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家庭副業(2 / 2)

機械部目前干的幾個項目都不太順利。首先是他自己親自負責的珍妮紡紗機項目卡殼。雖然將紡紗過程改為從棉條加工成粗紗,不過機器原來的工作結構卻是不怎么適用,幾乎要推倒重新設計。

另一個鐵輪機的項目,由袁嶧城主要負責,進展也不太好,降低機器制造成本的努力幾乎沒取得什么效果。除了機架、踏板等少數部件采用木結構外,其他還都是鐵制零件。而且飛輪、齒輪、曲桿等部件幾乎還是要依賴外購,本地匠師的水平目前還是打造不出符合規格的這類部件,這樣一來,鐵輪機的成本維持在了80元左右的水平。

這實在是太高了,要推廣起來非常困難。

有鑒於此,楊邵文與袁嶧城又琢磨著制造一台改進手拉機。目前的機器織布機和鐵輪機,都能做到在織布過程中開口、投梭、打緯、移綜、放經、卷布六項動作的連續。而原來的投梭機只能通過腳踏板做到開口的連續,手拉機則進一步做到了投梭的連續。他們的改良手拉機則是對手拉機的卷布和放經機構加以改進,利用齒輪裝置,使織工不需離座,就能完成卷布和放經動作,從而進一步提高織布速度。

改良手拉機目前推進的還算順利。按照他們的設計目標,改良手拉機的織布效率能在手拉機的基礎上提高六成,而成本大約在20元左右。在成本與效率上的平衡上,比鐵輪機有一定的優勢。

聽楊邵文介紹完後,袁寶山若有所思。楊邵文想聽他在技術上提點幾句,不過袁寶山卻說了另外一方面。

「看得出來,你是個對技術很執著的人,也難怪嶧城喜歡和你混在一起。不過,我還是想提醒你們一句,技術一定要與生產的現實相適應,否則,即使是研究出來,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這我也明白,所以才盡可能的想辦法降低機器的制造成本。」

袁寶山搖搖頭:「這還不夠。你研究的機器都是手工工具,應該都是給農戶們用的吧?」

楊邵文點點頭。「要搞動力機,我們的實力不夠,本地也沒支撐的基礎。」

「既然是給農戶用的,那你的紡織工具就一定要抓住一條原則,那就是徹底理解家庭副業這種生產形態。凡是與這種生產形態相悖的,再好的工具,再出色的技術,都沒有用武之地。這是我制作幾十年的紡織機具所得出的經驗,就送給你了。」

如何適應家庭副業?袁寶山提了幾點他對家庭副業的理解。

首先,不需要太多資金購置生產設備,也不需要太多流動資金購買原料。

其次,不需要很高的生產技術和強大的體力,家庭中的婦女老幼均可從事。換言之,生產力大於零的勞動力都可以從事操作。

再者,不需要多人協同操作,家中任何成員兼可利用閑暇,單獨操作。

最後,生產不是連續不斷的,副業的生產工作隨時可以停下來,調集人力去應付主要的生產工作。

他最後說道:「你潛心研究手工紡織機械,看得出來你對以前的手搖紡車和投梭機的效率很看不上眼。可你有沒有想過,這兩樣東西為什么能夠手工棉紡織機具上一統天下?無他,就是因為它們最適合家庭副業的這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