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復雜難懂的中醫(1 / 2)

中醫為什么那樣的難學,難精?其實這里面和中醫的來源有著很深的關系,相比起西醫那科學明朗的理論而言,中醫的理論真的是很復雜,很難懂。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

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運氣學說: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

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

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用來推算、預測來年的天象、氣候、疾病發生流行的規律,並提供預防、養生的方法。

精氣學說: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鄧氏的現代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系。

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系的兩個對立面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

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范疇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又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

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由陰-陽二部分組成。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

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面,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

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

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

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

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

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系。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

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並且通過中葯,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氣血津液學說: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功能。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

庄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

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內至腑臟,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臟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指各腑臟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

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並能滲注於血脈。起著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於骨節、腑臟、腦髓等組織,起著濡養作用。

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於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氣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臟腑學說: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

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征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