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六章 投獻成風(2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師 2466 字 2020-09-11

「沈大人用得著這樣拐彎抹角嗎?」王夫人驚奇道:「只要把名一報。咱們還不得大開中門迎接?」

「當然是有他的原因了。」王崇古低聲道:「不說別的,單獨「擅離職守」一條罪,就麻煩的很。」這時候衣

服穿好,他對夫人道:「可能會很晚,你先睡吧,別等我了。」

「是。」道了正事兒上,王夫人是不會拖後腿的。

~~~~~~~~~~~~~

~~~~~~~~~~~~~~~~~~~~~~~~~~~~~~~~~~~~~~~~~

當王崇古邁步進入書房時,便見沈默一身藍色夾紗直輟,正坐在客座上神態悠閑的喝茶。

反手關上門,王崇古壓低聲音笑道:「哎呦我的沈愛人,您這就唱的哪一出?從蘇州跑到外面松江來了

?」

「唱的你們的山西梆子「小借年」,」沈默呵呵一笑道:「鑒川公,你可要拉兄弟一把呀。」

王崇古笑著請他坐下道:「倒是想幫幫你,可我現在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除了為你搖旗吶喊之外

,一點辦法也沒有的。」他自然知道沈默是來干什么的,是以搶先把口子堵住。

「鑒川公是明白人,應該知道這場事故起源於蘇州,蘇州定則松江定,蘇州不定松江亦不定,」沈默苦下

臉道:「幫人就是幫這就,看在我巴巴的上百里路跑過來,王大人還請施以援手。」

「拙言老弟,我承認你說的對。」王崇古苦笑道:「可我松江雖然出糧,但也出大地主,能收上來的糧食

本就不多,還得籌備漕糧,以及前線的軍糧。」說著兩手一攤道:「我就算渾身是鐵打的多少釘兒?是實在是

有心無力,請大人見諒啊。」

「哎,難道真的不能幫忙嗎?」沈默一臉苦澀道。

幾句漂亮話,王崇古還是要說的:「拙言此言謬矣!你我乃是臨府。當然要相互扶持了……」說著一拍胸

脯道:「這樣吧!你先在我這住下,我明天就去幫你借借看!」

沈默正色道:「多謝老哥的美意」說著搖頭道:「不過借糧食這事兒。還是我自己來吧,你是本地父母官

,欠下子民的人情,將來不好卸下。」

見他如此替人著想,王崇古反而不好意思了,訕訕道:「沒關系,沒關系。」但沈默主意很正,執意不讓

他求人,王崇古也就順水推舟道:「那好,松江府境內隨便你借,借道多少你都全拿走!我一粒糧食也不留

!」

這才是沈默這番做作的用意所在……他跑到人家王崇古的地盤上。一下拉走十幾、幾十萬糧食。若是不

提前打聲招呼,取得他的同意。王大人肯定是要不快的,這樣就太好了——因為一個王崇古雖然不算什么,

但他若隱若現的那個背後龐大集團,卻是沈默必須正視和重視的。

~~~~~~~~~~~~~~~~~~~~~~~~~~~~~~~~~~~~~~~~~~~~

「有老哥這句話,我心里就踏實多了。」沈默笑道:「放心吧,只要蘇州的麻煩解決了,松江的困境也就

不攻自破了。」

「但願如此吧!」王崇古沉默片刻。才幽幽道:「拙言,你想過沒有。事情為什么會到這步田地?」

「因為我要開、、,」沈默冷笑道:「市(舟白)司礙了這些人的眼唄。」

「有人說,為官應當三思,」王崇古道:「你聽說過這句話沒有?」

「思危,思變,思退。」沈默點點頭道。

「對,」王崇古頷首道:「那你想過這句的退路嗎?」

「我沒有退路。」沈默呵呵一笑道:「只有一條路,就是一直走下去。」

「年輕氣盛!」王崇古嘆口氣道:「那幫人不是你一個人能應付過來的,你要是繼續單槍匹馬的搞下去,

縱使這次僥幸過關,也總有折戟沉沙的一天。」

「擔任這句話沈默意思?」沈默正色道:「要我現在就放棄,乞骸骨、告老還鄉嗎?」

「呵呵……」王崇古撲哧一笑道:「你才多大,就告老還鄉。」然後分解到:「我是說,你應該聯合一些強

援,並肩作戰,這樣勝算才會大些。」

「鑒川公這話是至理。」沈默心頭一動道:「至是不知,從哪里來求得強援呢?」

「這個么……」王崇古緩緩道:「我倒是認識幾個,可以給你引見一下。」說著又笑道:「不過現在說什么

都太早,還是等你過了這一關,再找個機會慢慢說吧。」

沈默面色平靜的點點頭,雖然王崇古沒有明說,但他知道對方指的是什么人!

所謂晉商,就是山西商幫,他們是農耕思想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北方中國異類,其重商文化之濃重,甚

至要超過罪不安分的閩廣一帶。

能讓他們放棄千年以來對土地的眷戀的,還是土地——近兩百年來。山西的植被嚴重退化,土地愈發貧

瘠,再加之常年干旱少雨,土地已經無法哺育三晉大地的子民了。

因為山西人知道,如果脫離土地。就只有經商,而最好的商機,就如注定一般,出現在他們身邊!

當時為了防御蒙古,朝廷立九邊。駐大軍宣大一線,大軍耗費糧米巨大,運輸費用巨大,朝廷負擔不起

。便潮涌「開中之法」,允許商人們向變鎮軍隊提供糧米、布匹,已經各種所需,作為對價,可以換取鹽引,

道指定鹽場支鹽和販運鹽斤。至少在一定時期內,朝廷通過這一辦法的實施,既解決了北方邊鎮軍餉,又收

到了鹽稅,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興起。

在走西口的過程中,山西也形成了一批富晉大戶,他們培養子弟讀書。官商結合,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

位,以至於近年的揚州鹽商,原籍幾乎全是山西——將其余競爭對手擠出揚州,可不是僅靠商業手段能做到

的,而晉商們所依靠的,本***轉載好壹貳三中文網正是他們自己培養出來的讀書人。

多少年這為王崇古、年輕的還有張四維,老中青三代結合。其戰斗力不容小視。

更讓沈默感興趣的是,這幫人十分的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幾乎在所有的爭端中保持中立,仿佛他們存

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那日益龐大的晉商集團的利益……究竟什么樣的利益,能讓這些「高貴」的官員心甘情願為帶著銅臭味的商人服務呢?

深諧此道的若菡給沈默算過一筆賬……西邊那塊地她不摸底,僅就眼前的揚州說,山西鹽商的資本在三

千萬兩,每年可獲利九百九兩,這些利潤在輸、、稅銀上一百萬兩;施舍給僧道丐貧、建造樓宇、捐資助學

、以及疏通打點等方面大概是三百萬兩……這當然不是腦子進水。而是精明的山西商人,明白樹大招風,錢

多惹人眼紅的道理,他們固定花出這筆巨款,一方面培養傾向自己的讀書人,另一方面也是在給自己積攢人

品,博取老百姓的好感,再通過賄賂結交上下官員,三管齊下,地位無比穩固,無人可以撼動。

而且就算一年花三百萬兩,還剩五百萬兩的純利潤——僅僅一個揚州。一群山西鹽商的純收入,便跟大

明朝的歲入相當!若再加上宣大、張家口的那些駐邊晉商,他們每年的總利潤是多少?

若菡說,應該不下於七百萬兩。

清主意,是每年。

也就不難理解,王崇古們的意趣為何迥異於同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