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不瘋魔不成魔(2 / 2)

——《紐約時報》

「娜塔莉?波特曼以瘦骨嶙峋的身體、蒼白的臉、驚恐不安的眼神,完美地詮釋了那個清教徒般的舞者妮娜。」

——《洛杉磯時報》

「整部電影圍繞娜塔麗?波特曼展開,絕對稱得上是英雄般的表演,不瘋魔不成魔,一個偉大的演員就此誕生!」

——雅虎娛樂

來自迪士尼旗下的媒體,更是不遺余力的為娜塔莉宣傳,其中——《黑天鵝》中的精湛表現,使娜塔莉徹底完成了蛻變——這樣類似的新聞層出不窮。

不說娜塔莉,就是作為女二號的斯嘉麗都收獲了一片贊語,「作為波特曼的完美對手,同樣柔軟而黑暗,但相比波特曼天真雙眸里透露出的恐懼,斯嘉麗?約翰遜不遑多讓,與波特曼相互輝映。」

至於瑞恩和蓋爾?加多,則自動被媒體忽略了……

完全可以這樣說,北美相當多主流媒體特別是好萊塢,迫不及待地排著隊高唱一首叫做娜塔莉?波特曼的贊歌。

這些除去瑞恩的影響力外,還有很多來自娜塔莉自身的原因。

每一個時代,好萊塢總會推出幾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明星,以此彰顯這個圈子的繁華和榮耀,也吸引更多年輕的女孩,如同飛蛾撲火一般,一往無回的沖入這個圈子中。

如果說上一個時代是以妮可和茱莉亞?羅伯茨為代表,那新生代中還有比娜塔莉更為合適的人選嗎?

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兼具導演和表演兩大才華,嚴格自律的生活方式,背後擁有的支持力量,還有那正統的猶太人身份等等。

這些都是跟她同一時代的好萊塢女星所不具備的優勢。

在好萊塢的大本營北美,哪怕是不喜歡《黑天鵝》這種類型和題材的電影的人,也大多認可娜塔莉在影片中的表演。

「故事比較老套,缺乏新意;而且少有深入的發掘。但對氣氛、精神的把握十足,鏡頭非常緊張、細碎、漂亮。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很出色,即便她看起來更像是白天鵝。」

「不太喜歡《黑天鵝》這部影片,後面的心理驚悚部分其實做得比較牽強,人格和精神分裂似乎是所有文藝電影自圓其說的利器,不過娜塔莉的表演真的很好,值得一座小金人。」

這部影片的題材相對來說畢竟小眾,有些人不喜歡很正常,這些人所說的大多中肯,不像某些人一樣,總是為了攻擊而攻擊。

「《黑天鵝》根本就是亂七八糟,是掛著藝術名義的垃圾,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華而不實,作為一個演員她投機取巧,很不靠譜。」

瑞恩和娜塔莉剛剛從網絡上看到大衛?登比的這篇影評,紐約那邊就傳來了關於他的更為勁爆的消息。

大衛?登比,美國最著名最大牌的影評人之一,此前一直是《紐約時報》的首席影評人,而就在這個月,為《紐約時報》效力了31年之後,於昨天正式被老東家解聘——這一事件頓時超過了他的影評,成為了整個好萊乃至全美的一樁熱門話題。

而包括羅傑?艾伯特在內的美國影評人集體出聲,紛紛怒斥《紐約時報》的冷血行為,全力聲援大衛?登比。

羅傑?艾伯特甚至在自己的博客里對《紐約時報》撂下狠話,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訂閱《紐約時報》,今年已訂的也將退訂……

幸好,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沒有號召別人退訂,否則又是一場巨大的風波在等著他。

其實這無可厚非,《紐約時報》就是一家商業報紙,當影評人不再具備吸引力後,解聘他們的事情再自然不過了。

影評人的集體聲討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們必然擔心這會如同瑞恩當年所做的一樣,成為影評人更加邊緣化的開端。

面對羅傑?艾伯特的狠話,《紐約時報》毫不客氣的給予了回應——不想誇張,但影評人的世界構造已經崩塌了!

隨後,《綜藝》雜志與大牌影評人托德?麥卡錫解約,《好萊塢報道》也停止了與另一個知名影評人的合作……

(真實事件——因為影響力急劇下滑,2010年左右,包括《綜藝》等眾多媒體解除了與很多影評人之間的合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