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六 全體大會(八)(2 / 2)

「那年輕的呢?難道沒有二十來歲,十多歲的年輕人嗎?」

有人立刻追問,郭逸卻是兩手一嘆:

「年輕的有,但是他們的心思往往不在這方面。我們不止一次發現:有些作父母的,自己學習這些東西很認真,卻不願意讓他們的孩子跟我們學。在攢下錢以後他們更樂意把孩子送到私塾去,或者是合伙湊錢請個落地士子,還是教授子女四書五經八股文那套東西。」

「而那些十幾二十歲的小伙子,在我們這里學會幾百個常用漢字,覺得自己已經加入了『讀書人』的行列之後,往往也跑去私塾等地方學習,有時候寧肯交錢去旁聽私塾,也不願繼續到我們這里上課。」

郭逸說到這里時隱約帶著一絲憤懣,但他卻很清楚其原因之所在——其實會場中任何一個對於明朝人心理狀況較為熟悉的人,如老李教授,阿德,龐雨等人都能理解,出現這種事情再正常不過了。

——在大明朝,只有學習四書五經那類東西才能參加科舉,跳上龍門當官。即使做不了官,考個秀才就能免稅,走在鄉間也高人一等。短毛所教的那些知識雖然實用,在老百姓眼里畢竟沒有傳統四書五經來的「高貴」。

穿越眾這幾年來也針對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努力,比如上回胡雯和王璞聯手在瓊州府搞的「公務員考試」,就是以他們短毛的知識體系作為主要選拔標准。考出來的幾十名學員都被授予了證書,同時被招納入各處官府擔任吏員,在鄉間很是引起了一番轟動。

只是一兩次這樣的行動還不足以影響大局,現在海南民間管瓊海軍培訓出來的學員叫做「二先生」——也算是穿長衫能讀書會識字的先生了,但終究比傳統科舉老儒差點,只能排第二。這是中國千百年封建社會所形成的習慣性認識,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就被改變。

「這么說即使建立起小學,恐怕也沒多少家長願意把小孩子送來上學了?」

龐雨皺眉道——對於穿越眾來說當然是希望能從兒童時代就開始培養未來的人。不過現在來,要本地居民自願加入他們的教育體系很難——那些願意,並且有這個財力在六七歲年紀就對小孩子開始啟蒙教育的人家大都是官宦門第,要不就是富商之流,他們不會選擇短毛的教育體系,而肯定是走傳統科舉路線。

「也不是絕對沒有,至少臨高附近因為我們的教育而翻身致富,從而對我們的任何主張都無條件信任的佃農平民有不少,讓他們把孩子送來估計問題不大。另外,上次北緯從山東救回來那批小孩子現在也大都安排在學校里,專門為他們建立了一個少兒班……」

說到這里時郭逸忍不住了北緯一眼——這哥們兒把一大幫子小孩子救回海南,是好事沒錯。孩子們剛上岸時大伙兒都對他們表現出了最誠摯的同情。然後都說小孩子應該上學,於是就把這幫孩子統統送進了郭逸的學校。

現在「郭校長」不但要管那幫孩子的教育,連他們吃喝拉撒統統都要負責,為此不得不專門請了幾個女護工,開銷大了很多。當然辦這間學校的錢向來都是大集體支付,郭逸從不用擔心手頭會緊張,但增加的無數麻煩卻依然讓他大感吃不消。

「如果你們要選徒弟的話,我建議就先從這批小孩子里面挑吧。這其中倒是有些歲到十來歲的,正是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在我這里無非是接受大鍋飯式的集體教育,如果你們願意帶在身邊單獨教導的話,也許將來可以成為很好的助手。」

聽到這番話,大伙兒各自盤算起來,有些人覺得帶小孩太麻煩,畢竟這個年紀的孩子接受能力雖強,但也是最愛調皮搗蛋的時候。但有些人倒不在乎這些,有個孩子在身邊反而熱鬧些。而且這年頭普遍成人早,十來歲小孩教個三四年就可以獨當一面了。將來即使學不會那些太高深的科學理論,也可以成為很好的幫手。

之後大伙兒對於收徒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探討,最終決定就以郭逸那間培訓學校為基礎,就從他那個「少兒班」開始,逐年招生建立起短毛的系統教育體系。而在接受科班教育的低齡小朋友們中學畢業之前,則先用中國傳統的「師徒」方式帶幾個小跟班出來。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