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廟堂(八)(2 / 2)

宰執天下 cuslaa 2278 字 2020-08-30

但等到韓岡卸任之後,就不能延續過去的行事方式了。至少黃裳得向宰相匯報公事,兩三天一次,頻繁打交道,沖突的幾率就大了。

所以韓岡也事先叮嚀過黃裳,讓日後與李承之打交道,切記不要因細故而生嫌隙。

韓岡並不是白擔心。一個黨派的核心因故離開,二號人物肯定要翻江倒海一番,而三號人物、四號人物,又絕不會甘居其下,到時候

最典型的就是新黨。當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呂惠卿接替,曾布、章惇和蔡確立刻動了心思,內部先斗得不可開交。被王安石費盡心力才打壓下去的舊黨,不僅看熱鬧看得眉開眼笑,也看到了反擊的機會。

要不是舊黨太過貪心,想一舉掀翻新黨,也不至於讓韓岡找到了說動皇帝的機會,想方設法將王安石給拉了回來。但新黨內部的矛盾,自此之後,也再也沒能彌合,四分五裂的肇因,就是在此時留下。

不過相對與新黨,韓岡一系有一點是幸運的,就是第二號的李承之,比第一號的韓岡要年長太多,要為子孫考慮,三號的沈括名聲太壞,四號的游師雄、根基不深,五號的黃裳地位也還差一點。而韓岡本人,也還會留在京師。正常來說,不會鬧到新黨那般田地。

但前車之鑒歷歷在目,就算情況不一樣,還是要早作預備。即是有八成不會發生,那也是有百分之二十的幾率有可能發生,是百分之十的兩倍,是百分之五的四倍。在韓岡那邊,當然是希望幾率越低越好,零做不到,也要往百分之一二方向努力。

韓岡會叮囑自己,那是把自己當做自家人。黃裳相信,韓岡絕不會去叮囑李承之。在韓岡幕府出來的是自己,而不是李承之。所以韓岡說的是不要因『細故』而生嫌隙,大事若有分歧,自不用去附和李承之。

黃裳只用了幾秒就做出了決定,他看了周圍一圈,只有正在跟沈括說話的游師雄轉移了注意力過來,看見黃裳在看他,就收回了目光。

黃裳也把視線轉了回來,「參政你是知道的,在下曾經在西南辦過幾年差。」

李承之笑了起來,「統軍滅國,可不能這般輕巧。」

黃裳在西南數年,在他的配合下,徹底收拾了西南夷,還滅掉了大理。這份功績,是他能夠躋身議政行列的主因。

李承之的順口抬舉,黃裳聽了,搖了搖頭,繼續道,「在下在西南數載,見多了赤貧的農人。有的全家就兩三條外褂,十來歲的半大小子都沒衣服穿,光著身子在外面跑。」

李承之笑意淡了一點點,開始認真的聽著黃裳的話。

「更窮的是山中的西南夷,就是頭人也不過幾件衣服,而下面的娃子,也就是奴隸,幾乎都是赤身**,最多有條布料護住私、處,跟相撲的男女差不多。」

李承之點著頭,表示自己正專心的在聽著。

「但這么幾百年,上千年了,娃子們也沒鬧出事來,有些頭人,據說還是從漢時傳下來的家業。」黃裳抬眼看了一眼李承之,「參政知道為什么?」

這個問題根本都不用想,李承之道:「有的吃。」

「啊,嗯。」黃裳點頭,嘆息道,「只要有得吃,他們就會老老實實的聽話。自古以來無糧不穩,沒糧吃,人要造反。沒衣穿,沒鍋碗瓢盆用,倒是出不了事。西南山多,物產豐富,人煙稀少,吃飽穿暖難,想餓死卻也不容易。」

李承之皺眉很認真的想了一下,對黃裳道,「勉仲,你這個想法可不對了。說給玉昆相公聽,他肯定會說,不要只看工業在吸納農業人口,要看到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要看到兩者的聯系。」

黃裳笑了。

韓岡的確經常說,萬物有陰陽,有對立,也有統一。事物普遍聯系的,不能孤立的看待問題。

這是格物論中最核心的幾條之一。

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四業並非對立。士農工商相輔相成,能夠相互促進。

說起來,這也是如今朝廷大力發展工業的理由之一。

大量的廉價的鐵制農具,讓內地的糧食產量增長了至少三成,而水車、耬車等農用機械的推廣,也在農田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

不僅僅是農具和機械的發展。耕作,播種,品種改良,在農事上,更成書數百年的《齊民要術》,內容已經顯得太單薄了。

「這話當然對,相公也的確教訓過在下。」黃裳停了一下,又道,「參政可還知道鳥糞石?」

「當然。」年紀老大的李承之,腦筋轉得飛快。「上次聽人說勉仲你家有船。」

「的確是有,」黃裳道,「在下族親買了兩條船,在南海包了一座島,正准備開采鳥糞石。」

李承之點著頭,「做火葯、肥田都是上等,買家可不會少。」

糞壤可做肥,這是誰都知道的。但海島上的石頭,可以做肥料,這是過去誰都不知道的。

南洋的海島上,鳥糞積存成石,積累了成千上萬年無人問津。直至今日,被開發出來。經過各地實驗證明,粉碎後的鳥糞石是上等肥料,比起通常用的糞肥更有補於地力,如果配合糞肥,畝產量都有翻番的記錄。同時鳥糞石還能提煉出硝石,成為火葯的原料。

黃家小門戶,遠不比上煊赫於福建的章、蘇兩家。但現在,在蘇家的商會中參了一股,正准備一船船的運回來,賣給朝廷,提煉硝石,也可以賣給雍秦商會一等的大客戶,他們在沿海的棉田用得上。

海州等淮南東路沿海軍州,人少地多,田畝少,灘塗地倒是數以萬頃,近些年來被雍秦商會的成員大批的買下來,正逐漸改造成棉田,同時還有配套的棉紡織廠,則聚集在鄰近的一州一縣,十幾家開在一起,勾連起來,使得雍秦商會這個外來者勢力,不費吹灰之力就將一縣之地牢牢掌握。

現在只是剛剛開發,等過上兩年,就會是一船一船的鳥糞石,從南海的荒島上開采出來,運送到大宋各處。

黃裳相信這些事,不用解釋,李承之都知道。但黃裳所看到的,還有已經瀕臨崩潰的糧食生產。

「但這些鳥糞石,有多少會用來糧田上,又有多少會用在棉田上?」

李承之沉默下來,靜聽黃裳說話。

「現在各地的種植,都是在為工廠提供原材料。江南轉而種植靛草、桑樹、甚至棉花的田地越來越多,而種糧的農戶,卻因為低廉的糧價而收入減少,不得不轉產。隨著林邑州的開發,以及荊湖廣南四路日漸繁華,涌入中原的糧食將會是現在的兩倍、三倍,到時候,江南這魚米之地,都要進口口糧了。」

還有關隴要不是遠離中原,口糧必須自產,早就都種滿棉花了。就這樣,糧田的數量還在減少。但這一段,黃裳想想,還是沒有說。

爆發一般的糧食產量,讓大宋可以在年年新增數百萬人口的情況下,保證數百萬匹馬匹的草料。

「難道日後大宋億萬子民,都要依靠海外的糧食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