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六 房地產業的興起(一)(2 / 2)

當然,遲正傑看到的也不全然是陰暗面,瓊州府地區畢竟是他們短毛的「統治樣板」,經過數年奮斗,這里的一切比起大明朝已經天差地別。遲正傑上次粗粗只坐了次人力車,便感受到許多不同之處。如今定下心來打算長留本地,當然更加能感受到其間變化之劇烈。

「城市擴張的可真快啊!」

這是遲正傑最大的感觸——他上次來放養兔子時,很多地方還是刻意選擇的郊外荒地,如今再來回訪,卻已經變成居民區了。瓊州府城作為海南島的州治所在,原本只是一片很小的區域,城牆總共才八里長,包圍起來的地方能有多大?

然而現在,從原本的府城所在,一直到白沙港大市場那邊,沿著寬闊的瓊白大道,一路上全都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這在現代人看來是理所當然的——這里本就是後世海口市的一部分么。但在本地人以及外地過來的投資客眼中,脫離了城牆的保護,卻還敢這么大修大建的,短毛還真是對自己的武裝力量深具信心!

其實瓊海軍本身並沒有刻意的把財政或人力資源單獨向城市建設上傾斜,他們從大陸上搜集來的難民大都是按照集體需求,在各地以建立墾殖農場為主,以及向工礦企業等等生產性部門轉移。對於會大量消耗物資的城市本身,只是按部就班搞搞基礎建設罷了,並不追求其快速發展。

但是,人類本身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卻是無法阻止的。既然瓊海軍將瓊州府搞得比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要更加宜居,來自天南海北的安居客自然而然會向這里聚集。尤其是大明本土來的投資客非常多——就好像後世京城大款被人忽悠到海南去旅游,然後就忍不住在那里買了別墅,然後又慢慢追加投資……到最後干脆投資海南經營產業去了。

具體到如今的瓊州府,由於瓊海大市場的存在,財富的集聚效應使得大批的人群自然而然的開始向這里集中。一開始還只是天南地北的人來做生意賺錢,到後來發現這里很適合居住,那抱著「狡兔三窟」目的,在這里買棟房子作為落腳點。再後來,慢慢的,便將整個家族遷移過來了。

——在任何時代,有錢人總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覺察到大明王朝逐漸顯露出的末日氣象,他們也有能力提前為此做些准備。而在瓊海軍統治之下,宛如一派朝陽,氣象格局與大明本土完全不同的海南瓊州府,毫無疑問便是一個非常適合移居的世外桃源。

他們中的不少人倒也想去原本瓊州府城里買房子,但很快便發現根本買不著——倒不是說那里的房價貴到了天上去,而是根本沒人能賣。

本身瓊州府城里就沒多少民居住宅——「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中國古代築城牆首先是為了護衛官府,有余力才會建一道高牆保護民居。中原大陸上人力資源充沛,比較容易建立起將平民一並包容的大規模城市。但海南島上卻並非如此,當年官府征集民夫,調動軍隊辛辛苦苦建立城牆,可不是為了保護普通庶民的財產。

所以瓊州府城中大部分都是官地,而瓊海軍為了避免將來跟大明朝廷為那些土地歸屬權問題扯皮,也為了節約不必要的拆遷成本,根本就沒怎么改造瓊州府。新建項目大部分都是放在了城外空地。

反正這個時代的海南島,別的不多,就是荒地多。買下來花不了幾個錢,然後政府投入資金修一條路,造好引水渠,把土地再平整平整……有這兩通一平就行了,接下來便可以交給官辦的房地產公司,等著客戶上門交錢了。至於房子完全可以等到地皮賣出去以後再開建,基本不占用資金。

——這里的房子都是全木構造,龐雨當初為快速安置農場居民設計的幾種裝配式高腳樓,在這里又被充分發揚光大。到現在已經有了許多擴展型號和後續深化內容。但主要構件模塊化的基本原理並未改變。

客戶只需要在圖紙上選定型號,買下相應大小的地塊,房產公司便會派遣施工隊上門安裝,最多十來天功夫就能完成。即使加上需要客戶密切配合的裝修,粉刷,配家具等等後續工作,一個月之內也肯定能完成。而且做出來的成品非常漂亮實用,布局合理,流線完善,上下水齊全,絕對比傳統民居要強多了。

唯二兩個缺點:一是防火性稍差,二是木頭終究會腐爛。不過前者是通過將廚房等部位單獨設置,同時在周圍預留足夠防火間距,做了最大程度的預防。而後者么……平時小修小補業主自己就能解決。主體結構都經過防腐處理,至少用個十幾年不成問題。真要不能用了,更換起來也容易——反正都是通用模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