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2 / 2)

蘇廚 二子從周 1420 字 2020-08-14

事已至此,只好一起躬身:「陛下聖明。」

當天晚些時候,御史台都廳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

李定怒氣沖沖地從宮里回來,舒亶和何正臣正在就可貞堂的搜檢情況進行分析。

同時,御史台前期文給蘇軾的朋友們,要求收集大蘇的詩詞,現在也回來了一些。

何正臣與其說是在找茬,不如說是在欣賞:「這意味實在高妙,乃劉恕罷官出京之時,蘇軾寫與他的。」

說完搖頭晃腦地念道:

「敢向清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

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去方知冀北空。

獨鶴不須驚夜旦,群烏未可辨雌雄。

廬山自古不到處,得與幽人子細窮。」

「妙極,蘇軾詩中含典實在是有些多,學識豐博大,讓人不能不嘆服。」

的確令人嘆服。

這詩句,先是以孔子的不怨不容的典故,形容劉恕如孔子。

次句的典故是東漢時,鄭玄向馬融問學,學成後返回山東,馬融感喟:「吾道東矣。」故以比之,意思是說劉恕離京,便如當年學識隨著鄭玄學成東去那樣,京中再沒什么學問人了了。

三句頷聯以汲黯比作劉恕。「汲黯在朝,淮南寢謀」。

其實就是說劉恕的剛直令王安石畏懼。蘇軾將王安石比作淮南王,也很巧妙,隱在「淮南」之後的「王」字,指王安石的姓。

四句「歸去方知冀北空」,出於韓愈《送溫造赴河陽軍序》:冀北之地產馬,「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這句感慨,是說隨著劉恕一走,史館無千里馬了。

五句用「嵇紹昂昂,如獨鶴在雞群。」的典故,又用《淮南子·說山訓》:「雞知將旦,鶴知夜半。」的典故,將劉恕比作鶴,以新黨眾臣為雞,意為劉恕一去,朝中小人們再不用膽戰心驚了。

六句出自《詩經·小雅·正月》:「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而當時新黨將王安石和呂惠卿比喻為孔子顏淵,正符合「具曰『予聖』」這個典故,蘇軾的意思,分明是罵他們相互吹捧,以聖賢標榜自己,實際上只是一群烏鴉。

第七句說的是匡裕求道,周天子想著要讓他出山相助。但是他並不想過問這些世俗人的紛繁事情,違背了自己的初心,只想一心學道而成仙,走入深山無人之處再不出來,最後成仙而去。

後來人們把匡裕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這就是廬山,匡山,匡廬這三個名稱的由來。

而廬山在江西,劉恕正是江西人,這是將劉恕比喻為品行高潔的神仙老鄉。

第八句「幽人」,除了形容劉恕品性,還有隱藏的祝福。

《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孔穎達疏:「幽人貞吉者,既無險難,故在幽隱之人守正得吉。」

五十六個字,八句話,里邊隱藏的信息量大到驚人,句句精辟,典典穩妥,完全就是給劉恕量身定制一般。

雖然用典多到爆炸,但是因為行文自然,即使是普通的詩詞愛好者,讀起來一點不覺得突兀,將不熟悉的典故放過,一樣是一好詩。

而對於進階者來說,這種詩越讀會越加敬畏,這就是歐陽修給蘇軾改卷子的時候,蘇軾編造典故,歐陽修卻害怕是自己書讀少了的原因。

這同樣也是蘇油連司馬光,王安石的詩,都敢於陪和,而對大蘇卻敬謝不敏的原因。

這尼瑪,怎么陪得?

舒亶表示不服:「廬山自古不到處的格律為平平仄仄仄仄仄,這句不妥,且末句第五字,沒有換用平聲來救。算不得好詩。」

何正臣偷偷翻了翻白眼,一味追求格律工整,本身就是落了下乘。何況在前六句格律規整的情況下,第七句突然用了這么一個拗句,更增全詩的「傲兀」。

這也是和劉恕離京的背景相合的。

所以你可以不懂,但是也請不要亂說好不好?</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