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李治問策(2 / 2)

李煜口若懸河,大談治蠻二策的各項利好和具體處置措施。李治聽在心里笑而不語,但聽到李煜大談佛門思想具有弱化一個民族武力,削其斗志,瓦解對方積極開拓進取的精神,使其萎靡不振。可做為大唐對付野蠻難馴的胡蠻思想武器時,笑容滿滿的李治臉色逐漸發僵。

李治為君時,推行的可是儒釋道三教合一,自由寬松的宗教政策。雖出於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是李氏始祖而大力抬高道教,但對於佛教可無貶壓之舉,對佛教不少高僧更是欣賞。為政其間,還數次下令天下禁道教的《老子化胡經》。

大唐佛教信徒眾多,僅長安城內就有寺廟一百數十座,而道觀僅二三十余座,洛陽與長安相比,不妨多讓。

兩京權貴富戶死後捐宅為寺,亦是佛教寺廟眾多的一個原因。

李煜卻在此大談佛教對於一個國家、民族的弱化作用,李治心理可謂一點都不好受。

李治掛在臉上的笑容逝去,沉著臉,不禁想道:『四郞今日所言,莫非是在拐彎抹角的提醒吾,為使國家倡盛,應大力打壓佛教呼?』

「四郞,你既提到派遣眾多佛門弟子入劍南諸蠻羈縻州傳教,於國於民的好處。那你還提議派遣道教門徒入南蠻各州,於國的利處何在?」

「道教嘛?」李煜想了想,笑著回道:「道教可是吾華夏本土宗教,始祖老子又是吾李氏始祖,朝廷自當大力扶持道教在諸蠻地域的傳播,增加信徒,遏制佛門勢大。對於諸蠻對華夏的認同感,也是有益無害。」

「自佛教在華夏大地傳遍開來後,歷來佛道相爭,道教始終處於弱勢。究其因,還是因道教門徒過少,信徒缺乏,至使人傑比不上信徒廣眾的佛門。既然要化蠻為夏,怎能只遣佛門弟子而少了扶持道教的傳播呢?」

在宮中與大父問對一番之後,李煜神彩熠熠的離開了洛陽宮。

在大父面前對遣佛門弟子往諸蠻羈縻州傳教的一番贊詞,其實是誅心之語。意在提醒大父,佛教大興,於國於民不利。應當扶持本土道教的發展來制橫佛教的影響力,並對道教經典於國於民的好處大加贊賞一番,以此來突出佛教經典的虛妄、無用之論。

回首望了巍峨的洛陽宮城,李煜長嘆一聲,但願大父能聽進自己的肺腑之言。

縱觀歷史,佛教大興之國皆國勢頹衰,國無良臣名將,士卒疲弱不堪戰。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皆醉生夢死於來世之說。面對異教、外族侵凌,只知逃避,祈求於虛妄的佛陀,結果自是國亡族滅。

自唐因安史之亂退出西域,失去了強有力的保護傘之後,西域萬里佛國面對東進的綠教不堪一擊,三百余年後,西域再無半塊佛土。

就連佛教聖地那爛陀寺最終也被綠教徒搗毀,誕生地印度更是佛教蹤跡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