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2 / 2)

「特殊時期」開始後,他遭受關押批斗,一九七零年被下放農場勞動改造。他始終堅持原則,與林彪、「四人幫」反**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

一九七二年在毛主席主席、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下,解除了勞改;一九七四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長。

一九五三年八月,洪學智離開朝鮮戰場,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一九五四年寒假期間,洪學智回到北京。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黃克誠找到洪學智說:「軍委已經決定了,春節後你不到南京去學習了,現在工作需要,讓你馬上到總後工作,已經通知了軍事學院。」洪學智感到很突然:「難得有這么一個學習機會,能不能按照計劃把學習搞完再回來工作。」黃克誠說:「現在總後的工作很多,許多事情都是開創性的,頭緒繁雜,機構要調整,許多標准要制定,所以軍委才決定你不要脫產學習了,馬上回來工作。」

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八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洪學智為總後勤部副部長兼參謀長。當時學習蘇聯,參謀長是部長的第一代理人,以協助部長工作。一九五五年九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四十二歲的洪學智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共和國開國上將之一。洪學智在紅軍時期曾擔任軍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任副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兵團副司令員,抗美援朝戰爭中任志願軍副司令員。以這樣的經歷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當之無愧的。一九五七年,洪學智正式接替黃克誠擔任總後勤部部長,直到一九五九年十月。上任不久,洪學智就提出撤銷已經建立並隸屬於中央軍委的總財務部,總財務部仍並入總後勤部。中國復雜的地理因素,使軍隊駐扎條件大不相同。如何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是一件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後勤工作一項重大的課題。一九五九年三月洪學智從格爾木進藏,實地調研進藏部隊後勤工作情況。西藏平叛勝利,後勤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之後,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懷被撤銷軍內外一切職務,唯保留中央政治局委員的黨內職務。一九五九年八月十八日至九月十三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了擴大會議,中心議題是揭露彭德懷的錯誤。有人首先站起來,揭發了彭德懷的所謂「里通外國」以及同高崗的關系問題。會場頓時一片嘩然。接著,就有人發言了,說以前被彭德懷蒙蔽了,現在終於認清了他的真實面目。

在批彭的聲浪中,也有人敢於仗義執言。鄧華第一個站起來:「彭老總根本就不懂外語,怎么會與外國人串通,他們說了什么,翻譯可以作證。」洪學智也義憤填膺地替彭總說話:「彭總百團大戰至多不過是命令請示得晚,打鬼子什么時候都是對的,抗美援朝是毛主席的指示,彭總執行得很好,總不能也說錯吧?一個人有功有過,不能一說過就把功給抹殺了。」有人好心勸說洪學智:「彭是一方面軍的,你是四方面軍的,彭是八路軍,你是新四軍,你在里面摻和什么?你不參與,人家都懷疑你,你一參與,就危險了。你是林總的老部下,和林總對著干,有你什么好處?」洪學智說:「我不管他是什么一方面軍還是八路軍,我就要把事實說清楚,開會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應該整人。」鄧華、洪學智等人也為自己的仗義執言付出了代價。如果他們及時地和彭德懷「劃清界限」,就會安然無恙。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

在這次會議上,副總參謀長鄧華、總後勤部部長洪學智、總參裝備計劃部部長萬毅、北京軍區參謀長鍾偉等人,被錯誤地劃為「彭德懷軍事俱樂部」的主要成員,被稱之為小「彭黃張周」,被迫交代所謂的「反黨反毛主席」的「罪行」。總後被誣為彭德懷的「黑窩子」,洪學智和彭德懷關系不一般,對他進行了批判。

一九五九年十月,鄧華與洪學智被撤銷軍隊領導職務,轉業到地方工作。

鄧華到四川擔任副省長,洪學智到吉林擔任省農業機械廳廳長,後任重工業廳廳長。

一九七零年底,洪學智又被下放到金寶屯農場勞動。在農場,洪學智種菜養豬放牛做豆腐,年近六十仍與年輕人比試扛糧食。一次晚飯後,洪學智與知青孫炎鋒一起散步。走到菜園旁邊一塊剛收獲過的玉米地時,發現農場護青人員正在追趕一群拾玉米的老鄉。洪學智就問這是怎么回事?孫炎鋒回答說:「農場專門組織了護青人員,不讓附近的老鄉去撿拾丟棄在地里的玉米。」洪學智斷然說:「這個規定不行,我得找軍管會說說去。」孫炎鋒說:「你別多管這種事,太平點算了。」洪學智說:「那不行。我不信合情合理搞不過無情無理」在見到軍管會主任後,洪學智嚴肅地對他說:「這塊地已秋收完了,過幾天就要秋翻,不去拾它不是白白浪費了嗎?為什么老鄉們拾點落下的玉米就要趕他們?要知道,這里的老鄉連粗糧都吃不飽,你們不能這樣做。你是個軍人,你別忘了軍人的生命線是保護人民,為人民服務,永遠別忘了人民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很快,農場為附近挨餓的老百姓放寬了拾玉米的政策。消息傳開後,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都由衷地說,洪將軍是個好人啊,敢為咱們農民說話。

一天,洪學智專案組組長帶人來到農場,徑直問洪學智:「你的思想匯報寫了沒有?」洪學智的回答很干脆:「沒什么好寫的。你們說我是三反分子,我到底反了些什么?我一不反對毛主席,二不反對毛主席思想,三不反對黨,要我寫什么思想匯報?現在不寫,以後也不寫你們看著辦我不是三反分子,我是三忠於分子我是忠於毛主席、忠於毛主席思想、忠於黨的。歷史會證明的。」專案組組長不甘心:「你這段時間的勞動態度怎么樣?」洪學智生氣了,拍著桌子說:「你別問我我在這里怎么樣你去問軍管會,你去問這里的群眾,以後再不要來問我」見洪學智發怒了,專案組組長只好帶人怏怏離去。

對於洪學智,毛主席是了解的,也很關心他。一天,一位同志告訴洪學智,說毛主席問韓先楚:「好久沒有見到洪學智了,他到哪里去了?」韓先楚說:「我也很長時間沒有見到他了,聽說他在吉林。」毛主席托韓先楚轉告洪學智:「廬山會議,他是個認識問題,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洪學智是八大候補中央委員,到北京參加中央全會時,韓先楚將毛主席的話轉告給了洪學智。毛主席的掛念,讓洪學智激動不已,他對韓先楚等同志說:「請你們轉告毛主席,我現在在吉林工作很好,學了很多東西。」

洪學智是安徽金寨人,一九二九年三月參加**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一九八八年再次被授予上將軍銜。

金寨縣是全國知名的將軍縣,作為從大別山里走出來的農民兒子的傑出代表,洪學智將軍生前十分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他一生情系桑梓的赤子情懷,讓故鄉親人深深緬懷和永遠追憶。

戎馬一生的洪學智將軍一直思念著故鄉的山山水水,思念著長眠在故土的戰友和親人,思念著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家鄉人民。

一九五三年八月,朝鮮停戰剛剛實現,洪學智利用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之機,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看望。洪學智輕車簡從,只帶了一名警衛員就回來了。那時,金寨縣的交通非常落後,汽車只能通到縣城金家寨。他下車後,步行三十多里路趕到老家雙河。區委領導提出:「家鄉剛解放,社會治安情況還比較復雜,請將軍在區委機關食宿。」洪學智聽了風趣地說:「我是請假回來探親的,如果食宿都不在家里,那還叫什么探親呢?」他謝絕了縣區領導的安排,住到堂弟洪學成家。鄉親們聽說洪學智回來了,爭先恐後地要上前和他見面、敘談。此時,陪同的地方干部和警衛從安全考慮,不讓更多的群眾靠近。洪學智見狀,忙說:「我離家這么多年,鄉親們想來看看我,這是人之常情嘛,你們不要再阻攔他們了。」接著,他又熱情地對鄉親們說:「來來來,大家靠近一些,我要和鄉親們合個影。」警衛員趕忙拿起相機,拍攝下洪學智和家鄉人民骨肉情深的珍貴一幕。洪學智和鄉親們促膝談心,問寒問暖。他鼓勵鄉親們說:「國家剛解放不久,大家目前的生活肯定有些困難,但是你們一定要相信,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的。」洪學智在家鄉無拘無束地探親訪友。到了親友家吃粗茶淡飯,尤其愛吃家鄉的小河魚、掛面及葛粉、蕨菜、苦菜等。警衛員提醒說:「首長,你吃野生食物一定要注意啊,身體吃壞了,我可無法向組織交代呀。」洪學智一聽哈哈大笑:「我是回鄉探親嘛,你就不要再用北京的那些規矩來要求我了,要不然,鄉親們也不敢認我洪學智啦。」

一九八六年四月,七十多歲的洪學智第二次返鄉探親。這次隨將軍返鄉的有夫人張文、長子洪虎等人,將軍一行來到雙河鎮政府,他詳細詢問了家鄉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方面變化的情況。鄉親們爭相向他報告好消息。洪老聽了指示道:「你們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搞好科學種田。我們大別山就是山多,靠山吃山,你們要在山上多想辦法,可以多栽些板栗和其它果木,發展食用菌;要多養些家畜、家禽,生活變化就會更快些。」洪學智在縣領導的陪同下,還參觀了縣**博物館。他建議:「縣里要在**烈士紀念塔後面建一所紅軍紀念堂。因為在外地工作的老紅軍都十分思念故鄉,百年之後都有葉落歸根的願望。同時博物館前面可以搞一個將軍陳列館,作為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和**傳統教育的基地。」又說:「在經費上你們自己解決一些,我們再想辦法幫助籌集一些。」

洪學智年事愈高,戀鄉愛鄉之情愈濃。他不顧年高路遠,又先後於一九九零年十月、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九九四年六月、一九九七年五月和二零零二年五月回到家鄉探親、視察。二零零二年五月,已經九十歲高齡的洪學智回到金寨。他無限深情地說:「人到老年倍思鄉啊,我這次回來沿途所見,山更綠了,水更清了,路更寬了,金寨這幾年變化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績,我很高興。」當時他老家雙河鎮正在修路,不方便行走,陪同的人都勸他不要回去了。老將軍的臉上露出幾絲失望,但堅決讓自己的3個兒子一定要回去一趟,代替他看望一下家鄉的父老鄉親。當兒子們帶回從老家雙河拍攝的錄像時,老將軍認真地觀看著,邊看邊笑,還鼓起了掌,像個開心的小孩。洪老還把南溪、雙河鎮的親戚接到縣委招待所,詳細詢問了他們的家庭、生活和生產情況,要求親屬帶頭發家致富,把孩子培養成才,並擺了幾桌菜請親屬吃飯,堅持不讓縣里面安排,最後拗不過縣里的熱情,吃過飯後他讓經辦人員把發票交給他,自己掏錢付了賬。

洪學智一生都以出生在金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而驕傲。二零零四年九月,金寨縣修建好紅軍廣場,縣領導想邀請他再回來看看。將軍聽了立刻表示「願意」。身邊的保健醫生和秘書從他的身體狀況著想,不同意他遠行。他只好說:「等天氣暖和一點的時候,我再回去看看吧。」哪知道老將軍最終沒能再回來了。

牽掛人民疾苦金寨縣是**老區,又是大山區,老區人民為**做出過偉大歷史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國家在金寨縣境內興建梅山、響洪甸兩座大型水庫,庫容量達四十八億億立方米,大批糧田、茶竹等經濟作物被淹沒,老區人民又為國家建設做出了新的貢獻和犧牲。洪學智始終把庫區群眾的生活困難,記在心里,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滿腔熱情,竭心盡力,想方設法為家鄉人民解決困難。

一九七四年金寨縣旱災嚴重,很多人家都斷炊了,全縣有很多懷孕婦女,為了讓孕婦能吃飽,有位孕婦聯合將軍的親戚給洪老寫信,向洪老求助。一個月後,縣里調來了一大卡車紅薯干。洪老電話特別委托縣里的同志轉告她們:收到信後很著急,從部隊的軍糧中調配了幾卡車紅薯干送來。要求縣里將這些紅薯干,分給全縣的懷孕婦女以度荒年,並說部隊也很緊張,想不到更好的辦法,讓縣領導代他向老家人表示歉意。那年,懷孕的婦女都知道是洪老救了自己,有的婦女還留下一小包紅薯干小心地用布包好,好留給孩子長大後做紀念,為的是不忘洪老的救命之恩。

金寨縣「兩地病」(地方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較多,流行嚴重,洪學智得知十分憂慮,他對家鄉的領導說:「一個家庭再富,也經不起一個病人的拖累。」於是,他及時向中央軍委反映,經與相關部門協商,軍隊和地方醫療機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縣醫療衛生工作。一九八四年五月,中央軍委派出醫療隊到金寨調查醫治疑難病症及甲狀腺腫、克汀病等地方性多發病。一九八五年三月,總後勤部和國家民政部、財政部、衛生部聯合發出了《關於組派醫療隊支持老區衛生建設的通知》。隨後,第二軍醫大學、南京軍區總醫院等單位先後向金寨縣派出七批醫療隊,走村串戶,治病防病,並支援了大批葯品和器械設備。總後獸醫大學也派來獸醫,幫助老區發展畜牧業,培養獸醫。南京軍區總醫院還在金寨創辦了金寨縣衛生學校中專班,為金寨培養了一大批「帶不走的醫療隊員」,幫助建立了三極防治培訓網和碘鹽監測網。在地甲病的防治過程中,洪學智與地方主要領導同志一起,親臨金寨視察和指導。在家鄉雙河,將軍還親自為鄉親們發放葯品,宣傳防治地甲病的重要意義。一九八八年底,金寨縣通過國家級地方病檢查驗收,地甲病患病率從一九八五年的百分之十七點四下降到百分之二以下,其他疾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被評為全國地方病防治先進縣。

為救助金寨困難群眾,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洪學智組織動員部隊官兵捐贈棉衣棉被二十四萬多件。一九九一年又捐贈棉衣七點四萬件,解決了不少老百姓過冬的難題。為幫助金寨發展運輸業,一九八四年,洪學智將解放軍換裝後剩余的二十多輛軍用卡車送到了金寨。為了讓更多的老區人民早日脫貧致富,洪學智還主持總後起草了一個文件呈報軍委,建議全軍拿出兩千輛退役堪用汽車,支援一百個老區。一九八五年國慶節前後,金寨縣又得到二十五輛「解放牌」汽車,當時分管運輸的縣有關部門在此基礎上,立即組建了「雙扶」汽車運輸公司,這也是金寨縣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汽車運輸公司。

洪學智一直非常關心金寨的經濟建設發展。多年來,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向中央領導匯報,與有關部門協調,並聯系港澳愛國人士,從而獲得多方面的重視和支持。

洪學智對家鄉經濟的關注,絕不是停留在一些空洞的「指示」上。他的關心非常具體、也非常管用。他曾多次對金寨縣的同志們說,像大別山這樣的山區,如果光靠種糧食,農民是永遠都富不起來的。應該多種一些適合山地的經濟作物,比如說板栗、茶葉和野菜等,特別是要多種板栗。金寨縣從一九八三年開始廣泛地種植板栗,通過多年的種植,金寨縣板栗特色產業生產一年一個新台階。一九九零年十月三十日,洪學智又特意為金寨題詞:「發展板栗,大有作為。」目前,板栗已成為金寨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金寨縣的板栗產量已位居全國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板栗大縣」。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