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憂懼(2 / 2)

紹宋 榴彈怕水 6548 字 2021-05-10

就這樣,就在趙官家做火燒的時候,幾位帥臣也開始百無聊賴的喝起了茶水……准備等一波火燒。

然而就在幾位帥臣喝起茶水等火燒的時候,卻先有懸鈴的赤心騎忽然近前來報。

「何事,可是官家有旨意?」韓世忠當仁不讓,起身喝問。

「不是。」來騎下馬拱手做拜。「回稟郡王,御營騎軍來報,統制官張中孚在滏口陘前的涉縣境內大敗於金軍騎兵……曲都統與之聯名發函請罪。官家在炊事營中聞得訊息,便讓我等轉來給諸位節度看。」

說著,這赤心騎不顧四名帥臣面色齊變,直接上前將一封文書送上,復又轉身從馬上取來一個籮筐,將十幾個熱氣騰騰的火燒擺到了桌案上,便轉身上馬離去了。

對方一走,韓世忠不顧那些火燒,拆開文書先看,但只看了幾眼,便將文書砸在桌上,一時氣急敗壞起來:「跟張中孚比,王勝在瓶型寨都算是長臉了!」

李彥仙等人輪流去看,也都面色奇差。

無他,張中孚三日前這一敗,果然是大敗,而且是沒有任何理由可找的大敗。

且說,按照軍報所言,金軍果然如所有人預料的那般,知道隆德府不能守,直接戰略放棄了此地。但是這地方一直是金國東路軍五個萬戶駐扎的核心地帶,有很多金國高級軍官的家眷、財產在彼處。

所以,那邊大名府一炸,兀術便立即應隆德府諸將的要求,分出八十個謀克,共計八千騎極速進入隆德府,分路去取眾人家眷、財帛,並盡量焚毀遺留財物、軍資。

但是,金軍去得快,原本在隆德府西南的御營騎軍去的也快,沿途也就是太行陘那里稍微耽誤了一點時間,等到先鋒張中孚率五千騎進入隆德府所在的上黨盆地腹地後,金軍的撤離行動只進行了一大半,此時見到宋軍大隊,更是大駭,干脆直接放棄了周邊小城鎮的撤離,倉促准備從滏口陘撤離。

張中孚見此,並沒有去取那些大城,而是選擇了主動尾隨追擊。

追擊過程的前半部分異常順利,金軍毫無戰心,而且一開始是分為小股的,所以面對宋軍鐵騎大隊只能狼狽逃竄……一時間,張中孚部的殺傷繳獲占領也極多。

但是,隨著張中孚的部隊一路追擊越過濁漳水,來到清漳水與濁漳水之間的涉縣、黎城一帶時,金軍各路也隨著地形理所當然的匯集起來,而見到宋軍騎兵緊追不舍,已經不足五千騎的金軍騎兵終於忍無可忍。

為了保護自家家眷和財產,在偵查到後方宋軍騎兵主力大約還剩四千騎在維持追擊後,五千金軍鐵騎也一分為二,一千騎繼續護送家眷輜重匯合向北,而另外四千騎則迅速集合,掉頭迎上,與同樣數量的宋軍騎兵在上黨盆地的邊緣地區展開了一場騎兵大戰。

戰斗過程沒有任何戲劇性與復雜性可言,兩撥數量幾乎相同的重騎相逢,裝備也類似,理論上完全相當。但是,戰斗從上午打到下午,最後就是宋軍騎兵漸漸不支,被金軍徹底沖垮,張中孚狼狽而走。

若非是金軍無心戀戰,沒有追擊,此戰宋軍騎兵很可能會在已經化凍的漳水岸邊大規模減員。

平心而論,這一戰,其實沒有什么意料之外的感覺……貪功冒進的事情,近來非常多,不差這一個。

而且,御營騎軍一開始就被認為是不如金軍鐵騎戰斗經驗豐富的。

再加上,金軍有保護家人這個戰斗理由存在,算是有哀兵之態,那敗了也就敗了。

但是,這個節骨眼上發生這種事情非常不好……因為他會提醒所有人,金軍主力尚在,而且核心騎兵戰力尚在。

更要命的是,野戰之中,金軍騎兵的戰力一旦匯集形成重兵集團,戰斗力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這一戰,很可能會進一步動搖趙官家立即發起決戰的決心,也可能會大舉提升此時正在迅速北撤的金軍主力部隊的軍心士氣。

實際上,考慮到趙官家得知這個消息後,第一時間轉交給四位開小會的帥臣,恐怕已經是在做無聲的提醒了。

所以,韓世忠才會氣急敗壞。

「張中孚該殺!」

捏著一個馬肉火燒的王彥越想越氣,終於怒而作色,直接將這塊火燒砸到了桌案上,肉餡當即散開。

其余三人面色同樣難堪,但面面相覷後,倒是保持了一定的冷靜。

「御賜食物,焉能這般對待?」韓世忠冷冷相對。

李彥仙也蹙眉去瞅王彥。

「王總統,便不是御賜之物,昔日在太行山中,你我寢食不安,今日這般安坐,又怎么能浪費肉食?」馬擴也難得嚴肅勸諫,並主動放下手中火燒,小心歸攏那些散開的肉餡。

王彥尷尬一時,只能側身低頭不語,半晌才撿起案上那個火燒給兩口吞了。

但事情似乎沒完了。

隨著四人吃了一筐十幾個火燒,氣氛稍緩,正要再喝些熱水說些話的時候,卻又有鈴鐺亂響,而且這一次,居然是從城內方向傳出的……四人抬眼去看,見不是赤心騎,更加不解。

不過,能做傳鈴騎士最少都是個有眼力的伶俐人,見到四位節度和屬官皆在道旁草棚內列坐,便直接轉過來,以作匯報。

「郡王、諸位節度!」

騎士翻身下馬,倒也不慌。「並無大事,只是那撒離喝不知何時在房中用腰帶將自己吊死了……留下契丹文遺書,大意是說大金興起二十余載,自有天命,而金國太祖阿骨打也宛如神聖,他以宗室之身受金國太祖皇帝大恩,養於帳下,如今兵敗城破,雖有苟且之心,但思來想去,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大金首降之人,有負什么太祖恩德……還有一些腌臢話末將便不說了……我家張統制只讓我去中軍大帳尋官家下屬的玉堂學士做個匯報。」

說完,騎士微微一禮,便從容離去。

而韓世忠以下,眾人怔了一怔,心中愈發有些無奈之余,卻也只無言。

當場無言不提,當日晚間,上元佳節,月明星朗,眾將本以為會有高級軍官一起參與的御宴,但居然也沒有……後來便有傳言,說是上元節幾乎形同宗忠武忌日,官家此時感時傷懷,對應時勢,倒也尋常。

眾將這才稍微釋然。

事實上也似乎的確如此,當日晚間,明月高掛,做了一日火燒的趙官家披月而出,卻並沒有召集臣僚宴飲,乃是只率寥寥幾個親信,在自己所居的中軍大帳前,也就是平素射靶的空地上枯坐賞月,狀若無事。

而營中此時,因為專門開了宵禁,也多有類似情狀。

許多將領,皆出營望月,大宴無有,但小宴卻極多,所謂濁酒一壺,火燒一筐,故舊同僚,文臣武將,上司下屬,倒也有些往來如織之態。便是士卒往來攀談,也比白日更利索一些。而大營臨著太原城那一側,八個巨大的熱氣球下,甚至有許多漸漸大膽轉回村鎮的太原府周邊百姓前來觀望……軍中因為官家有秋毫無犯之令,居然也不禁止。

不過,終歸是軍營,雖說開了禁,也有許多人來往,但總有一種『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意味。

一個明證便是,營地廣大,多有老卒、士人吹簫弄笛,以作懷思,而眾人無論喧嘩,卻居然始終不能越過這些蕭笛之聲。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此情此景,趙官家若是不能想起這首詞就怪了。

「官家既吟此詞,便當知自古發兵為難,既得隴,就該復望蜀,夫復何疑啊?」

就在這時,一人聲音洪亮,忽然自趙官家營寨後門方向,也就是從南方傳來。

而趙官家聞得此聲,面色一點都無意外,卻是從容起身,親自轉向側後,走了數十步,才在自己的營寨拐角處接到此人,卻又直接伸手去扶住對方,堪稱禮遇備至:

「呂相公辛苦。」

原來,此人居然是之前一直在南面臨汾的樞密院副使呂頤浩,此時乘夜而至,而趙官家似乎本就在專等此人。

呂頤浩與趙官家攜手轉到帳前,看到帳前雅素,卻又不禁喟然:「是臣任性了……不該執意趕路,讓官家這般辛苦等待的……若是在路上歇一晚過來,官家今日至少能召集軍中文武,做個心中安穩的上元聚會。」

「那些都是虛浮之事,宰執既然要來,哪里能顧那些?」趙玖當即失笑。「況且,呂相公不來,朕心中終究不能安穩。」

呂頤浩也笑。

君臣旋即在帳前落座,趙玖又專門吩咐,讓楊沂中去取一些『濁酒』以應范文正之詞句。

大約片刻之後,諸事完備,等呂頤浩吃了兩個熱火燒,喝了一杯濁酒暖身,稍微舒展,趙玖這才開口:

「相公身體果然大好了嗎?」

「沒有大好。」呂頤浩搖頭不止,絲毫不做隱瞞。「臣今年已經六十有六,這般年紀,先是從秋日開始便鞍馬勞頓,自江南至河南,復自河南至於河東,數月間早已不堪,然後又是冬日得的風寒……稍有常識之人便都知道,這便是半條命直接去了,此時面上輕松,但內中也虛了,注定不能大好的……將來也只會一日不如一日……可越是如此,越有些趕不及的心思,這才匆匆來見官家。」

趙玖點點頭,也沒有什么驚疑之態。

「陛下,臣的來意,陛下應該已經盡知,但請容臣當面奏對。」呂頤浩話鋒一轉,直接進入正題。

「相公請講。」趙玖依然面色不變,儼然也早有准備。

「臣聽說,官家在太原期間,心思沉重,頗有憂懼之態,不知道是真是假,若是真的,那敢問官家,這些日子到底是憂懼什么呢?」呂頤浩接過楊沂中親手奉上的第三個驢肉火燒,正色相詢。「以至於遲遲不願發兵再進?」

「朕確系起了憂懼之心,但具體而言,更憂慮的乃是戰後如何收拾局面。」趙玖平靜做答。「至於戰事本身,雖然也有些疑懼畏縮之心,卻不會為此耽擱戰事進展的。」

呂頤浩微微頷首,並沒有吃驚之意,反而認真追問:「敢問官家,是憂慮戰後河南的春耕,河北的流民、河東的負擔嗎?」

「是,但也不盡然。」趙玖搖頭不止。「這些事情雖然麻煩,但還能比十年前靖康之後的局面更麻煩?人定勝天,再爛的局面,認真收拾就是了……老百姓的能耐比我們想的要強。」

呂頤浩終於有了些異色,卻又認真追問:「那敢問官家,到底在憂懼什么?」

「朕憂懼的是,此戰若勝,之後舉國上下沒了一個壓在頭上的金國,人心會不會散亂?」趙玖微笑以對,隨意開口。「譬如說,會不會再起黨爭?會不會有人止於收復舊地,連打燕京都不願出力?」

「必然所有的。」呂頤浩想了一下,也跟著笑了。「但無妨,這類人皆是空談之輩,成不了氣候。」

「但人心散亂何止如此?」趙玖點點頭,繼續言道。「朕還有一個憂懼在於,此戰若勝,北方光復,同時流民遍地,必然要重新分劃北方田土,屆時該分與誰?會不會有梅花韓氏這樣的家族拿出幾百年的確鑿證據,要求恢復祖產?而使北方流民依然無立錐之地?」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梅花韓算個屁!他家有幾個統制部?

不過,呂頤浩並沒有直接回復這個簡單的問題,反而稍微嚴肅起來,因為他意識到,趙官家的『憂懼』必然不止於此,於是便干脆低頭去吃那個還熱著的火燒。

果然,趙玖見到對方不語,卻依然絮絮叨叨連續不斷:

「朕還憂懼的是,戰亂之後,北方一時不能恢復生產,屆時還要南方輸血救助,南方還能不能忍,會不會又有南北分化?會不會有南方士民覺得朕在哄騙他們,對朝廷失了信心?」

「朕還憂懼的是,燕京倒也罷了,塞外之地乃是金國起家根本,河北能勝,塞外還能勝嗎?若出塞追擊,一戰而敗,金國會不會復起,與大宋反復拉鋸?」

「朕還憂懼的是,大理、南越倒也罷了,戰後到底該如何維持大宋與西遼、東西蒙古、高麗的平衡?若不能直搗黃龍,高麗會不會反過來與女真結成同盟敵視我等?而若是一口氣將金人盪平,卻無力控制關外,蒙古……尤其是東蒙古,會不會取契丹大松林、潢水故地,繼契丹、女真之後,第三次自北面崛起,成為大宋新的心腹大患?」

言至此處,趙玖終於喟然:「呂相公,朕當然知道你的性情,也知道你此番是來勸朕出兵的,更知道你此番過來是得知了河北通告,曉得金國曾嘗試挖開河堤……但你都知道的事情,朕如何不曉得呢?實際上,朕今日下午從曲端那邊聽聞此事後便已經決意出兵,大同府那里也有了急件,要吳玠當機立斷,盡量帶可信兵馬迅速南下匯合了……但是,朕決意出兵,不代表朕不能憂懼,不該憂懼……呂相公,你說這些事情,到底該怎么處置?」

吃完了第三個火燒的呂頤浩沉默許久方才拱手:「官家的思慮比臣想的要深……這一次是臣孟浪了……但恕臣直言,種種戰後內外之事,說起來個個值得憂懼,但只要官家抓住一點,卻又個個不值得憂懼。」

「請相公指教。」趙玖依然平靜。

「官家只要還握有三十萬御營之眾,便足以對外睥睨天下,對內壓服種種。」言至此處,呂頤浩舉起一杯濁酒遙對官家,然後一飲而盡。「屆時官家挾滅金之威,掌天下精銳,些許疑難,又如何呢?」

「若是這般說,朕最後還有一個憂懼。」趙玖忽然再度失笑。「呂相公,你說此戰若勝,金國勢弱,國家憑什么要窮盡歲入,繼續維持三十萬御營之眾呢?朕便是要挾滅金之威掌天下精銳,三十萬眾也太多了,裁軍撤將勢必在行吧?屆時會不會引發騷亂?弄得軍中離心離德?」

呂頤浩也再度笑了起來:「這就是臣真正想說的話了……官家,臣冒昧一問,戰後的局面再難,難道有十年前靖康後的局面難嗎?」

「當然沒有。」趙玖含笑相對。

「那彼時連御營大軍都不成體系,甚至韓世忠的部屬都差點殺了趙相公,弄得官家幾乎要狼狽而走……那敢問官家,戰後的人心相疑,難道會比那時嚴重嗎?」

「當然也不至於。」

「那當日官家是靠著什么撐過來的?」呂頤浩忽然正色。

「無外乎是覺得這天下終究還有一些可信之輩,可敬之人罷了。」趙玖對答如流。

「不錯,總有一些人如宗忠武那般逆流而上,名垂千古。」呂頤浩若有所思。「而且,臣也明白官家的意思,正所謂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今日可信之人,明日時勢流轉,會不會不可信了呢?」

「會有嗎?」趙玖追問不及。

「會有,但終究是少數。」言至此處,呂頤浩抬起頭來,望著天上明月幽幽感嘆。「官家,臣想多問一句,如宗忠武、韓郡王、李節度那般人物,當然是天下難尋的,可官家身側其余人等……臣就不說那些大而化之的言語了,只說如今日太原內外數十萬眾……這數十萬眾,聚攏在官家龍纛之下,不惜身家性命,也要伐金紹宋,是因為什么?難道他們個個都是那種古之英傑,個個都是延安郡王與宗忠武一般的人物嗎?」

「自然不是。」

「那他們可信嗎?」

「當然可信。」

「他們可敬嗎?」

「當然可敬?」

「為什么他們會可信可敬?」

趙玖忽然沉默。

「明明如月,何時可綴?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呂頤浩以手指向天上明月,卻又低下頭來看著趙官家,認真出言。「那是因為官家這個手握天下權柄的至尊,用了十年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證明了自家對他們來說也是可信可敬的……正是因為官家待人以誠,於他們而言可信,他們才會於官家可信;正是因為官家順紹宋滅金之大勢而為不動搖,於他們而言可敬,他們才會於官家可敬……便是宗忠武,若不是因為信得過陛下,又如何能有當日之托效?」

明月之下,趙玖神思恍惚了一瞬……是如此嗎?

「便是呂好問、李綱、許景衡,乃至於趙張之流,軍中韓李岳吳馬王之輩,還有臣……難道不是因為官家之信用,才有今日君臣之恩嗎?」呂頤浩放下手指,幽幽來嘆。「陛下以九五之尊,思慮天下,有那些憂懼是正常的,但若是官家自己戰後沒有更改赤誠之心,自己沒有逆公肥私,自己沒有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天下人又如何會變呢?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天下事大略如此,還請官家放寬心。」

趙玖怔了許久,終於再度失笑:「昔日吳起與魏武侯浮西河而下,說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也不過就是今天呂相公乘夜來見朕的這番意思了吧?」

呂頤浩搖頭失笑:「臣只有吳起之嚴酷,沒有吳起之用兵如神。」

趙玖點頭,回頭相顧身後帳中:「有吳起之用兵如神的幾位,可曾聽明白了嗎?」

呂頤浩詫異去看,卻見韓世忠為首,四名帥臣從轉出趙官家帳中轉出,月光之下,清晰可見四人皆有尷尬之色,卻又不禁醒悟,當即再笑。

四人愈發尷尬,只能一起拱手下拜,給趙玖行禮,口稱明白,又給呂頤浩行禮,口稱相公鞭辟入里。

趙玖也不多言,只是頷首:「既然明白,就一起入席,補一杯濁酒吧……你說你們,有事便說事,一個接一個的來見朕,卻又一個接一個的撞上……哪里如呂相公這般坦盪從容?」

四人簡直有些羞赧了。

一夜無言,翌日,正月十六,趙官家下旨,以董先、張玘二將為先鋒,兵發井陘。同時,明旨調度曲端、吳玠、耶律余睹、東西蒙古二王,王勝、王德、酈瓊,各自合兵,或重歸於太原,或稍出太行諸道以作窺探,或自南北逼近井陘。

旨意既下,太原南北周邊大軍數十萬,轟轟然再動,卻似一個拳頭一般狠狠握了起來。

一時間,上下皆知,正如當日進取太原一般,趙官家傾大軍壓河北之決意,已經不可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