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四章 雙鋒(上)(1 / 2)

贅婿 憤怒的香蕉 4436 字 2020-06-13

春寒時節過後,隱隱作痛的身體終於不再抗議了。

臨安的夏天多雨而炎熱,是李頻平素最好過的一段時間了,在太原守城時的舊傷不再發作,白日里往來會客、教書讀書,也因為這天氣得到了不少便利。在明堂的院子里,他時常與一群學生、好友討論,直至深夜,甚至也有通宵達旦的時候。在臨安的這段時間,也可能算是他過得最為踏實的一段人生。

在武朝的文壇乃至政壇,如今的李頻,是個復雜而又古怪的存在。

李頻在年輕之時,倒也算得上是名動一地的天縱之才,以江寧的風流富庶,此地眾人口中的第一才子,放在京城,也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青年才俊了。

當然,底層人們口中的說法,停留在這些人口中,對於這個時代的真正掌權者,弄潮兒來說,什么詩文風流,第一才俊,也都只是個起步的花名。李頻雖有才名,但最初的那段時間,官運不濟,走錯了門路,不久之後,這名頭也就僅僅是個說法了。

他進入政壇,源於秦嗣源的青睞,不過在那段時間里,也並不能說就進入了秦系核心的圈子。後來他與秦紹和守太原,秦紹和身死,他傷重而回。秦嗣源去後,寧毅弒君,李頻便一直處於了一個尷尬的位置里。弒君固然是大逆不道,但對於秦嗣源的死,眾人私底下則多少有些同情,而若論及太原……當時選擇沉默又或是旁觀的眾人說起來,則多多少少都能肯定秦紹和的節烈。

李頻深陷太原,一身傷病,在最初那段混亂的時日里,方得自保,但朝堂上下,對他的態度,也都冷淡起來。

靖平之恥,千萬人流離失所。李頻本是文官,卻在暗地里接下了任務,去殺寧毅,上頭所想的,是以「廢物利用」般的態度將他發配到死地里。

李頻最終與寧毅決裂,中原的大混亂中,他一介書生的身份,隨著眾流民南下,又經歷了搜山檢海。此時周雍上位,周佩、君武兩姐弟有了權勢,本該是重用他的時候了,然而李頻卻放棄了繼續入朝為官的想法。他創建明堂書院,又開了印書作坊,每日里發放「報紙」,出些印刷的小故事冊子,與眾人坐而論道,解四書五經,卻不多涉足官場了。

眾人於是「明白」,這是要養望了。

在眾多的過往歷史中,讀書人胸有大才,不願為瑣碎的事務小官,於是先養名望,待到將來,一步登天,為相做宰,不失為一條路子。李頻入仕源自秦嗣源,成名卻源於他與寧毅的決裂,但由於寧毅當日的態度和他交給李頻的幾本書,這名氣畢竟還是實打實地起來了。在此時的南武,能夠有一個這樣的寧毅的「宿敵」,並不是一件壞事,在公在私,周佩、君武兩姐弟也相對認可他,亦在背後推波助瀾,助其聲勢。

當然,至於李頻真實的想法和意圖,願意看的不多,能看懂的,也就更加的少了。

如此這般,地處臨安西北偏僻之所的明堂院子,這幾年里,成為了武朝文壇的核心之所在,來來往往的文人學子上得門來,或貢獻智慧,或與其辯難,希望能藉此一舉成名,也有另外一些意圖的,偶爾過來:這是欲去西北除魔的勇烈機智之士,見國家危亡,挺身而出、投筆從戎,這些書生們家境多富裕,帶著會武的隨從,豪勇的家丁,欲從武朝禍端的根源開始清理、撥亂反正,於是在臨行前,來到這里,向李頻詢問有關於那位大敵的訊息,是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些人,在今年年初,開始變得多了起來。

對於這些人,李頻也都會做出盡量客氣的招待,然後艱難地……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說給他們去聽……

「……位於西南邊,寧毅如今的勢力,主要分為三股……核心處是和登、布萊三縣,另有秦紹謙屯兵吐蕃,此為黑旗精銳核心所在;三者,苗疆藍寰侗,這附近的苗人原本乃是霸刀一系,天南霸刀庄,又是方臘起義後殘留一部,自方百花等人死去後,這霸刀庄便一直在收攏方臘亂匪,後來聚成一股力量……」

「無恥!這寧毅做下大逆之事以前,還曾標榜他於平方臘一事建有大功!如今看來,真是無恥之尤!」

陽光穿過樹葉落下來,坐在院子里的,面目端正的年輕人名叫秦征,乃是福州一帶的秦氏子弟。秦家乃是當地大族,書香世家,秦征在家中非長子,自幼習武如今也有一番成就,這一次,亦是要去西南殺賊,來到李頻這里問詢的。

「是的。」李頻喝一口茶,點了點頭,「寧毅此人,心機深沉,許多事情,都有他的多年布局。要說黑旗勢力,這三處實地還不是主要的,撇開這三處的精兵,真正令黑旗戰而能勝的,乃是它這些年來無孔不入的情報系統。這些系統最初是令他在與綠林人的爭鋒中占了大便宜,就如同早些年在汴梁之時……」

「無恥!」

李頻說起早些年寧毅與綠林人作對時的種種事情,秦征聽得布陣,便忍不住破口罵一句,李頻也就點點頭,繼續說。

「這些年來,想要誅殺寧毅的綠林人士眾多,即便在寧毅失蹤的兩年里,似秦賢弟這等義士,或文或武相繼去西北的,也是不少。然而,最初的時候大家基於義憤,溝通不足,與當初的綠林人,遭遇也都差不多。還未到和登,自己人起了內訌的多有,又或是才到地方,便發現對方早有預備,自己一行早被盯上。這期間,有人鎩羽而歸,有人心灰意冷,也有人……因此身死,一言難盡……」

「無恥!魔頭該殺!」

「是啊。」李頻點頭,「不過,讀書之人終究不像莽夫,幾年的時間下來,眾人痛定思痛,也有其中的佼佼者,找到了與其對抗的方法。這期間,杭州龍家的龍其非、嶺南李顯農等人,也曾真正威脅到黑旗的存亡。像龍其飛,就曾經親入和登,與黑旗眾人論辯,面斥眾人之非。他口才了得,黑旗眾人是相當難堪的,後來他游說各地,曾經聯合數州官兵,欲求剿滅黑旗,當時聲勢極隆,然而黑旗從中作梗,以死士入城勸戰,最終功虧一簣。」

「至於李顯農,他的著手點,乃是西南尼族。小涼山乃尼族聚居之地,此地尼族民風剽悍,性情極為野蠻,他們常年居住在我武朝與大理的邊境之處,外人難管,但總的來說,多數尼族仍舊傾向於我武朝。李顯農於尼族各部游說,令這些人出兵攻打和登,私下里也曾想刺殺寧毅妻妾,令其現出底牌,後來小涼山中幾個尼族部落互相征伐,挑頭的一族幾被全滅。此事對外說是內訌,實則是黑旗動手。負責此事的乃是寧毅手下名叫湯敏傑的爪牙,心狠手辣,行事極為歹毒,秦賢弟若去西南,便得當心此人。」

「哼,罪該殺!」秦征便又哼了一句。

「黑旗於小涼山一地聲勢大,二十萬人聚集,非匹夫之勇能敵。尼族內訌之事後,李顯農被那湯敏傑追殺,據說差點禍及家人,但總算得眾人相幫,得以無事。秦賢弟若去那邊,也不妨與李顯農、龍其非等眾人聯絡,其中有許多經驗想法,可以參考。」

「有這些義士所在,秦某怎能不去拜見。」秦征點頭,過得片刻,卻道,「其實,李先生在此地不出門,便能知這等大事,為何不去西南,共襄盛舉?那魔頭倒行逆施,乃是我武朝禍亂之因,若李先生能去西南,除此魔頭,必定名動天下,在小弟想來,以李先生的名望,若是能去,西南眾義士,也必以先生馬首是瞻……」

他這話說完,還不待李頻回答,又道:「我知先生當初於西北,已有一次刺殺魔頭的經歷,莫不是因此氣餒?恕小弟直言,此等為國為民之大事,一次失敗有何氣餒的,自當一而再,再而三,直至成事……哦,小弟孟浪,還請先生恕罪。」

聽他心直口快地說完這些,李頻笑了笑,微微拱手:「此事謝過秦賢弟的開導,西北之事,於我的確是一番心病。只是那件事後,我也曾反復想過,殺了寧毅,我等便能打敗女真人嗎?我等與黑旗軍的區別,到底在哪里。黑旗發展到如今,零零總總加起來,不過二三十萬人,卻已真正的名震天下,為何我武朝富有四海,卻會被女真人打得狼狽南退……」

「哎,李先生。」秦征打斷了他的說話,「我武朝不過一時勢弱,國難當頭,始有英雄出世,秦某有信心,今上振奮、痛定思痛,武朝上下一心,來日必能打敗女真,收復中原。只是凡事有道,我武朝之頹敗,始自那魔頭弒君,欲振奮武朝,此等魔頭不死,我武朝便始終如鯁在喉,難言奮起,因此,小弟認為,敗女真前,勢必要先擒寧毅,殺之祭旗,上告於天,如此天道方能再次護佑我武朝!」

李頻沉默了片刻,也只能笑著點了點頭:「賢弟高見,愚兄當加以深思。不過,也有些事情,在我看來,是如今可以去做的……寧毅雖然狡詐奸猾,但於人心人性極懂,他以眾多法子教化麾下眾人,哪怕對於下頭的士兵,亦有眾多的會議與課程,向他們灌輸……為其自身而戰的想法,如此激發出士氣,方能打出驕人戰績來。然則他的這些說法,其實是有問題的,縱然激發起人心中血性,將來亦難以以之治國,令人人自主的想法,絕非一些口號可以辦到,就算看似喊得狂熱,打得厲害,將來有一天,也勢必會土崩瓦解……」

「那魔頭逆天下大勢而行,決不能長久!」秦征道。

「可是,這等教化世人的手段、方法,卻未必不可取。」李頻說道,「我儒家之道,希望將來有一天,人人皆能懂理,成為君子。聖人微言大義,教化了一些人,可微言大義,畢竟難於理解,若永遠都求此微言大義之美,那便始終會有許多人,難以抵達大道。我在西北,見過黑旗軍中士兵,後來跟隨眾多難民流離,也曾真正地看到過這些人的樣子,愚夫愚婦,農人、下九流的漢子,那些見了人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的木訥之輩,我心中便想,是否能有方法,令得這些人,多少懂一些道理呢?」

「寧毅那邊,至少有一條是對的:格物之法,可使天下物資飽滿豐盈,細細鑽研其中規律,造紙、印刷之法,大有可為,那么,首先的一條,當使天下人,能夠讀書識字……」

「此事自是善莫大焉,不過我看也未必是那魔頭所創。」

「……若能讀書識字,紙張豐足,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聖人微言大義,普通人只是識字,不能解其義。這中間,能否有更加便利的方法,使人們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也是黑旗軍中所用的一個法子,寧毅稱之為『白話文』,將紙上所寫語言,與我等口中說法一般表達,如此一來,眾人當能輕易看懂……我在明堂書社中印刷那些話本故事,與說書口吻一般無二,將來便可用之注釋典籍,詳述道理。」

「豈能如此!」秦征瞪大了眼睛,「話本故事,不過……不過游戲之作,聖人之言,微言大義,卻是……卻是不可有絲毫偏差的!詳述細解,解到如說話一般……不可,不可如此啊!」

「為何不可?」

那秦征畢竟是有些本領的,腦中紊亂片刻:「譬如,譬如我等說話,今日,在此地,說此事,這些事情都是能確定的。此時我等引用聖人之言,聖人之言,便對應了我等所說的具體意思。可是聖人之言,它乃是大意,無處不可用,你今日解得細了,普通人看了,不能分辨,便以為那微言大義,只是用於此處,那大義便被消減。怎能做此等事情!」

「秦賢弟所言極是,然而我想,如此入手,也並無不可……」

「不可,自然不可……」

「在我等想來,可先以故事,盡量解其含義,可多做比喻、陳述……秦賢弟,此事終究是要做的,而且迫在眉睫,不得不做……」

秦征便只是搖頭,此時的教與學,多以讀書、背誦為主,學生便有疑問,能夠直接以話語對聖人之言做細解的老師也不多,只因四書等著作中,講述的道理往往不小,理解了基本的意思後,要理解其中的思維邏輯,又要令孩童或是年輕人真正理解,往往做不到,許多時候讓孩童背誦,配合人生感悟某一日方能明白。讓人背書的老師眾多,直接說「這里就是某某意思,你給我背下來」的老師則是一個都沒有。

秦征自幼受這等教育,在家中教授子弟時也都心存敬畏,他辯才不行,此時只覺得李頻離經叛道,不可理喻。他原本以為李頻居住於此乃是養望,卻不料今日來聽到對方說出這樣一番話來,思緒頓時便混亂起來,不知怎么看待眼前的這位「大儒」。

李頻將心中所想一五一十地說了片刻。他曾經見到黑旗軍的啟蒙,那種說著「人人有責」,喊著口號,激發熱血的方式,主要是用來打仗的工具,距離真正的人人負起責任還差得遠,但不失為一個開始。他與寧毅決裂後冥思苦想,最終發現,真正的儒家之道,終究是要求真務實地令每一個人都懂理——除此之外,便再也沒有其它的東西了。其它一切皆為虛妄。

於是他學了寧毅的格物,是為了讓世人都能讀書,讀書之後,如何能讓人真正的明理,那就讓敘述簡化,將道理用故事、用比喻去真正融入到人的心里。寧毅的手法只是煽動,而自己便要講真正的大道,只是要講到所有人都能聽懂——即便暫時做不到,但只要能前行一步,那也是前進了。

這些事情,可以一步一步地解決。普及了,簡化了敘述,接下來,自然會有更生動的表達,更好的故事,只要以傳遞道理為原則,不斷突破,終究有一天,儒家之道會因此實現。

這些時日里,對於明堂的多次論道,李頻都曾讓人記敘,以白話的文字結冊出版,除白話外,也會有一版供儒生看的書面文。眾人見白話文如普通人的口語一般,只以為李頻跟那寧毅學了務實煽動之法,在普通平民中求名養望,有時候還暗自嗤笑,這為了名氣,真是挖空了心思。卻哪里知道,這一版本才是李頻真正的大道。

李頻說了這些事情,又將自己這些年的所知所見說了些。秦征心中氣悶,聽得便不爽起來,過了一陣起身告辭,他的名氣畢竟不大,此時想法與李頻相左,終究不好開口指責太多,也怕自己口才不行,辯不過對方成了笑柄,只在臨走時道:「李先生這樣,莫非便能打敗那寧毅了?」李頻只是默然,然後搖頭。

「那莫非能打敗女真人?」

「需積多年之功……然而卻是百年、千年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