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零 意料之外的投靠者(2 / 2)

然而和老實懦弱的中國商人不同,島上的日本人一直拒絕承認荷蘭這個後來者對大員島的統治,其具體表現在:他們拒絕向荷蘭人交稅。荷蘭人當然不肯善罷甘休,還打算使用一貫的暴力手段,不過這回他們找錯了對象——後世人都知道,東洋鬼子玩起暴力來可一點不比西洋鬼子差。在一六二八年的某次沖突中,一個名叫濱田彌兵衛的日本武士效仿漢代班超,玩了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事跡:他帶人闖入總督府,挾持了當時的台灣總督及其兒子,並將其綁架回了日本。

日荷貿易由此中斷了一段時間,日本人關閉了荷蘭設置在平戶的商館。歷史上是到一六三二年,荷蘭人做出讓步,把那個已經被釋放回去的倒霉前總督再送到日本去蹲大獄,由此才換取了平戶商館的重開,以及日荷貿易的恢復。

濱田彌兵衛由此被稱為「豪俠」,德川幕府也很是揚眉吐氣了一把,可仍然居住在台灣島上的日商團體卻倒大霉了——吃了大虧的荷蘭人對他們當然不會客氣。於是這幾年在台日商一直受到殖民地當局的嚴厲壓制,日子很不好過。

不過話說回來,再怎么壓制,顧慮到對方有反抗的膽量,荷蘭人終究也沒敢象後來對待華人那樣搞場大屠殺什么,島上的日商團體仍然可以保持住他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無非就是做生意時多受點刁難而已,商人么,對此總是能適應的。

既然同樣受到紅毛夷人的壓制,在精於借勢的鄭芝龍來,這些倭人團體簡直就是天生盟友啊!論起鄭芝龍和倭國商人的關系,估計比跟島上某些漢人移民還要親密點,於是他在前期遣人回來為反攻台灣作輿論准備的同時,也順便在日商團體中作了點「小小的宣傳」……

現在來那些宣傳非常成功,比他在漢人中間做的還要有效多了——島上不少漢人團體在短毛軍初登陸時還要風色,哪一方有可能取勝再決定靠攏誰呢。反而是這些倭人喜歡走極端,僅僅憑借一些傳言就直接把短毛視作他們的大救星,一頭靠過來了。

特別是在到那艘傳說中的鋼鐵巨艦真正出現以後,海洋民族崇拜大艦巨炮的情節被徹底激發出來,直接導致島上倭人投靠的比華人還要快,還要徹底。

沒開戰都已經如此了,等到戰斗以這個時代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三下五除二結束,短毛軍展現出無可辯駁的軍事優勢以後,周邊抱了投機念頭的華人團體自是望風景從,而那些日商的態度更是熱情如火……哪怕接二連三吃了短毛的閉門羹,又從鄭家那里了解到短毛對他們倭人從無好感,那些日商依然不依不饒,三天兩頭帶著重禮前來騷擾——從物資到金銀,包括婦女奴仆樣樣都有,還整天在軍營附近轉悠,只要瞅見一個穿綠軍裝,剃短頭發的就往前湊,搞得這邊人人不厭其煩。

其實鄭芝龍不是不知道他們短毛對倭人的惡感,但他以為這種惡感最多牽扯到一些過去倭寇對大明沿海的騷擾,或是朝鮮之戰中的恩怨。但他也知道短毛都是聰明人,不會拘泥於個人恩怨,所以依然理直氣壯前來向短毛「表功」。

…………

這批莫名其妙投靠過來的「忠實」盟友著實讓北路軍的領導層很有點措手不及之感,老李教授當然不會象那些熱血青年一樣,用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來處理和島上倭人團體的關系,但要他們毫不介懷接受這批人的投靠,包括唐健在內,北路軍中不少年輕人心理上又總覺得頗為別扭,一時間難以接受。

於是對於倭人們熱情送來的禮物,這邊只是象征性的收下幾件,大部分都予以謝絕。和島上日本人的關系究竟應該如何確定,也需要等委員會大部分成員集體討論以後再作決定,當下么,只好先晾一晾。也希望等那些日商的熱情消退一些之後,能夠變得比較理智一些。

然而這似乎很難——每天去朝拜瓊海號的倭人越來越多,有人甚至聽到他們開始用「亞馬托塔」去稱呼那艘鋼鐵巨艦……小日本的精神偶像還真是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