士更是露出了慶幸之色。

走在回路的薛仁貴嘆息道:「今年是庚午年,降婁星當值,不應到西方打仗,當年魏國的鄧艾因此死在蜀國,吾料到此戰會敗。」

與此相對,數千里外的東方平壤城上李煜看向大非川方向,估計此時大非川之戰以落下帷幕。

「哎,大非川之戰結局吾無力改變,並不是穿越了就一定能改變歷史走向,稍有差池那就萬劫不復。就是可惜了薛仁貴。」

薛仁貴大非川慘敗後被貶為平民流放,前世其人生雖後因新羅侵百濟舊地而被重新啟用至熊津都督府領兵抵抗新羅,卻在與新羅交戰中屢戰屢敗再度被貶流放象州。

大非川之戰後十多年的時間里,薛仁貴再無勝績,直到突厥第三次反叛,名將裴行儉以死朝中無將可用時才被李治重新啟用為帥。以曾在草原上殺出的赫赫威名脫帽退萬敵,創下人生最後一場時隔十多年的勝績完美謝幕。

『現在有了吾李煜跑到安東來攪亂局勢,形勢對大唐有利的情況下,薛仁貴明年基本上是不可能被大父起用派到熊津都督府領軍作戰了。對薛仁貴來說,吾的到來對他還是一件好事,總不至於像前世那般大非川慘敗後再在新羅面前墮了自己在安東闖下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