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曲轅犁(1 / 2)

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到長曲轅犁和「蔚犁」,但因記載不詳,只能推測為短轅犁;唐代初期進一步出現了長曲轅犁。

但不論是長曲轅犁還是蔚犁,都不是犁最佳形態。

直到唐末在江南出現了江東犁,才將犁的結構發揮到極至,也就是後世所稱道的曲轅犁。

曲轅犁的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深耕,且輕巧柔便,利於回旋,節省人力和牲畜,成為古代z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李煜前世小時候在農村也是見過這種使用了上千年的曲轅犁,依葫蘆畫瓢也就把它給畫出來了。

憑著燕王府里養著數千名技藝精湛的工匠,不過幾日工夫,一把完整的曲轅犁就擺在了李煜的面前。

李煜立即下令燕王府主掌工匠和工程建設的士曹參軍事張人俊(兼都護府士曹),組織工匠加緊制造曲轅犁,並打算在全安東推廣。

但終因李煜在安東鋪的攤子太大,占用的工匠太多,造成人手不足,曲轅犁的生產趕不上移民的安置速度,不能每戶配一把。

李煜本還想搞唐代發明用於提水灌溉的筒車,可安東每年降水穩定,河流水系發達,灌溉工具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只得做罷。

安東,即後世的東北,從史至今,可曾常聽聞爆發影響大的水旱蝗災?

沒有!

不論前世還是當代,李煜都不能理解漢唐為什么如此不重視東北地區呢?就因此地冬季漫長寒冷?可實際上,這里短暫的夏季所產的糧食也成為了糧倉一般的存在。

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清皆出於此處,除了蒙元外,其它四族皆以據遼東而制華夏。

自春秋戰國,秦皇漢武之後,歷代統治者的眼界愈發短視。

寧可將百姓牢牢固死在土地上,一遇荒年不是任其等死就是爆發農民起義。也不願以國家之力將他們移往東北這樣地廣人稀沃野千里的土地上。

若行此舉,即平息國內不穩局勢,又可增加開墾的土地獲得新的稅糧區,還可固邊疆。

可惜,歷代來,除了開國時期,為了固守邊疆有過國家強制移民到邊地外,沒有一次是在人地矛盾突出下實行移民,緩解國內矛盾。

東漢末年,不論河西、遼東還是秦嶺淮河以南,都屬於典型的地廣人稀之地,土地肥沃。可幾十年下來,不論皇帝還是朝臣,看著國家因人口增長,權貴兼並土地造成大量百姓活不下去,可就是沒有一人提出將北方大量無地貧窮百姓移往地廣人稀之地,來緩解矛盾,眼睜睜的看著帝國走向奔潰。

大唐易是如此,無人將人多地少的地區百姓遷往南方,結果唐步了東漢後塵,中原農民起義,雖被鎮壓,卻如東漢群雄並起一般,藩鎮最終失控。

歷史上華人大規模南遷也非政府主導,全因北方戰亂才自發南遷長江以南,將秦皇所並的百越之地徹底變成華夏。

李煜常常感嘆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愚昧和短視,放任東北地區,造成此地先後興起兩次滅華的外族,三次荼毒北方的外族勢力。

幸好嶺南之地的諸蠻夷在體格上不如華人,戰斗力不強,自始自終也沒出個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相互分離居於各山嶺之間。

不然以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尿性,南方諸蠻恐怕也得和北方胡虜一樣威脅華夏的存亡了。

三百畝地,面積可不小。鄭成與妻子張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天下來也不過開墾出四五畝地,人還累的腰酸背痛。

「鄭成在家嗎?」

「在呢。」

在家歇息的鄭成聽到有人喊從房里跑出來,瞧是鄰居王良來訪,急忙邀請他進屋里坐。

王良人長的憨厚結實,一臉的跨耳胡看起來有幾分凶悍之氣,但為人挺是仗義相助,與鄭成一家關系頗好。

「鄭成老弟,家里幾百畝,沒有犁用牛耕,就靠手把手整出來不是個辦法啊。這才幾天,我一家子都給累的直喘氣啊!」

鄭成點頭贊同道:「靠手中的鋤頭把幾百畝不知荒廢了多少年的地整出來,累不說,還不知要多久,時間長了,錯過了播種季節秋收就成問題了。官府可是說了,只在秋收前給每家每戶免費配給口糧,秋收後沒糧就的花錢買了。家里的牛還是官府賒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