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混混章節)(2 / 2)

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參謀作戰科長,京滬杭警備司令部總司令兼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九一六年湯恩伯進浙江省立七中讀書後轉入浙江省體豐專科學校學習,畢業後曾留校任教。後在湖州〖警〗察局、武義東皋〖警〗察所當巡警,均為時不長。

一九二零年入援閩浙軍講武堂1畢業後任浙軍第一師排長。

一九二三年得到好友鮑經田的資助,受小學同學、武義首富童維梓之邀,同往〖日〗本,於次年考入東京大學法科。不到一年,留日費用無著。

一九二五年三月穗學回國。在〖日〗本他認識了蠶桑學校學生王錦白,後與王結婚,並與前妻離異。王是浙軍師長陳儀之義女,從此,湯就認陳儀為岳父,由陳推薦,以官費保送湯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繼續學習。

一九二六年夏,湯恩伯完成學業回國,進孫傳芳的浙江陸軍第1師陳儀部任少校參謀。同年十月,湯隨陳儀投奔國民〖革〗命軍。

一九二七年經陳推薦先後任南京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處中校參謀、作戰科長,參加北伐戰爭,得到蔣介石的賞識,成為蔣的親信。

同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湯曾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第七期第一總隊少將副處長。繼後,又歷任陸海空總司令部參謀處少將參謀、第二教導師第三旅旅長、陸軍第四師副師長兼第十旅旅長、陸軍第二師中將師長、第八十九師師長等職。

一九二八年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事教官繼任學生總隊大隊長在校期間著《步兵中隊(連礅練之研究》博得蔣介石賞識。

一九三一年起,任第二師師長、第十三軍軍長等職。

一九三五年冬任第十三軍軍長,後又任軍團長,為蔣介石嫡系之一。

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指揮所部在南口地區抗擊日軍進攻予敵重創。十二月任第二十軍團軍團長。翌年三月率部參加台兒庄會戰。六月任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先後參加武漢保衛戰等。

一九四二年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魯蘇皖豫邊區總司令。

一九四四年四月在豫中會戰中所部潰敗受撤職留任處分。九月調任矜桂邊區總司令。

一九四五年三月任陸軍第三方面軍司令官,率部參加桂柳追擊戰。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

一九四六年五月任首都衛戍司令。六月任陸軍副總司令。

一九四七年春兼第一兵團司令率部參加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五月所部整編第七十四師被全殲。

一九四八年八月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

湯恩伯在一九四八年冬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期間,浙江省〖主〗席陳儀因不願與蔣介石同歸於盡,准備通電起義。為確保起義安全陳在上海晤見湯恩伯,對他進行了起義的鼓動活動,要湯一同起義。事後,湯電告蔣介石,請求免掉陳儀的省〖主〗席職務,並囑咐軍統頭目毛森切實注意陳儀的行動。

一九四九年二月,蔣免掉陳的省〖主〗席職務。陳閑居上海,時湯已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兼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三月,不明底細的陳儀出於對湯的愛護,又忠告湯要他放棄防守長江,及早率部投誠,事後湯背著李宗仁,又將陳的舉動密報蔣介石。蔣在奉化電令國防部保密局鼻長毛人鳳,要他會同湯,將陳儀扣押起來。

三月中旬,陳儀在寓中遭毛森誘捕。湯恩伯感到將陳關在上海有所不便,即用飛機將陳解押到衢州湯的臨時公館秘密監禁。五月初浙江解放前夕,湯又下令將陳轉解台灣:一九五零年六月陳儀被蔣處死。

湯在台灣期間,對自己的賣師求榮的勾當感到問心有愧,長期處於外界壓力和內心矛盾之中。此間,他雖掛有「顧問」等職但他深居簡出,足不出戶,隱居在台北三峽鄉寓中,日漸消沉,一九五四年春,因查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腫瘤赴〖日〗本醫治,同年六月二十九日,病逝於〖日〗本東京的慶應大學醫院終年五十四歲。被追晉「陸軍上將」。

湯恩伯曾兼任武義縣私立明招初級中學董事、董事長,多方為學校籌集資金給學校捐資法幣一百萬元,捐贈房屋一座、山八十畝,少量田地,以及至今尚存的鋼琴一架。

編輯本段戰爭生涯抗日時期抗日戰爭初期,湯恩伯為第二十軍團軍團長,參加戰役包括南口血戰、魯南會戰,與及台兒庄會戰。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戰軍興,湯恩伯即奉命率第十三軍開南口布防。南口為西北關鑰,一九二六年劉汝明與奉軍血戰之處,在戰略地位上非常重要。

第十三軍在懷來、南口與居庸關一線與曰軍血戰十日,直到張垣被日軍突破,才不得不突圍。南口血戰在抗戰史上威名顯赫。第十三軍是這一場戰役的主力,傷亡一萬兩千六百人,占全軍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

這場防御戰,〖中〗國軍人打得勇猛、頑強、悲壯、機智。打掉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創下了一次戰役日軍死傷萬人以上的記錄。延緩了日軍進攻山西的時間,使日軍「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迷夢破滅了。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周刊短評寫道:「不管南口陣地事實上的失卻,然而這一頁光榮的戰史,將永久與長城各口抗戰,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三,長久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心中」。第十三軍突圍之後調河北刑台整訓1湯恩伯升任第二十軍團軍團長,轄第十三軍與第八十五軍。正遇河北兩路戰線崩潰,湯軍團抵擋突進的日軍第十四師團於漳河1直到十月底才將防務交給第三十二軍1急調晉東再度應援第二戰區轉戰同蒲路。

一九三八年一月,第二十軍團調南陽整訓。二月即調歸德,成為魯南會戰之中堅。三月第二十軍團急開臨城,參與魯南會戰,並指揮第五十二軍。湯氏在此役前後充分顯露其對友軍見死不救的一面。在藤縣不救援池峰城部聽憑其被日軍擊潰,而當第二集團軍在台兒庄正面堅拒時1湯也是坐等西北軍同日軍連番血戰,彼此拼光了所有預備隊後才發動反攻,使日軍大部敗而不潰,順利逃出包圍圈。台兒庄會戰是抗戰初期的傳奇故事,但未能全殲日軍獲得更大戰果,湯軍團之功不可沒也。

一九三八年五月,第五戰區總撤退,湯恩伯率部撤往南陽。第五戰區對撤退路線之規劃…甚差,所以第二十軍團寧可自擇路線,使李宗仁長官對湯氏銜恨甚深。一九三八年五月兼任第五戰區隴海兵團總指揮(副劉汝明),旋調上高,兼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為武漢會戰後盾。

一九三七年六月湯氏升任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一九三八年七月,

蔣介石有意整頓一支攻擊軍,對日軍後方進行戰略突進,湯恩伯即受任為軍委會突擊軍軍長。這段歷史少有人知,這個突擊軍轄第四師、第八十九師、第二百師。其中的第二百師當時是不折不扣的裝甲師,軍部並配署完整特種兵,可以說突擊軍是〖中〗國的第一支裝甲軍!這個突擊軍在上高整編,但是戰局惡化過速,使軍委會不得不放棄反攻大計,而將湯集團軍使用於瑞昌、陽新、通山一帶阻擊戰。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會戰接近尾聲,第三十一集團軍調往邵陽整補。一九三九年元月開宜城,再度隸屬第五戰區。五月參與隨棗會戰,縱橫襄huā路,成為日軍口中的堅強部隊。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冬季攻勢奉蔣介石手諭進擊第三師團大獲全勝,成為冬季攻勢中最輝煌的一段。一九四零年五月棗宜會戰,第五戰區主戰場雖然全面失利,〖中〗央兵團完全崩潰,但是第三十一集團軍仍打的有聲有色。一九四一年二月豫南會戰與敵大戰於舞陽,日軍再度慘遭重擊。華北日軍對湯氏銜恨至深,以湯恩伯部為天字第一號大敵。一九四零年後湯氏兼任魯、

蘇、豫、皖四省戰區的行政長官。湯氏兼長民政之後豫南大災,但湯部大事擴軍,部隊素質良莠不齊。湯部為了維持軍費,在重災之區大事征斂,河南省稅征起著名的「湯糧」。湯恩伯部一度發展至四個集團軍,含大量游雜部隊共三十萬官兵,大半靠河南一省支持。所以河南四害「水、旱、蝗、湯…,之謠不脛而走。一九四二年一月湯氏兼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成立副長官部。一九四三年九月兼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中美合作所第十訓練班主任。

一九四四年四月日軍發起豫中會戰,第一戰區防線全面崩潰,湯恩伯部野戰軍安全撤出中州,可謂戰略性轉進。這次撤退常被形容為如何狼狽,其實湯部之退尚稱可佳。日軍檢討即稱「作戰目的雖在捕捉湯之主力1而在禹縣等地獲得局部性勝利,但其主力則在湯之巧妙指揮下逸脫始終未能捕獲意志頑強的湯兵團」。結論出自最嘉遮掩的日寇之口,可覘其實。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湯氏調任跨桂湘邊區總司令,轄第九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九軍、第五十七軍、第八十九軍、第九十七軍及第九十八軍。湯部大部份經四11急開貴州,而第三十一集團軍仍在王仲廉領導下在豫西山地與日寇奮戰,並創造豫西鄂北會戰之大捷。一九四五年三月湯恩伯出任第三方面軍司令官,五月獲選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三方面軍在一九四五年七月於廣西發動華南大反攻,戰功卓著。日寇於一九四五年八月投降。

內戰時期湯指揮進攻山東解放區未能克敵,手下之國軍主力,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共軍殲滅,湯因而被撤職,後轉任南京衛戍司令。不過隨後因黃泛區大會戰,有其戰功,因而又於一九四七年兼任陸軍副司令,並曾代理總司令,此為湯恩伯軍旅生涯最高職位。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下野後,力薦湯出任京滬杭警備司令,負責隔江保護南京、上海。但是代總統李宗仁對湯能否勝任表示質疑,在李宗仁回憶錄中曾說:「湯恩伯當一師長已嫌過份,你(蔣介石)竟還把這種人引為心腹。」不久,共軍渡江戰役勝利,隨即占南京和上海。湯將所部撤往福建、台灣。期間與湯恩伯亦師亦友的陳儀試圖向湯策反,為湯恩伯所拒並呈報上級,於是蔣介石逮捕陳儀。

一九四九年八月,湯任福建省〖主〗席兼廈門警備司令。在解放軍進攻廈門時棄軍而走並將總部移到金門,督導李良榮二十二兵團,在胡璉十二兵團部分抵金門後,渡海進攻金門的解放軍全數陣亡、被俘,此為金門戰役。之後前往台灣任戰略顧問。湯氏在內戰時表現極差將一生勛業敗盡。徐州綏署之攻勢的確為其攻勢作戰指揮之素養不足1而對京滬防衛戰則有過大的期待但整體敗局實在無從挽救,廈門之棄軍而走則為一生之最大污點。

名噪一時的李宗仁回憶錄中對湯恩伯的猛烈批評幾乎成為後人評湯的主要經典依據,以致其名聲惡劣異常。而湯恩伯一生堅持的反共立場,也使中共對之絕無好評。

湯恩伯以南口血戰被稱為抗戰鐵漢,但是在之後的抗戰中被民間戲稱為「見死不救湯恩伯」「愛民如子湯恩伯」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負面貢獻不可磨滅。他在因虛功晉升、統御大規模部隊之後,單靠對河南省征稅供糧餉以致無力顧全軍紀。有人認為河南人以「水、旱、

蝗、「湯」河南四荒」形容河南當時之四大災害。其中的「湯」就是湯恩伯:但也有人認為河南人民叫土匪為「老湯」湯就是土匪的意思。依照湯恩伯的宿敵李宗仁在其回憶錄的暗示,湯恩伯軍隊的軍紀非常敗壞。

湯恩伯在對共產黨的戰爭後期受限於大環境,屢戰屢敗、或不戰而敗。唯效忠蔣介石,將國家財物及軍隊盡可能運往台灣。湯恩伯在〖日〗本去世之後蔣介石在陽明山革實院講話,即罵湯氏「與其在〖日〗本恐1為何不在上海死」。

曾有人這樣總結說,湯恩伯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是勝少敗多的一生,是大踏步撤退小步幅進攻的一生,是給十三軍帶來惡名的一生,是追隨蔣介石最終被拋棄的一生。

湯恩伯將軍作戰時的指揮習慣頗有意思,他在任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時,參謀長為宋濤,副參謀長萬建藩。

宋參謀長每天在湯總部管理大大小小的瑣事,總部人員譏之為常務參謀長,萬副參謀長平常不大到總部上班,一有戰事,宋參謀長留守,萬副參謀長則到總部指揮作戰。湯恩伯在作戰時,喜帶參謀一人(帶地圖),副官一人,短槍衛士七八人,電台一部,乘汽車一輛到前線找個軍部住下,隨軍行動,對前線部隊就近用有線電指揮,對總部用無線電指揮。湯恩伯往往親自擬稿,交繹電員繹好發出,若交通困難則改騎馬。湯氏之喜怒無常有一趣事,一九四三年初湯氏到臨泉巡視,當地請湯看戲,排了個棒打薄情郎。湯氏看完,即吩咐將總部某秘書謝某關起來。眾人與謝秘書均莫名其妙,原來這個謝秘書也丟了一個小腳老婆在總部的鎮平留守處,不給生活之資變相遺棄。謝太太悲憤之余,有個冒失鬼出主意,不妨攔車告狀,於是一次湯氏車隊經過,謝太太即攔車遞上狀紙,湯恩伯看看就忘了。這回看了戲觸景生情,馬上「主持正義」莫明其妙地將謝秘書關起來,關起來後卻又忘了,沒再追問,總部就將人放了,不了了之。

湯恩伯曾兼任武義縣私立明招初級中學董事、董事長,多方為學校籌集資金,給學校捐資法幣一百萬元,捐贈房屋一座、山八十畝,少量田地,以及至今尚存的鋼琴一架。

一九四八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湯在一九四八年冬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被調任浙江省〖主〗席,陳儀見國民黨敗局已定,因不願與蔣介石同歸於盡,准備通電起義。為確保起義安全,陳在上海晤見湯恩伯,對他進行了起義的鼓動活動,要湯一同起義。湯恩伯在關鍵時候出賣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陳儀。事後,湯電告蔣介石,並囑咐軍統頭目毛森切實注意陳儀的行動。一九四九年二月,蔣免掉陳的省〖主〗席職務。

陳閑居上海,時湯已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兼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三月,不明底細的陳儀出於對湯的愛護,又忠告湯,要他放棄防守長江,及早率部投誠,事後湯背著李宗仁,又將陳的舉動密報蔣介石。

蔣在奉化電令國防部保密局局長毛人鳳,要他會同湯,將陳儀扣押起來。三月中旬,陳儀在寓中遭毛森誘捕。湯感到將陳關在上海有所不便,即用飛機將陳解押到衢州湯的臨時公館秘密監禁。五月初,浙江解放前夕,湯又下令將陳轉解台灣,囚禁於基隆。後蔣介石把「二,二八」的罪責全加到他的頭上,一九五零年六月將其槍斃。

湯恩伯到達台灣後,由於化並非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不容於當時掌控台灣的黃埔「土木系」。湯恩伯的所有職務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個「總統府戰略顧問」的虛銜。再加上「賣師求榮…,讓他不見容於昔日同袍,湯恩伯因此精神憂郁,情緒低落,原有的嚴重胃病復發。醫生診斷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癌,建議他去美國治療,但湯恩伯無法負擔去美國治療的所需巨額費用,只好去〖日〗本擔任台灣駐〖日〗本軍事代表。在〖日〗本,湯恩伯做了三次手術。在一九五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的最後一次手術中,因醫療事故死在了手術台上。終年五十四歲。

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五日,湯恩伯靈柩自殯儀館送往下葬,何應欽、陳良、胡宗南、蔣經國等為其執紼。

在湯恩伯去世一個月後,蔣介石在一次國民黨高級干部訓練班上發表講話時談到湯恩伯似乎貶多於褒,評價不高。是言不婁衷,還是有感而發?

蔣介石是這樣說的:「這幾日來,由於湯恩伯同志病逝於〖日〗本,使我更加感覺〖革〗命哲學的主要。本來湯恩伯在我們同志中,是一位極忠誠、極勇敢的同志,今日我對他只有想念、感慨,而無追論置評的意思。我之所以要對大家說我的感想,亦只是要提醒大家,對生死成敗這一關,總要看得透,也要看得破才行。湯同志之死距離他指揮的上海保衛戰的時候,只有五年的光景。這五年時間,還不到兩千天,照我個人看法,假使湯同志當時能在他指揮的上海保衛戰最後一個決戰階段,犧牲殉國的話,那對他個人將是如何地悲壯,對〖革〗命歷史將是如何地光耀!我想他彌留的時候,回憶前塵,內心之感慨、懊喪和抱恨終天的心情,一定是非常難過,所以是值得我們檢討痛惜和警惕的。」蔣介石話中有話,即湯恩伯死得不是其所,他應該在上海保衛戰就戰死。這或許才是蔣介石對湯恩伯的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