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現狀堪憂(月底求訂閱支持!)(1 / 2)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對於效率的重視,人們對於治療緩慢的中醫已經越來越輕視,所以,可以說,中醫現在的現狀是越來越堪憂了,現在的中醫比起西醫來,相差的太多了,甚至可以這么說,現在中醫的地位已經被西醫代替了。

近年來,中醫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許多地區,除市---級中醫院的業務相對穩定之外,區---級醫院及街道衛生院的中醫業務大都十分冷落。

贏利者寥寥無幾,虧損或瀕於虧損者為數眾多,面對著這樣的場面,因此,許多基層醫院已相繼取消了中醫科。

有的醫院雖然保留了中醫科,但其目的只是為了在整體上保持科目的齊全,對於其是否贏利則並不寄於多大希望。

打個比方,一個醫院原有職工近200名,這里面原本中醫科人數有14名,但是,由於看中醫的患者日漸稀少,中醫業務難以為繼,所以,醫院被迫裁減有關人員。

除針灸、按摩、理療等這些中醫的盈利項目或者具有中醫代表性的項目保留幾名醫生之外,其余的中醫人員全部每月領取一千多塊錢的基本生活費,剩下的就是回家自謀出路。

如果說基層醫院的中醫業務不容觀,那么,個體中醫診所的情況又如何呢?其實個體中醫診所的現狀,想都想想的到。

每個城市里面。都會有一些中醫的診所,但是,你要是去那里看一看。就會發現,里面絕對有西葯的櫃台,而且絕對有人在輸液治療。更甚的,有些中醫診所里面會連一個中葯的葯櫃都沒有,中醫診所僅僅只是掛個名頭罷了。

這里面肯定會有人詢問,為什么中醫診所最終會變成西醫診所,而這些中醫診所醫生的回答聽了之後。絕對讓人說不了什么。因為他們回答,他們把中醫診所改成西醫診所。也是沒有辦法,中醫的營業額太低了,所以,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把中醫診所改成西醫診所。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現在中醫的處境是多么的艱難。沒有一個安穩的收入,哪里能夠讓人全心全意的去學習中醫。

一方面,許多正值年富力強、有多年臨床經驗的中醫從業人員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國家還在大批地培養新人。

也是因此,相當多的學員畢業後難以就業,或從事醫葯保健品推銷、或到健身娛樂中心去做按摩,由於此類工作並不穩定,許多人最終不得不棄醫從商,另謀它就。

現在。每二十家醫院中,難得有一家獨立的中醫醫院;每二十家個體診所中,難得有一家獨立的中醫診所。

中醫機構萎縮、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狀況,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門庭冷落車馬稀」。

雖然中醫有頑強的生命力,雖然中醫在其些方面尚顯局部的繁華,但是,如果我們依然抱著盲目樂觀的態度,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地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那么,終有一天。中醫會淪落成為一種普通的民俗療法,然後,漸漸地、漸漸地被人們所遺忘!

那么現在中醫為什么會漸漸的走向衰落呢?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個原因:中西醫結合是中醫誤入歧途,走向衰落的開始。

療效是中醫存在的基礎,如果沒有卓著的療效,中醫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價值,而中醫的療效取決於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即「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這是中醫的根本與靈魂之所在。

而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實質上是現代醫學以科學的名義,在理論和意識形態上對中醫實行的一場「和平演變」。

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醫的思維方式,使中醫的觀念日漸僵化,從而導致了最為致命的後果——中醫療效下降!

由於西醫觀念的滲透和影響,使得許多中醫師在臨證之際,不知不覺陷入了西醫僵化的思維模式。

受西醫診斷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熱解毒;遇到高血壓就平肝息風;

如根據葯理實驗得知:葛根、丹參有「擴冠」作用,黃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轉氨酶」作用,於是,遇到相關疾病則必定選用。

這種「以方套病、廢醫存葯」的做法,完全脫離中醫辯證論治的原則,使中醫在學術上的精髓及特色喪失殆盡,變得名存而實亡!醫生不在中醫的原則指導下用葯,一旦治療無效,往往就借助於西醫的手段進行治療,如果因此而獲效,則認為西醫科學中醫不科學。

此弊積重難返,久而不覺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惡性循環。

決策失誤是最大的失誤!方向錯了,越走只會離目標越遠!

中西醫結合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中西醫有無必要結合?又該如何結合?這些問題必須在經過深入的論證之後再作出決定。

如果抱著「大躍進」式的那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去改革中醫,那么,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將會被某些人「革」掉「性命」!

越來越多的人正意識到「中西醫結合」所帶來的危害,紛紛呼吁要保持中醫特色!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大力倡導「中西醫結合」。

孰是非孰,難有定論。

其實,兩者都忽略了問題的關鍵:即許多名老中醫都是在行醫多年之後,才開始學習西醫的。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他們有關中醫「辯證論治」的思維模式已經形成,在此前提下,適當地了解一些西醫的知識。對其提高臨床療效或許有所幫助。

也就是說,只有在中醫「辯證論治」的思維模式已經形成的前提下實行「中西醫結合」,才有可能是有利的。否則,將未受其利,而先蒙其弊!

第二個原因:中葯劑型落後是制約中醫發展的關鍵因素。

說起喝中葯,人們一想起它那苦澀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

特別是一些老病號,長期喝中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葯就叫苦不迭。在臨床工作中。常常可以聽患者諸如的此類議論:「飯都不想吃,誰還想吃中葯?」、「病了以後連動也不想動。哪還有精力去煎中葯?」、「就是把葯送到嘴邊我還懶得喝呢!誰還有那份閑情逸致去煎中葯?」、「在學校住讀,沒有地方煎中葯。」;

「要去外地出差,停葯一段時間會不會影響療效?」、「長期煎中葯,葯味家里人都聞膩了。樓上的鄰居也有意見!」、「煎葯的時候,水都溢了出來,葯汁煎干了,怎么辦?」;

「沒有瓦顴,能否用別的東西煎中葯?煎多長時間?給多少水?」、「什么是文火、武火?什么葯要先煎、後下、另燉、烊化?」等等這樣的抱怨多不勝數。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逐漸遠離繁瑣的家務,開始注重享受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治病總是希望治療方法越簡單越好、見效越快越好、服葯越少越好。

而中葯味道苦澀難咽、煎煮過程繁瑣、服用量大、不便於攜帶保存。已經難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成為一個致命的弱點。

許多人都承認中醫治病確實有效,但卻不願服用中葯。這種認可中醫卻又拒絕中葯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

中葯是中醫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卻偏偏在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上脫離了患者的需求,從而極大地制約了中醫事業的發展!

雖然有些中葯企業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並且推出了許多精致的中成葯制劑,如血-府-逐-淤-口-服-液、六味地黃膠襄等等,給醫患雙方都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由於缺乏整體的戰略規劃。並沒有取得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方面,市場十分需要中成葯制劑,另一方面,企業推出的中成葯卻又滯銷,這種現象令許多業內人士深感困惑。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中成葯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畢竟,患者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照方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