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14)(1 / 2)

宰執天下 cuslaa 2009 字 2020-08-30

是者,則也。

所謂國是,國政之則,天子、宰相、諸大夫共定。

國之有是,如政之有刑。觸刑者如律,犯國是者,自然是逐離朝堂。

熙寧十年,新黨用『國是』二字,干掉多少反對派?

元豐之後,新黨又是用『國是』二字,讓多少反對者噤口不言?

不用提點,向太後自己就能數出許多。

當韓岡為什么說遼國撕毀盟約,接連入寇是國是之故,這其中道理卻是讓向太後不明白。

正想發問,呂嘉問便跳了出來,「夫家自為政,人自為俗,先王之所必誅;變風、變雅,詩人之所刺也。朝廷惟一好惡,定國是,澄清朝堂,國勢大興。南交亡而西域定,西夏滅而北遼敗;」呂嘉問瞟了韓岡一眼,「若先帝昔年未定國是,承祖宗之舊法,從之富韓之謬言,含辱忍垢、不言兵事,韓參政豈能站在這里?」

呂嘉問的一番話如暴風驟雨,噼里啪啦的砸向韓岡。

但他說的也的確有理,沒有王安石的新法,沒有先帝熙宗皇帝的提拔,韓岡哪里有出頭的機會?有其才,卻不得其時的人物,歷史上太多太多。

「的確如此。」韓岡不可能昧著良心否認,對著太後道,「先帝與王平章當年所定國是,便是新法種種,總而言之,不過是維新圖強四個字。今日臣能立足垂拱殿上,實賴於此。」

太後平靜的等待著,韓岡之後肯定有轉折,呂嘉問也知道,搶先一步,「既然……」

「但一時之法,當一時之用!」韓岡聲量陡然提高,截斷了呂嘉問的話,「祖宗之法,國初之時,祖宗持之以平諸國、定天下。至仁宗時,便已難以應付變局,之後抱殘守缺,至先帝登基,已幾近病入膏肓,如此方有變法之事。先帝登基時,外飾太平,內則傾頹,兵不堪戰,財不足用,西賊猖獗,北虜虎視。先帝見及於此,擢賢能,用新法,不數年便兵精糧足,進而平交趾,滅西夏。虎賁三千,就能抵定西域。精兵數萬,便可遏阻北虜,誠乃新法之功。可如今國是已不合於時,是到了該變一變的時候了。」

「何謂不合於時?!」呂嘉問立刻反駁,「韓參政這么說是因為國勢昌盛?!因為四夷畏服?!因為國計豐裕?!因為百姓安居?!」

一連串的排比,讓韓岡的言辭變得薄弱無比。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眼下國勢雖盛,卻隱患重重,若不及時加以彌補,日後難免熙寧之危。請問呂三司,祖宗之法殘民乎?」

呂嘉問深深的盯了韓岡一眼,卻露出一絲微笑:「祖宗之法承之五代。只是因為國事初定,方抱殘守缺,承襲下來。而自太祖至今,幸得諸聖勤於政事,又得上天庇佑,方得保平安。昔年平章進於先帝疏中亦言,『賴非夷狄昌熾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於百年。雖曰人事,亦天助也。蓋累聖相繼,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忠恕誠愨,此其所以獲天助也。』」

韓岡雙眉一挑,想不到呂嘉問將王安石吹響變法號角的《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背得這般滾瓜爛熟。

按王安石在折子中的說法,祖宗之法早就該丟到垃圾堆里,一開始就是有錯,皇宋能安享太平百年,是諸帝勤政愛民,引得上天相助,之所以要變法,是老天爺的幫助越來越少,不能再期盼其幫忙了。

這是標准的黑白分明,直接否定祖宗之法的效果,將之歸功於開國以來歷代天子克勤克儉、敬天畏人。也是因為正是兩黨相爭的時候,當然不可能去肯定對方堅持的宗旨,只會一棒子打到死,自然不會有辯證法存在的余地。

但更讓人意料不到的,是呂嘉問敢於直接攻擊祖宗之法殘民。真是奮不顧身。現在能駁回自己的言辭,轉頭來,除了少數幾人外,絕大多數御史都不可能坐視。

韓岡氣定神閑:「熙寧十載,天災頻頻。自改元元豐,風調雨順直至今日。偶有災異,不過一路而已。數年前,割讓國土與遼,數年後,卻能讓北虜無功而返,前後相異,豈是無因?」

什么四夷畏服、國勢昌盛、百姓安居、國計豐裕,這是老天幫忙!

而且不管是什么原因,割地一事,的確發生在王安石為相的時候,這是他洗不脫的。韓岡沒有明著拿此事指責王安石,但國勢不濟,不能助天子免於恥辱,要么是王安石本人的問題,要么就是老天不給面子。那么現在情況好了,還不是老天的功勞?

不過殿上爭辯,絕不是給人講道理。

「仁宗時無堯、湯水旱之變,又為何困於二虜?」呂嘉問反問。

韓岡正要開口,卻不提防蒲宗孟搶先道:「參政先立功於西方,後平蠻於南方,卻都是在熙寧時。」

真是好助攻。原來韓岡看蒲宗孟不順眼,今天倒是要刮目相看了。

韓岡接上道:「韓岡雖有微勞,不敢居功。西北二虜之勢,豈是南方小國與吐蕃諸部能比。何況不論是平定西羌,還是剿滅交趾,都是靠了屯田加上諸路輸送,才能夠支持大軍出征。到了滅西夏時,已是用上了兩年豐稔後的舉國之力。遼國國勢十倍於西夏,沒有十年之積,談何攻遼?」

呂嘉問反問:「北虜大軍業已叩關,難道還要看一看倉庫,才去決定打還是不打?」

「參政!呂卿家!」向太後終於忍不住喝止了雙方的爭吵。

韓岡、呂嘉問都住了口,齊齊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