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欲尋佳木歸聖眾(16)(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1622 字 2020-08-30

趙世將聲音陡然高了起來,而周圍的說話聲都停了。

馮從義也稍稍放開了聲量:「當然是千真萬確,只不過呢,雍秦商會內部不說了,小弟家中可是做著棉布的營生,這絲綢上事上就不怎么用心了。除了將圖紙給了一部分與商會中人,現在,連機器都在庫房中落灰。」

「這……這也太……」趙世將張著嘴,胡須都在抖著,這也太浪費了,但他立刻就反應過來,「是擔心什么?」

馮從義低聲笑:「錢一家賺不完的,有現在這么多已經夠了,再多,那可就患了。」

「原來如此。」

一群人都跟著趙世將點頭。馮從義這般說法,肯定是韓岡在背後的指示。而韓岡的為人,說出這種話,一點也不讓人感到驚訝。

但韓岡知道的收斂,需要擔心日後,他們這些皇親貴胄,又擔心什么?

而起大宋從南到北,都能出產絲綢。產量最高的是南方,而西北最少。西北如今被棉花占據,對絲綢生產的利益,並不是那么垂涎,但他們這些家族,哪個又能把將人工縮減到幾十分之一的繅絲機、絲綢織造機不放在心上?

眼前十幾雙發亮的雙眼,馮從義暗嘆,要不是韓岡嚴令,他如何會放棄這么大的一筆利潤?

馮從義對每一期《自然》都不會漏過,上面有許多文章,都是蘊含著難以想象的財富。

兩年前,就有一篇關於養蠶的論文,讓馮從義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後牢牢的記在了心間。

那篇論文上面,對於現有的養蠶技術,進行了改進。尤其是通過各種新型的器物,比如溫度計、濕度計、顯微鏡,對進行監測,進行了詳細的敘述。

通過溫度計,來穩定孵化的溫度。由此孵化出的蟻蠶,不但孵化時間整齊,出蠶的比例高,而且體質也比過去孵化的蟻蠶要好。

甚至文中還提出了濕度的概念,摒棄了《蠶賦》和《齊民要術》中的『燥濕是候』這般模糊的說法,而將空氣中的含水量量化,用去了油的頭發來牽引指針,這樣制成的濕度計,可以將蠶室的水汽,控制在一個穩定的區間,避免蠶病。

蠶蟲極易生病,各家各戶,每年蠶月到來時,要上香、要祭祀,蠶室打掃干凈後,甚至不能進外人。而在地方上,就是催租催稅,也都會避開養蠶的時節。可就是這樣,蠶月過後,蠶繭顆粒無收的依然為數眾多,而只收了少半的也不在少數。

若這論文上的技術有用,只要蠶繭的產量,能加上一成,以天下蠶戶之眾,增加絲絹產量的就是一個難以想象的數字。

而且,這樣做的話,成本並不算很高。溫度計已批量出現在市面上,其價格隨著玻璃的普及——不僅僅是玻璃便宜了,而且玻璃工匠也變得更多,手藝也更好——大幅下降。

不僅僅是溫度計,銀鏡、千里鏡、望遠鏡,還有顯微鏡,價格都在下降,而質量則在不斷上升。就像現在的顯微鏡,其物鏡的鏡頭,過去還要工匠設法打磨,現在就是一顆小小的玻璃珠,玻璃工匠將其凝結成一個完美的球形,這樣做出來的鏡頭,比過去由最好的工匠制造的水晶鏡頭,還要出色許多。

小門小戶,准備這些器物,當然還是承受不起。但如果一開始就是仿效棉布紡織那般規模來做的話,這就是一個小小的甚至不值一提的支出。

但是,當馮從義興奮的寫信跟韓岡了解作者的底細的時候,他才知道,這篇論文又是韓岡列出的大綱,然後讓人去寫的。

韓岡一直在支持這樣的研究。盡管他沒有成立什么機構,最早的時候也沒有讓自家的人做跨行業的研究,但出自《自然》上的一些論文,對養蠶業和絲織業都有著極大的促進。

對於自家的表兄什么都知道一點的天賦,馮從義已經習慣得無意去感嘆,不過看到韓岡要他安排人去研究繅絲機和絲綢織機,卻又讓他不要涉足絲織業,他就只能嘆氣了。

不過韓岡的想法,他還是能夠理解的,昨夜韓岡的一番囑咐,更讓他加深了這個認識。

有關絲綢業的工業化生產,與韓家、馮家並無關系。韓岡無意在棉布之外,再開辟一個戰場,馮從義考慮之後,也覺得自己無法再去挑戰天下的蠶戶。

水力機械能對紡織業起到翻天覆地的作用,如果是之前毫無基礎的棉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棉布從一開始,就是半工業化生產,從紡紗,到織布,並沒有像另一個世界那樣,是從小門小戶的單人紡車、織機那樣遍布天下,成為大規模的生產阻力。從成本,到人力,棉紡織業都不會造成已有的產業毀滅,也不會讓數以十萬計的小民傾家盪產。

但絲綢業早已是國家支柱,每年上繳的稅賦,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絲綢而來,若是一個人能完成十幾人的工作,民間會有多少人失去他們僅有的收入?

對於這樣讓無數人記恨的事,韓岡無意去做,馮從義也不想大損陰德。最重要的是,如果韓岡從中取利,勢必要影響到他的名聲和地位。

既然如此,當然是給最合適的人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