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回家的**(天天萬更求訂閱!)(1 / 2)

仙人的厲害普通人根本想象不到,他們對於那些涉及自己的事情,心靈感應很是靈敏,特別是那些能大幅度提升自己修為的寶物,或者功法,或者是謀算自己的陰謀什么的,這些強大的仙人會對此有一定的感應。

不管這些東西,或者這些謀算是在哪里,距離這些仙人有多遠,只要是涉及了這個仙人的自身,這個仙人就會有一定的感應,從而做出一系列的反應。

也是因此,在仙界那些強大無比的仙人在謀算著什么算計的時候,都會在自己仙府周圍布置一些能夠擾亂天機的陣法,為的就是讓自己的算計不被被算計的仙人感應到,從而到達自己瞞天過海的目的,而欺天大陣就是這樣的陣法。

欺天大陣雖然沒有什么攻擊力,但是它的瞞天過海的能力很強,一旦仙人在欺天大陣算計別人,欺天大陣本能就會擾亂天機,讓那個被算計的仙人根本感應不到有人在算計著自己。

也正是因為仙人對於能夠增強自己實力的寶物或者功法有著很強的感應,因此,趙朝綱才會對柳菁菁和李麗萍兩人隱瞞小世界的事情。

當然了,小世界是一個後天至寶,所以,它本身就有瞞天過海的能力,只要小世界認主了,五行石上面自帶的瞞天過海能力就會被激發,這樣一來,就算是趙朝綱近距離解除金仙級別的仙人,他身上的小世界這個後天至寶都不會被這個金仙給探查到。

只要趙朝綱自己不開口提起小世界,別人的仙人。甚至是准聖級別的強大仙人也不能夠得知小世界的存在。

不過,要是趙朝綱把小世界這件事情告訴了柳菁菁和李麗萍她們兩人。那結果就又不同了。

柳菁菁和李麗萍兩人沒有什么能夠瞞天過海的東西待在身上,就算是她們帶著一些具有瞞天過海的能力的法寶。但是,在她們面對著那些強大無比的仙人的時候,也會有泄密的可能性,仙人的手段真是太多,太難以防備了。

而只要被仙人知道了小世界的事情,那趙朝綱一家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那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那時候,就算是趙朝綱很是主動的把小世界交出來,趙朝綱一家也不會幸免。

為了對小世界保密,這些仙人根本不會在意趙朝綱一家的生命。他們肯定會殺了趙朝綱一家。

也許有人會說,趙朝綱不是有小世界護身嗎,小世界可是有著很強的力量的,這樣的話,他根本不會怕被殺死。

是,要是在修真界里面,趙朝綱確實是可以依仗著小世界橫行天下,但是,一旦趙朝綱來到了仙界之後。那一切就又不同了。

仙界里面有著太多強大無比的仙人了,小世界自帶的防御力確實是很強,但是,小世界的防御力還是有限度的。而在仙界,攻擊強大無比的功法和法術,法寶是數不勝數。

也許五行石自身的防御陣法可以抵擋住仙帝級別的仙人的全力攻擊。但是,要是這個想要奪取小世界的仙人是金仙。或者大羅金仙級別的仙人呢?!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柳菁菁和李麗萍的身上沒有五行石這樣自帶瞞天過海功能的法寶的護身,所以。為了家人的安全,趙朝綱是不會把小世界的事情告訴她們的,這件事情由不得趙朝綱猶豫。

想要自己全家安全,那趙朝綱就得把自己身有小世界這件事情爛在心里面。

還好的是,柳菁菁和李麗萍兩人都很是通情達理,她們不會強行要求趙朝綱把他的神奇全部說出來,她們知道,要是自己可以知道趙朝綱神奇來源的具體情況,那朝綱絕對和她們說的,但是,到現在朝綱還是沒有對她們說這些內容,那就表示,這些事情還不是她們應該知道的,或者說,朝綱以前和她們說的其實就是一切了。

趙朝綱會這樣疼愛著柳菁菁和李麗萍,她們的通情達理也是很大的一個原因,因此,就算是現在趙朝綱對柳菁菁家的討好樣子很是有損趙朝綱築基中期修真者的面子,但是,趙朝綱還是這樣做了。

這樣通情達理的老婆,趙朝綱不全身心的疼愛她,那又要怎么樣!

趙朝綱是一個築基中期的修真者,一身的實力強大無比,甚至說,他想要統治地球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很多人要是具有了趙朝綱現在這樣的實力,都會稱王稱霸什么的,但是,趙朝綱並沒有這么做,反而他還很是享受普通人的樂趣。

趙朝綱會這樣,其實都是因為他是一個知足的人。也許趙朝綱確實是可以依仗著自己強大無比的實力,稱霸地球,但是,那時候的趙朝綱還會有像現在這樣平和,安穩的日子嗎?!

這樣平和、安穩的日子將會一去不復返,那時候趙朝綱整天都會陷入忙碌不堪的勾心斗角的事情里面,這樣的日子趙朝綱不想過,所以,就算是趙朝綱有著強大無比的力量,他還是甘於平淡,因為他知道人要知足!

人要知足,方能常樂。

人要知足常樂,寬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雜,心靈的負荷重了,就會怨天憂人。如果你簡單,這個世界就對你簡單。

簡單生活才能幸福生活,要定期的對記憶進行一次刪除,把不愉快的人和事從記憶中擯棄。格式化自己,就是為了刪除你。

張-愛-玲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人要知足,學會珍惜擁有的一切,得不到的東西是因為它原本就不是你的,並不是因為它太好,擁有的才是最好的!

人要懂的知足付出,當你想要得到別人的關心、愛護時,首先自己先想想是如何對待別人的。換位思考,你就永遠不會去埋怨別人。

別人對你好。那說明那人好,但並非是應該對你好。如果我們能弄清這點。每個人都會活的很開心!

那么,什么是知足常樂呢?滿足了就快樂,不滿足也要快樂。

不管如何,開心最大!當一個人滿足於現狀,並不是沒有上進心,而是他能夠看清身邊美好的人和事物,及時的去珍惜這些東西,這就叫「知足常樂」!

你也許會問人為何要學會知足,永不滿足不是更好?或許人類本身就是永不滿足的動物。有了錢又想要權,有了權又想要更大的勢,在爭權奪利中度過一生。

難道這樣的人生是我們所期待的嗎?學會知足才能免去我們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煩惱。

記得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天一個小女孩去超市買冰棒吃,恰好那天超市正在做活動,冰棒買一送一。

那個小女孩拿了一根冰棒就去開錢了,售貨員小姐提醒小女孩說:「小妹妹,冰棒買一送一哦!」

結果小女孩眨巴著眼睛,回答售貨員說:「但是我今天只想吃一根冰棒,另外一根就留給其他小朋友吧!」然後便笑著走了。留下售貨員獨自在那驚訝。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朋友的快樂往往是最純粹的,因為他們滿足於現有的快樂的生活中,煩人的事就甩到外太空。

怪不得很多人都在感慨說:「多想回到童年無憂無慮的生活啊!」「少年不識愁滋味」大概就與知足有關吧。

反之。如果不懂得知足,我們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壓力中,無法自拔。

很多時候。人們都會抱怨自己很忙,人們的心理也一直很矛盾:有了錢但又必須很忙。會失去和家人在一起作伴的時光。

和家人在一起又耽誤了工作,失去了賺錢的機會。那人們又不樂意了。

可魚和熊掌,是二者都可得兼的嗎?

我們常常抱怨自己收入低、位子低,還有時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其實細細想來,都是自己的太高、太多。人生的失意,名利的紛爭,職場的競爭,錢財的多少,人情世故,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對對錯錯……搞得我們身心疲憊,有時甚至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占據了我們快樂的空間。

其實,在我們周圍的人中比我們水平高的多的是,比我們能力強的也大有人在,他們也許正在為我們的今天而努力著,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知足、不滿足呢,我們既沒有什么超人的能力,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一介凡人,能走到今天,能融入到現在這個平台上,應該是上帝很偏愛我們了。

所以我們要心存感恩,要知足,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怨聲載道,更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認為最美的風景在別處,其實我們已經處在最美的風景處了。

要感謝上帝對我們的饋贈,要感謝命運對我們的眷顧。更要靠勤奮、踏實去回報。更要踏踏實實地做事、誠誠實實地做事,回報給我們機遇的人,回報我們這個社會。

我們要給自己以正確的定位,不要高估自己。

做人要謙虛低調,別說人無完人(誰也不敢說自己是最強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你真身懷絕技,滿腹經綸,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山川不語,自是一種秀麗,黃金不語,自是一種價值。

謙卑的庄稼,在秋天的陽光里,低下了深思熟慮的頭顱。

只要我們一生都在腳踏實地去干事,即使創造不出什么輝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實、追求的快樂,亦就能「得魚固可喜,無魚亦欣然」也!

人生載不動太多的煩惱和憂愁!惟有內心泰然、坦然,才能無往而不樂。如果我們能夠持有一棵平常心,坐看雲起雲落、花開花謝,一任滄桑,就能獲得一份雲水悠悠的好心情。

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平靜的心態,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最美好的心情來對待每一天。則我們的每一天都會充滿陽光,洋溢著希望。

人要懂得知足。知足是一種心態,一種品質.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道滿足的人就不會遭到困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險惡,這樣人的名譽與利益才可以保持長久。

老子是針對社會的「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而言,他鄭重地提醒人們:「抑思身與名貨孰親孰多乎?」圖名貪利,亦是人之大疾,若想戰勝客觀世界必須先戰勝主觀世界,也就是先戰勝自己的私欲。淡泊名利即是一劑良葯。

這一類事情。不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都可以說俯拾即是。

淡泊名利與不要名利不是一回事。應有之名,該得之利,都屬分內,持之無愧。北平人好說「某某某夠份兒」,什么叫「夠份兒」?即分內的一分不許少給,分外的一分也不多拿,這就叫「夠份兒」。

老子實際上是說在名與利上要學會「知足」。知足者就可能戰勝或杜絕諸多因貪欲而獲得的不幸。

正所謂「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對於不懂得知足的貪欲者來說。天下沒有一雙鞋子是合腳的,也沒有一把椅子坐著是舒服的。

不懂得「知足」即是超過實際可能的奢欲太多。有的人對名與利的奢欲,常常是獅子大張嘴,恨不得像天狗般一口吞下太陽。

有一位古羅馬學者早就警告過人類:「欲去貪婪。不可不先去奢侈之心。」「知足」不是一般意義的不求進取,人們在限度之內保持一定的欲--望,或許是一種進步的動力。向上的助推器。但是一定要把握住「度」,要采取常規下允許的手段。

否則。奢--欲就可能成為一種酒精度極高的酒水,會讓人超常的興奮。也會讓人超常的衰敗。

一個人的知足與不知足,都不是一下生就帶來的觀念,大多是後天的客觀現實培養出來的。

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懷有無數個很不靠譜的奢欲,如果說有,那也只能是爺爺奶奶或父親母親強加於還不大懂事的兒孫身上的。

到了一定的年齡,人們將會伴隨生活需要產生一些需求,也就是人生有了一定的渴望。這種渴望往往是生命與生存的必須,並非奢欲與貪婪。

只要是沒有那種瘋狂的占-有-欲,仍不失為合理追求。

貪-婪與罪過,幾乎是同義詞。十八世紀蘭西國傑出的思想家摩-萊-里在《自-然-法典》中說:「我在世界上認識到的唯一罪過是貪-婪,其他一切罪過,不管叫什么名字,都無非是這種罪過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表現。」

摩氏把「貪-婪」視為萬惡之源,細想想人們當下的種種罪惡,真是概括得到了家。應當指出的是,那些太不靠譜的奢-欲,那些類似無底洞的「不知足」,距離「貪-婪」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老子講,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險惡,蘭西國作家雨---果則告誡人們:我們的每一種欲念,甚至包括愛情在內,也都有「胃口」,不可太飽。

在任何事情上,都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寫上「終」字;在緊急的時候,應當自行約束,推上食量的門閂,囚禁自己的妄念,並且自請處罰。

知道在適當的時候自動管制自己的人就是聰明人。對奢侈與物欲懂得知足的人,一般都是勇於約束與自律的人,這種人是真聰明,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優秀品質。

說「知足是一種品質」,主要指對物質享受的知足。人活在世上,除了要享受生活外,還要講求格調。格調分高雅與低俗兩種,這是水火不相容的兩種生活態度。

一個人除了對物質與名聲的崇拜,能不能看到人類歷史還有更有意義更令人羨慕的精神世界,這是區別一個人生活格調高雅與低俗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