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春風和煦(2 / 2)

桃花 烽火戲諸侯 2368 字 2020-09-04

陳青牛沒有說下去。

朱真治暗中覬覦崔王妃美色,所以才會相中這條小蛟,這涼州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哪一處不在他爹朱鴻贏的掌控之中?諜子豈會不知這等粗淺情報,說不定朱鴻贏一直在冷眼旁觀,拿注定扶不起來的朱真豐做誘餌,來斷定年幼白蛟是否該殺。

若是朱真倞或朱真虎這兩位宗藩翹楚,深陷其中,朱鴻贏板上釘釘要將這條小蛟丟入油鍋烹殺了。

歸根結底,一座商湖一條白蛟,對於整個西北風土人情的影響,不小,卻仍不足以致命。

陳青牛好奇問道:「你離開龍宮來到人世,到底為何?」

白蛟縮了縮脖子,「人間多好玩啊。」

陳青牛感嘆道:「初生牛犢不怕虎,年幼白蛟不怕人。」

白蛟嘀咕道:「人有什么可怕的,除了你們兩個,我只要吐一口氣,就能吹得他們形神俱散,灰飛煙滅。」

陳青牛氣笑道:「那你信不信這座府邸最少有雙手之數的修士,吐一口氣,就能讓你筋骨剝離?」

白蛟目瞪口呆,眨眨眼,隱約可見是雙豎立的金色眼眸,與人迥異,她此時一臉真誠道:「要不然我先回樓船,過兩天再來吧?」

陳青牛轉頭望向謝石磯,後者緩緩道:「奴婢只說王府這里有無數的琉璃瓦、琉璃盞和琉璃屏風,她就來了,後頭奴婢說什么,她只是嗯嗯啊啊,點頭不止。」

陳青牛伸手一把擰住年幼白蛟的耳朵,「你這耳朵就只聽得進去琉璃二字?!」

她不得不踮起腳跟,歪著腦袋,泫然欲泣,楚楚可憐。

陳青牛突然松開她的耳朵,說道:「說不定你真與佛法有緣。」

陳青牛環顧四周,「這里,會是你的福地,也說不定。」

她福至心靈,說了一句,「你把我騙來這里,可不能害我!」

陳青牛笑了笑,「好。」

————

元嘉圃小院,陳青牛帶著個拖油瓶回來,那位身披嫁衣的女鬼,不知何時在過廊中放了一條紫竹躺椅,輕輕搖晃,她沒有去看陳青牛和年幼白蛟,自顧自嘆息一聲:「出世之人修入世法,取死之道。」

陳青牛不以為意,挑了條石凳坐下,笑道:「這位姐姐,在別人地盤上,吉利話不說也就算了,還扯這些晦氣話,就不怕主人將你棍棒打出去?」

女鬼沉默片刻,識趣轉移話題道:「我曾經在城中馬氏鍾山書樓讀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儒家先賢譏諷當世嗜石之風而作,內容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倒是一句題外話,記憶猶新。」

陳青牛笑道:「說說看。」

她緩緩道:「天下之治亂,候於一國京師之盛衰而知;京師之盛衰,候於園圃之興廢而得。」

陳青牛點頭道:「一葉落而知秋,這是修行之人必須具備的資質。」

紅巾覆面的女鬼轉過頭,似有深意,道:「那你可知那摧山拔城的扶搖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她又嘆息道:「白龍魚服,已是不智,何況白魚龍服。」

陳青牛雙手環胸,笑意如常。

坐在女鬼身邊台階上的少年,忙著發呆,不理會陳青牛和朱紅姐姐的打機鋒。

就在此時,小院除去少年,陳青牛、謝石磯和女鬼以及白蛟,體內氣機流轉都為之一滯,雖稍縱即逝,卻極為清楚。

陳青牛抬頭望向城中最高建築采葯寺的方向,那里也是鍾鼓聲傳來的地點。

一座稍具規模的城鎮,往往會有為百姓報時的鍾鼓,每個時辰一次,一般是子時在內往後五個時辰准點,都撞以晨鍾,午時在內後五個時辰敲以暮鼓,但鍾鼓聲並無嚴格規定,也有城池鍾鼓齊鳴,大體上都是白日聲巨夜間聲輕,以防擾民。

涼州城采葯寺鍾樓懸有一口大銅鍾,長鳴五百余年,至今仍是鍾聲悠揚,只不過采葯寺的巨鍾最初並非用以報時,僅是佛家超度之用,僅晨暮各一次,每次敲響一百零八下,為滿城信佛之信男善女,去除一百零八種煩惱。

數百年下來,涼州城的主人換了又換,一座座豪閥府邸的姓氏變了又變,唯獨采葯寺的鍾聲不曾變。

就連涼州城的年幼稚童,人人都會唱誦那首似有殘缺的歌謠,「鍾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眾生……」

陳青牛這趟返回涼州城,當他第一次聽到采葯寺鍾聲,其實就察覺到了其中玄機。

采葯寺的鍾聲,落入修士耳中,尤為特殊,鍾聲如同一股洪流,以采葯寺鍾樓為中心,向四周蔓延而去。

如此一來,城中所有人的竅穴氣海都會與之相撞,尋常百姓自然幾乎是悄無聲息,忽略不計,但只要是修行之人,不加以壓制掩飾的話,就會立即泄露蹤跡,落在站在高處的望氣士眼中,就像激起了朵朵浪花,甚至偶爾有驚濤駭浪在城中豎起,如江河之中的中流砥柱。

采葯寺正是以此探知城內修道之人的准確方位,以及道行大致深淺。

采葯寺畢竟是佛門正宗,鍾聲正氣長存,浩浩盪盪,又有令人心境祥和之功效,且有開門迎客之意,所以這么多年來,修行之士來來往往,修為高低不一,但都無人對此提出異議,沒聽說有誰去找采葯寺的麻煩。

陳青牛對道教佛門談不上愛憎,年幼時也曾偷偷去過采葯寺燒香拜佛,只可惜磕頭磕得砰砰作響,也沒能讓菩薩顯靈。

當時那位病入膏肓的青樓女子,已是枯瘦如柴,模糊聽著孩子帶著哭腔的愧疚言語,孩子說肯定是身上所有銅錢,只夠請來三支香的緣故,所以菩薩嫌棄他不夠心誠,所以才連累娘親的病好不起來。

很多年前的那天。

女子艱難笑著,吃力拍著孩子的手,說菩薩聽見了,娘親好多了。

很多年後的今天。

和煦春風里,陳青牛雙手環胸,斜靠著石桌邊緣,怔怔望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