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氣象一新(2 / 2)

大漢帝國 殷揚 2657 字 2022-07-15

閩越使者謝一聲,坐了下來。

「鄒郢如此厚禮,必有大事要做,他要孤做什么?」梁王是個精明人,收了重禮固然歡喜,卻沒有失去判斷。

「大王言重了,下國之君哪敢有此等之心。」閩越使者的嘴上功夫不錯,說得很委婉:「敝國之君是想請大王恩賜。」

「恩賜?」這詞用得好,梁王大是受用:「呵呵!說吧!」

「諾!」閩越使者應一聲,直說來意:「敝國之君聽聞大王欲與周陽結親,周陽不允,為大王不平。大王是天家血脈,那周陽算是什么玩意兒?不就是長安一紈絝子弟,整日里吃喝玩樂,斗雞走狗,欺壓百姓,大王垂青,那是他的福氣,他竟敢不識好歹……」

話才說到了一半,梁王不住點頭,大是受用。雖然這事並非周陽之錯,是竇太後給否了的,可是,這話他能對別人說么?遷怒到周陽頭上,他也可以泄憤。

「以大王之英明,自是不屑與之計較。可是,下國之君是大王之臣,古雲:主辱臣死,大王受此等之辱,敝國之君願為大王出氣。」閩越使者說了一大通吹捧話,終於到正題了。

「哦!」梁王虎目中精光一閃:「鄒郢打算怎么為孤出氣?」

「周陽忤逆大王,他萬死不足以贖罪!」閩越使者眼里閃過一抹凶狠之色。

周陽用兵不在周亞夫之下,更在於,周陽的大局觀比周亞夫更好,處理政務更加善長,若是現在不除去周陽,等周陽掌握更大的權力,到那時,閩越就要吃大虧,甚至滅亡。

「大王,周陽辱大王,郭某為大王不平,若大王有意,郭某現在就去,不出數日,定斬周陽之頭而歸。」郭解帶著幾分醉意,大模大樣的道。

他這人一心仿效荊軻,想做幾件轟動的事情,上次准備行刺南宮公主不成,早就憋著一肚子怨氣了。要是把周陽給刺殺了,轟動還小嗎?比起刺殺南宮公主更讓他來勁。

「住口!」梁王卻是大喝一聲,臉色沉了下來。

梁王要成大事,拉攏周陽不成,就得除去。梁王的勢力雖大,要除去周陽也不易。要是合閩越之力,再有郭解相幫,成功的可能性大得多了。按理說,梁王應該欣然同意才是,他卻是發怒了。

瞧他那發怒的樣子,不是作偽,是真怒,不僅閩越使者鬧不明白了,就是郭解也懵了。

郭解是梁王極力結交拉攏的人物,就沒有說過一句重話,天天好酒好肉、漂亮婦人侍候著,好話哪天不說一大堆,就沒如此喝斥過,郭解一搖頭,酒意去了不少,眼中精光四射,盯著梁王,問道:「大王何出此言?」

「郭大俠誤會了,本王是喝斥這東西,不是有意冒犯郭大俠。」梁王明白過來,忙向郭解致歉。

「哦!」郭解臉上的不怡之色這才消褪:「大王,閩越使者其言雖然狂悖,卻也聽得。錯過此等良機,就再無機會了。」

「回去告訴鄒郢,他的盤算雖好,孤不上當!」梁王沖閩越使者喝斥起來:「你們是怕周陽統兵,滅了你們閩越國,以為孤不知道?哼!滾!」

一個滾字,勢如雷霆,震得閩越使者耳朵嗡嗡作響。

閩越使者有心再說,可是,把梁王似欲擰出水來的臉色看在眼里,又不敢說,只得急急忙忙的跑了出去。

等閩越使者離去後,郭解這才道:「大王,閩越雖有私心,卻也是良策。周陽出入皆有護衛,憑大王之力,要除去很難,不妨借用閩越之力。大王要圖大事,不除周陽,則大事不成,還請大王三思。」

「郭大俠所言,孤又何嘗不明白。」梁王拍拍額頭,很是煩惱:「孤要圖大事,必除周氏父子,若周氏父子不除,孤的大事難圖。可是,郭大俠想過沒有?匈奴橫行數十年,有誰能象周陽那般,對付匈奴有辦法。數十年來,大漢不乏名將,周亞夫、李廣、程不識,他們皆是名將之才,可是,又有哪一個能如周陽那般,對付匈奴特別有辦法。若孤除了周陽,豈不是毀了大漢的頂梁柱?若孤大事能成,打匈奴還要用到他。」

「大王所言雖是有理,大王你要知道,這可是養虎貽害,後患無窮呀!」郭解萬分不甘心:「萬一周陽壞了大王大事,豈不後悔不及?」

「此事再等等,再等等,容孤好好思量!」梁王真是很煩,不殺周陽,他大事難成。殺了周陽,又是毀了頂梁柱,他還真是難辦。

他若是只做個安樂王爺,倒不用顧忌這些,違逆他者殺了便是。可是,他要當皇上,要當皇上就要有人才,沒有人才,即使他當上了皇帝,也不能有所作為。若是沒有了周陽這些良將,他即使當上皇帝,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劉邦,成為笑柄。

未央宮,宣室殿。群臣肅立,靜候景帝上朝。

今天的早朝與以往大不相同,有很多新面孔。董仲舒、申公、朱買臣、嚴助、公孫弘、趙綰、王臧這些人才終於列於朝班。

雖然他們還沒有給景帝正式命官,畢竟已經在朝堂之上了,這是可喜可賀之事。

在歷史上,盡管他們有不盡如人意處,為後人所詬病,可是,他們對歷史做出的貢獻是無用置疑的,他們能列於朝堂上,說明漢朝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漢朝將走向文治武功全盛之局!

這些新進人員,他們的班次靠後,乍一看之下,仍是讓人有氣象一新之感。

不少朝臣不時瞄著這些新進人員,不時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他們議得最多的,就是朝局將會發生何種變化,哪些人會晉升,哪些人會貶黜。

前不久,景帝剛剛把許昌和庄青翟兩個位高權重的人給貶了,主父偃和趙過異軍突起,突登高位。今日朝堂上如此多的新人,這朝局的變化必然很大,被貶黜的官員不在少數。

「皇上駕到!」

就在群臣議論紛紛之際,春陀尖細的聲音響起,群臣連忙閉嘴,准備朝見天子。

景帝身著皇袍,頭戴通天冠,大袖飄飄而來。來到御座前,沒有就坐,掃視群臣。

「參見皇上!」群臣見禮。

「免了!」景帝一揮手,目光落在董仲舒這些新進人員身上,微一頷首,臉上帶著笑容:「朕做皇上十幾年了,在這宣室殿接受你們的朝見,說起這次數,還真不知有多少。可是,十幾年來,朕就沒有今天這么感慨,你們瞧瞧,朝堂之上多了這么多的新面孔,朕就想到了氣象一新的說法。」

這是鋪墊,鋪墊一完,就是正事。正事一出,不知道有多少人丟掉官位,不少大臣膽顫心驚,等著景帝的宣判。

「你們知道,朕為何有這種想法嗎?」景帝接著訓話:「十幾年來,朕在宣室殿聽得最多的就是,匈奴橫行,來去如風,今日在東,明日在西,說到底,就是匈奴不可戰勝,大漢任由匈奴拿捏,就沒有幾個敢昂起頭,挺起胸的大臣,在這里大聲說:匈奴不可懼!」

這是十幾年的通病,不少大臣說過這話,不由得羞愧的低下了頭顱。

「今日,朕給你們一個機會。」景帝的聲音有些高:「那些一心認為匈奴不可戰勝的人,趕緊的,告老還鄉吧。放心,現在告老,朝廷會給你們俸祿!若是讓朕貶黜,就休怪朕不講情面了!」

暴風雨來了!

不少大臣思前想後,最終還是不敢戀棧,只得告老托病,景帝照准,一個不留。

一下子,就有三十多位官員離開了宣室殿。

直到再也沒有官員告老,景帝也沒有逼他們,而是道:「既然你們都認為匈奴不可怕,朕很欣慰,是朕這么多年來,最歡喜的時刻,朕的臣子,還是有膽量嘛!可是,朕把丑話說在前面了,若你們仍是象以前那般,畏懼匈奴,那就不要怪朕不留情了。」

群臣靜默,不敢說話。

「這些新人,朕把你們招攬來,不是讓你們吃飯,消耗朝廷的俸祿。」景帝掃視一眼董仲舒他們:「朕是要你們辦事的!你們一定要奉公守法,清廉自守,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謝皇上教誨!」董仲舒他們領訓。

訓話完了,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給他們派事了。這可是大事,大臣們屏住了呼吸,緊張的打量著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