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佛教密宗(1 / 2)

待李沖站定,侍從官再次朗聲宣召。

眾人知道這次一定是召見吐蕃使節了,一時間百官收束神情,凝神屏息。顯出威武神姿,眾臣自覺不能失了大唐威嚴。

「大唐皇帝諭令,宣召吐蕃使節入殿覲見大唐皇帝陛下!」

咚咚,殿外一個身穿藏服氈帽的年輕男子大踏步走進來,這個男子身形魁梧,臉型粗礦,但氣質卻儒雅淡然。自有一番氣勢。其身後跟著三個身穿僧袍,毛發虛白的老僧。三個老僧神色庄嚴恬然,亦步亦趨的跟在男子身後。

「吐蕃王子赤德松贊拜見大唐皇帝陛下」

男子到大殿中央對著太宗執大禮參拜。

「貧僧不空,善無畏,金剛智見過唐王陛下!」

其身後三個老僧神色淡然只是微微合了佛禮。

「平身吧!」

太宗神色威嚴,坐在龍椅上,四平八穩,有一種拿捏江山的氣勢。望著殿下的四人,淡淡的開口道。

「唐王陛下,大唐尊儒崇道,使得儒道昌盛,世人教化,成就禮儀之邦。今長安更有儒學盛事,使得我吐蕃心生向往。故我吐蕃贊普派遣吾等前來求學問道。」

吐蕃王子望著太宗神色恭敬的說道。

聽著吐蕃王子的話,滿朝文武大臣微微滿意,這蠻夷之國居然也懂得尊崇聖人之道,心生聖人之學。

看著滿殿大臣的反應,赤德松贊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繼續說道。

「大唐之地儒道盛行,民生懂禮知儀,敬天禮地,心爽氣平然我卻又發現大唐之人貪淫樂禍,多殺多貪,沉浸口舌凶場,是非惡海。無我吐蕃清凈仁恕之風,善果正直之行。

故在下覺得我吐蕃與大唐在學術之上應借鑒交流,互補余缺,完善教化之術。端正禮儀之風。

今吾吐蕃有佛法傳世,故吾贊普覺得應將此聖人之術傳與大唐,故特來與大唐交流借鑒。還請唐王陛下允許。」

赤德松贊說完神情恭敬中帶著絲絲狡黠。身後三位老僧則不言不語,低眉垂目,神態庄嚴。

赤德松贊剛說完,旁邊的一個大臣立刻厲聲指責,

「我天朝道儒盛行,以儒學為重,教化世人,使得我大唐子民人人樂善,人人懂禮。凡我儒家教化之地,人倫以極,善惡得辯,忠孝踐行。如何貪淫樂禍了。而你佛教不過模寫老庄玄言,文飾妖幻之教,如何能與我儒家聖人之道相提並論。

我朝與佛教早有定論,乃是邪魔外道之說,我皇亦早已下達限佛令。吐蕃使節休得胡言亂語,妄圖粉飾邪僻之教,誣毀我聖人之道。」

這位大臣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語頓時贏得滿朝文武的贊同。

聽到有人反駁,看著滿朝大臣的神情,赤德松贊神情自若,侃侃而談。遙望太宗不卑不亢的繼續說道。

「這位大臣此話在下並不認同,在下知曉佛學在中土傳道深久,如何是邪僻只說。

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佛。聖人也,清凈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禪師有贊幽遠,歷眾供養而無不顯,五祖投胎,達摩現象。自古以來,皆雲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今陛下聖鑒明裁,必然知曉佛教亦是聖人學說。望陛下定論,諸位大臣定論。」

看到這赤德松贊的表現,李沖也不禁贊聲好,沒有想到這吐蕃竟然有此等人物。

先是以尊儒贏得滿朝大臣的認可傾聽,不至於讓眾人一開始就心生厭惡,減少了阻力,然後面對眾臣的詰難游從容以對,凱凱而談,以中土歷史,文教加以反駁。顯示了滿腹的經綸學說。從容不迫的風度。

但李沖知道,赤德松贊的佛學之論必然不會取得什么功績。

文武百官受儒學熏陶,怎會輕易信佛學之道,今日就算赤德松贊說的天花亂墜,舌燦蓮花,也不可能改變眾人的學術信仰。

滿殿大臣也對赤德松贊才學智慧膽量贊許不已,但也僅限於其身罷了,對於赤德松贊的佛學之說無不嗤之以鼻,這無關乎品德才學,而是學術之爭。

對於篤信儒學的,並終生奮斗的理念怎么會因一言一語就輕易改變。對於眾位大臣來說學說之爭勝過性命。

曾有兩名大儒因儒學經義的差別爭論十天十夜,也不曾說服對方,可見大儒對於學術之爭乃是比生死更重要。

一旦認定某種理論,生死難改。今日若要認真辯論,相信即使十天十夜也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