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離鄉難知處(上)(1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51 字 2020-08-30

已經是春風送暖的二月下旬。白馬縣北面的黃河水中,可以看到流冰越來越少,最多三五天內,兩岸的交通就能恢復通暢。

因為黃河解凍的緣故,判大名府文彥博向朝廷要求補給的六十萬石糧食,並沒能運過去。在黃河冰上通道依然暢通的那一段時間里,到位的糧食僅僅只有十五萬石。繼而便因為黃河冰面開始破裂,這一補給的過程便停頓了下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恢復。

由於大名府的常平倉已經不能支撐近十萬流民的日常食用,流民也不得不開始向糧食更多的南方轉移。隔著黃河,這段時間都能看見對面的黎陽津那里,越來越多的流民在堤岸上徘徊。

現在韓岡都有些懷疑文彥博向朝廷索要六十萬石糧食,就是為了推卸責任。以文彥博的老於政事,不可能不知道黃河交通封閉的時間。他趕在黃河快要解凍的時候要錢要糧,很可能就是算好了時機,即便京城這里將糧食都准備好了也運不過去。現如今,大名府常平倉中的糧食已經吃完了,不要說京里的天子不能責怪他,就算是餓著肚子的流民也不能怪罪於他文寬夫,而只會將怨氣投到京城的宰相身上。

河北流民南下,控扼要津的白馬縣就是必經之路。

舊滑州是東京城在黃河南岸的門戶,而白馬縣則是滑州的門戶。作為滑州州治所在,白馬縣緊鄰著黃河,白馬渡是河北通往京城的兩個主要渡口之一。而從滑州的東北方,另一處重要的渡河地點,河北東路的開德府——也即是濮陽——往京城來的官道,也要從白馬縣東南角穿過。

位於交通要道上,白馬縣每年的商稅收入甚至要高於田賦,要不然渡口鎮的戶口數也不會超過縣城。只是到了流民南下的時候,交通便利就變成了一樁壞事。看著黃河對岸的流民,再想想數日之後,成千上萬的河北流民涌進縣中,任何人都會不寒而栗。

奔騰的黃河水沖擊著位於大河中央的一座礁石,發出轟隆隆的如同雷鳴一般的聲音。說是礁石,其實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山包,說是小島也可以,被兩岸的百姓稱為居山。居山形狀如龜,差不多有二十丈上下,堵在河中心,只是稍稍偏向白馬縣這邊。與現在韓岡以及他的幕僚們所立足的汶子山,只隔了百步之遙。

汶子山其實也只有二十丈左右,大小還不如居山,卻也算是白馬縣中的一處難得的景致。韓岡站在汶子山的山頂小亭中,望著對岸沉吟著,而他的三名幕僚則在亭外說著話。

從山上望下去,就能看到一架風車,小小的就如同玩具。但實際上,這座風車足足有三丈高,從井中提出的水如同涌泉一般。

為了能大批量的制造風車,韓岡采取的是分包制度。打造出兩台樣品後,一台架在水井上作展示,剩下的一台則拆散開來將扇葉等部件分派給本縣的木匠鐵匠來打造,各自照著樣品做著一個部件。

人多力量大這句話很有道理,只要組織得力,就能創造出奇跡。只盯著一個簡單的零部件,工匠們上手得都很快,出產則更快。而原材料的准備,韓岡全都分派給各鄉各村,誰上繳得多,誰就有優先權。

汶子山下方不遠處的這一架風車,就是縣中的工匠們將零部件送來後組裝起來的。由於沒有後世的標准化工業,零件都有各式各樣的毛病。但大體上不會差太遠,如果尺寸不合適的零件,能改造的便就地加以改造,改造不了的重新做。組裝時通常都僅是打磨了一番,換上了幾個零件後,就能順順當當的組裝了起來。

不過這些風車,不像韓岡記憶中的荷蘭風車,一座小屋上伸出四面長長的扇葉。卻像是一面面船帆拼出來的,中軸為立式,直直的豎著,遠遠地看過去,就像是一個走馬燈,隨著扇葉可隨風向自動調節,清風吹來,便咕嚕咕嚕的轉動起來。

韓岡對於機器了解不多,看到這般容易就打造出來汲水用的風車,使得他對這個時代工匠們的手藝贊賞不已。而有了風車,一口口深井便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一開始打出第一口深水井用了十多天的時間,但當韓岡借助流民之手開始推廣之後,負責鑿井的本地村民,卻一個個如同吃了葯一般賣力,到現在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全縣打出的深井有一百四十余口,而其中出水的,則有三十一眼,每一個鄉都至少有一眼深井。這么高的比例,算是運氣很好了。

風車架在水井處,有風時用風車,無風時用畜力,日夜不停的汲水。有著三十一眼深井,至少能應付過去眼前的旱災。魏平真和方興甚至都為此做了詩,而各鄉的深井出水時,也都大擺宴席加以慶賀,只是蝗災還是免不了要讓人頭痛。

此時早過了驚蟄,從地里爬出來的若蟲細小如蟻,可蹦蹦跳跳的爬得滿地都是,啃噬起花草樹木、田間的麥苗也是毫不費力。

站在黃河岸邊的山包上,看到腳底下密密麻麻的蝗蟲幼蟲,游醇只覺得頭皮發麻。剛剛孵化出來就已經是鋪滿了地面,若是讓它們長成了飛起來,那就是遮天蔽日,這還了得?!

也幸虧韓岡在縣中的威信高,已經組織起了人手來撲打,從汶子山上望下去,能看見有上千人沿著河堤排開陣勢,舉著笤帚向著地面撲打著。看起來要滅掉這一段的蝗蟲並不費什么氣力。

但區區白馬一縣的滅蝗順利,對於黃河兩岸的河北河南幾百里蝗區來說,根本無濟於事。河北蝗災已經近在眼前,而京畿這邊,也極有可能爆發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