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治療手段(1 / 2)

相比起西醫來,中醫的治療手段更加的難,更加的難學,難精,而且中醫的治療手段給人一種很是神幻的感覺,也是因此,現在真正掌握中醫治療手段的人,並不多,不過,只要是真正掌握了中醫治療手段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真正的醫療大師!

中醫的治療手段有著以下幾種:

第一種,中葯。<

中葯e色her波1ogy、traditiona1mate日amedica),是指在漢族傳統醫術指導下應用的葯物。中葯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葯、中葯材。

中葯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葯以外,動物葯如蛇膽,熊膽,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葯。少數中葯源於外國,如西洋參。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字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葯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

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

由於葯物中草類占大多數,所以記載葯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

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葯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葯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葯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我國葯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葯學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葯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

每葯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采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績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葯114種,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外國葯物6續輸入,葯物品種日見增加。

為了適《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葯典。

這部本草載葯844種,並附有葯物圖譜,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我國葯物學的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葯的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所述是我國古代葯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後每隔一定時期,由於葯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

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他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並,增葯5oo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葯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刊行。

明代的偉大醫葯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編成了符合時代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綱目》,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次刊行。此書載葯1892種,附方11ooo多個。

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但是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加之國家連年戰爭,社會動盪,經濟衰退,致使中國科技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後於歐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地位。

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葯並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葯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葯逐漸有了「中醫」、中葯」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葯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葯」。

由於國---民---黨---政---府采取廢止中醫的政策,阻礙了中醫葯的展,因而引了中醫葯界的普遍抗爭。

在學術醫葯工作者奮進取,盡管困難重重,本草學或中葯學仍然有所展。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葯專著有26o多種,大多體例新穎、類型多樣、注重實用。

由於它們的論述范圍、體例、用語等與傳統本草有所不同,或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

其間綜合性中葯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於臨床實用。

前者以蔣玉柏《中國葯物學集成》較有代表性。該書有總論、各論兩大部分。總論概述了中葯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分類,分別記述了4oo余種葯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制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

其體例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簡明實用。

如秦伯未《葯物學講》,分為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葯等12類加以介紹,如張山雷《本草正義》。屬於傳統葯論性質。該書結合個人用葯體驗論述了中葯的葯性、功用以及鑒別、炮制、煎煮法等,有較好的影響。

很多中草葯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

為了保證葯物的療效,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葯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因此。我們應當珍視這個祖國醫葯學的偉大寶庫,努力掘,加以提高。

反觀國外葯物知識的展。以埃及和印度為最早。

公元前15oo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紙草本)及其後印度的「ajurveda」(壽命吠陀經)中均已有葯物的記載。

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在醫葯的展中也有悠久的歷史,如希臘醫生diosco日des的demate日amed(公元131~2oo年)所著「mate日ameda(公元98o年)所著ae」(醫葯典)等都是專門的葯物學著作。對古代醫葯學的展都有較大的影響。

中葯按治療作用分為:補虛葯、解表葯、清熱葯、溫里葯、理氣葯、消食葯、收澀葯、祛風濕葯、芳香化濕葯、利水滲濕葯、化痰止咳平喘葯、安神葯、平肝息風葯、活血祛淤葯、止血葯、瀉下葯、驅蟲葯、芳香開竅葯。

相關中葯還有著很多聞名世界的中葯葯典。這些中葯葯典到現在還是中醫學里面最為重要的醫療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