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六 棋逢對手(下)(2 / 2)

「呵呵,這可比老夫的官祿還要高啊,老夫去年從朝廷戶部領到的銀子,各項加起來統共才三百四十余兩。」

旁邊周延儒笑眯眯插了一句口,引起廳中一眾官僚都發出笑聲——誰都知道大明朝的俸祿純粹是擺設,當官兒的要真指望朝廷發銀子養家絕對會餓死。

但畢自嚴卻沒有笑,反而很認真的點頭:

「老夫宦游多年,對各處規矩關節也都有所了解。縣令一職,不是太貪酷的話,每年凈落個三四百兩銀也差不多了。你們直接把這筆錢給在明處,倒是免了不少是非。只是人心苦不足,老夫一直很想知道:你們這么大手筆的支出,當真就能保障官吏們個個清廉如水么?」

這邊郭逸搖了搖頭,正色道:

「不能保證,但至少可以讓大部分官吏把主要精力放在政務上,而不是想方設法去撈外快貼補家用。在合法收入足以維持體面生活的前提下,大部分人還是能夠遵紀守法的。此外合法收入高了,外人想賄賂他們的代價也會大大增加……」

郭逸身為管理委員會成員,正好是主要負責人事這一塊,對這方面的資料掌握就比較翔實。此時被畢自嚴引發了話題,忍不住便附和了幾句。看了看對面幾位大明高官,他又補充道:

「事實上,根據我們的了解,從大明派來的官員普遍操守反而要比本地雇佣人員好得多,基本上很少有貪污受賄行為。」

這句話人家果然愛聽,對面錢謙益立即輕笑一聲:

「派過去的人皆是千挑萬選,一時俊彥,怎會為區區一些阿堵物就忘了聖人教誨。」

提起這方面話題,錢閣老頓時就很得意,明朝外派到短毛領地上的官員在前期沒啥人敢去,他老錢只好安排自己的親信門人弟子,以及忽悠了一批東林黨中的熱血青年前往。而後續證明那幫人去對了——現在外派到短毛轄下已經被視為宦游之地的首選。從前到文選司去求外放的,最佳目標大都是南直隸以及蘇杭一帶。而現在求爺爺告奶奶的全都巴不得外派瓊州或台島,或者哪怕是洋夷土著盤踞的呂宋也成——除了能拿到短毛的高額補貼外,去干個年把年,在吏部考評上就往往會被打上個「經濟之才」的標簽,回來後必然高升大用,絕對屬於優等肥缺。

在座諸人中周延儒周大首輔其本職恰恰是吏部尚書,專門分管官員派遣的,對此當然心知肚明。只是他不可能公然去給短毛唱贊歌,所以只是笑笑便罷。

郭逸也只好笑笑,從大明本土派來的官兒當然不可能個個是聖人,他們之所以在瓊台呂三地表現得特別乖,主要還是這三地制度足夠嚴密——瓊海軍實施的制度可是根據後世官僚體系設計的,用來約束幾個明朝讀書人肯定是綽綽有余。

而且趙立德在給他們作「崗前培訓」的時候,也把其中利弊分析的很清楚:你老老實實干別亂伸手,三年任期下來光薪水加補貼,至少一千多是穩拿穩的。再加上在商貿方面的合法進項,一任下來兩三千金的收入在六七品官員中也很看得過了,況且未來還有大好的前途可期。

可要是貪心不足還想在規則之外撈一把……甚至不用咱們短毛親自出手,周圍虎視眈眈等著找岔子把你擠下去好取而代之的本地「公務員」就有一大把呢。更不用說給退回大陸後肯定會面對恩主及上官的怒火了——其間該怎么選擇,能考中科舉的肯定都知道。

只是這些話就沒必要在這兒細說了,畢自嚴也只是有感而發隨口提及,之後並未深談,依舊是把話題扯回了開銷方面:

「按朝廷制度,縣治之設,理應有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各一,朝廷主要只負責這四人俸祿,再算上少量雜佐。也就是說一縣之中,官員俸祿每年加起來不應該超過一千五百兩。瓊州島上一府三州十縣,官祿所費,五萬白銀足矣。而台灣呂宋二地俱是新設,府縣尚未定論,官吏亦是不足,老夫取瓊州之半計算,三地相加,一年十萬左右的官員開銷,差不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