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獨占鰲頭(1 / 2)

針灸作為一種中醫的獨特醫療手段,它的醫療效果很不一般,在一些病症里面,針灸有著極其神奇的治療效果,而隨著針灸的神奇醫療效果的顯現,現在針灸在世界醫療的位置上面,越來越重要,針灸已經在世界上面占據了一席之地。

針灸有著這樣的地位,靠的都是針灸的醫療特點,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治病不靠吃葯,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瀲神經並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症,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

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針灸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形成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和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61個腧穴以及經外奇穴等腧穴與腧穴主病的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針灸作為一種中醫的醫療手段,它出現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幾千年至今這么長的時間里面,針灸都一直在我國醫療史上,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因此。針灸這種中醫的醫療手段絕對是一種很好的醫療手段,它禁得起任何的考驗!

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為一種醫療手段,後來逐漸發展為一門學科。針灸學就是整理研究針灸醫療技術及其臨床應用規律和基礎理論的科學。

針灸具有悠久的歷史。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

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到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醫學擺脫了巫的束縛,有了專業醫生。

據《春科左氏傳》記載,名醫醫緩為晉景公診病時,指出要「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到焉,不可為之」。這里所說的「達」與「攻」指的就是針刺和火灸。

針灸療法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

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術,能夠制作出一些比較精致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

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或『砭石『。

《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干草烘烤來治療疾病。

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具的「針」,繁體作「針」,字從金從咸,「金」表示「金屬」,如金、銀、青銅等材料,「咸」意為「酸澀」(見互動百科「咸」字條),「金」與「咸」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產生酸澀感覺的器具」。

不排除古人采用油炸過的竹針作為一次性針具的可能,這種竹針名叫「箴」,其字形中的「咸」,依然是「酸澀」的意思。

針灸學起源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

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

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銹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

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嘗百葯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嘗草制砭」(南宋羅泌記載於《路史》)。

砭就是砭石,即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灸法的起源與為的發現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以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

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

《黃帝內經》是現存的中醫文獻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故《靈樞》稱為《針經》。

繼《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