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九十三章 拜堂(1 / 2)

拜堂也稱「拜天地」,古代婚禮儀式之一。

中國婚禮儀式。又稱拜高堂、拜花堂。舊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復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

唐王建《失釵怨》詩雲:「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

吳祖光《闖江湖》第二幕:「客人都到了,就等著接靈芝拜堂成親啦!」參閱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花燭》、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清:翟灝《通俗編?儀節》、清:趙翼《陔餘叢考?拜堂》。

拜堂,中國傳統婚姻禮儀,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拜堂之後,即正式結為夫妻。因古代婚禮中的交拜禮都是在堂室舉行,故稱拜堂,又稱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親。廣泛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漢、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該風俗。

南北朝時,夫妻對拜固定為婚姻禮儀。

唐以前北方地區民間稱「交拜禮」,在特設的青廬(飾青布幔的屋子)舉行。唐時「拜堂」一詞正式出現。

北宋時,新婚日先拜家廟,行合巹禮,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鏡台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展拜。

至南宋,則改在新婚當天。坐富貴禮後,新婚夫婦牽巾到中堂先揭新娘蓋頭,然後「參拜堂,次諸家神及家廟,行參諸親之禮」。後世一般在迎娶當天先拜天地,然後拜堂。

清代和民國時均有將拜天地和拜祖先統稱為拜堂禮之說。近代多於當日辰、巳、午中的某一個時辰舉行。一般在男方家堂拜堂中的夫妻對拜前設供案,置香燭。陳祖先牌位等。

拜堂之始,燃燭,焚香。鳴爆竹,奏樂。樂此。禮生(即婚禮主持人)誦唱:「香煙縹緲,燈燭輝煌,新郎新娘齊登花堂。」新人就位,隨禮生誦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對拜,送入洞房」,如儀依序跪拜。在封建社會。新郎新娘先至家廟參拜祖先,之後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產地區稱男家迎親時在花燭之前向天地三拜為拜堂。現代婚禮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禮,對父母鞠躬、夫妻相對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規。

拜堂的由來:現有史料上,未見漢代之前有夫妻拜堂的記載,但在《世說新語》一書中有個故事,可證明拜堂風俗始於晉代的徐州。

書中說,當時有個叫王渾的徐州刺史,元配老婆死了。又娶了一個。續娶之妻為顏氏,是個平民百姓,地位比較低。他們拜堂時。顏氏先拜王渾,然後王渾准備答拜。這時,有人對王渾說:你是一個州級高官,怎么可以拜她?王渾就沒有答拜。為此顏氏非常惱怒。

盡管這對夫妻的對拜沒有最後完成,但說明當時的徐州的確存在拜堂風俗。

如果不是有人挑唆,王渾還是要答拜的。這也說明,夫妻互拜的風俗剛剛興起,王渾不拜也就不拜了,後來風俗成熟時。新郎的官再大也得拜。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齊皇帝舉行婚姻大典時。夫妻也要互拜的。不過仍是女先跪拜,後起;男後跪拜。先起。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後,風行全國,所拜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並夫妻交拜,表示從此女子成為男家家族的一員,因而成為婚禮過程中最要的大禮。近化「拜堂」范圍擴大,除天地祖先尊親及交拜外,更須拜畢家族尊親、友好賓朋。鄉村於新婚次日拜宗祠後,尚須拜揖鄉黨鄰里,婚禮始告成立。

拜堂的具體流程:一為: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引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殊為不同。

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舉行拜堂儀式。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

拜堂意識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佇立於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

通贊:新郎新娘進香。

引贊:跪,獻香。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後就是電視劇里面常見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最後才進洞房。

二為:洞房。

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晉中、晉南等地,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忻州等地,洞房門頭還要掛一個面塑兔子。沁縣一帶,洞房里擺著斗,斗內裝有五谷,銅鏡等鎮物,用於照妖避邪;燈燭懸掛高牆,通宵不火,俗稱「長命燈」。雁北平魯一帶,入洞房之後,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虛射,名為「攆白虎」。

晉中、晉南的一些地方,則把弓箭懸掛在牆上。民間認為,洞房易受邪魔侵擾,如果不禳解、鎮壓,就會出現異常事故,於新郎、新娘不利。晉中祁縣等地,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後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後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忻州河曲一帶,新郎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以後。還要用梳子象征地給新娘梳幾下頭發,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今以後成為他的媳婦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巹(謹)禮」。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後將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山西各地風俗稍異,雁北平獸一帶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稱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聞喜等地則衍變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晉南一些地方還有「踩四角」的習俗。新郎拉著新娘在炕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踩時,還要有人在旁邊念誦贊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個常好著……」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

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有關於拜堂,還有著一個很是美麗的傳說:相傳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造了一個俊俏的後生,這後生雖說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人,總覺得很悶。所以常唉聲嘆氣。

一天晚上。月亮圓了,明光光地掛在天上。小伙子觸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對月亮說:「月老月老你細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你的情!」剛說完,月亮一忽閃,一個白眉長須的老人拄著一根龍頭拐棍來到小伙子的面前,說:「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小幫手」。說完後,一陣清風,長須老人不見了。小伙子感到很納悶。過了一個時辰,就見長須老人領著一個姑娘飄悠悠地落到小伙子面前,對小伙子說:「我到女媧那里,讓她又造了一個女人,給你領來了。你們先認識一下,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一忽閃,老人不見了。

小伙子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花一般,於是喜上眉梢;姑娘見小伙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得情投意合。兩人四目一對,一見鍾情。小伙子結巴著說:「你願意和我一塊生活嗎?」姑娘聽了,臉上飛起兩朵紅雲,說:「願意。」……「哈!哈!哈!」正在這時,傳來一陣笑聲,長須老人領著兩個白發白須的老人站在小伙子和姑娘面前,指著兩個老人說:「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他倆。現在我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一拜、二拜、三拜』」。隨著月下老人的喊話聲,小伙子和姑娘對天、地拜了三拜。隨後,月下老人笑著說:「我給你們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一拜、二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又對著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見了。

從這以後,小伙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姑娘在家為小伙子燒火做飯,縫新洗舊,兩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的日子。

為了感謝天、地的養育之恩,為了感激月下老人牽線搭橋的情意,從此以後在結婚時必須: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三拜父母。便形成了結婚「拜天地」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