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美人計(1 / 2)

《三十六計》將美人計列入敗戰計,意味著實施這一計策需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一代價便是美人的代價,確切說,是女人的代價。

運用美人計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斗爭的事件,古今中外皆有,並非某個國家或朝代的特產。

美人計故事兼備傳奇色彩和言情特點,在這類文藝作品中,那些被送去充當政---治工具的的美女,有的被塑造成憂國憂民的巾幗英雄,為了拯救國家和誅殺昏君奸賊,毅然以自己的肉----體作為進攻的軟武器,來達到復國或除暴的目的。

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西施和貂嬋,可算是這類美人的典型;有的則被描寫成誤國亂朝的禍水——如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後世諫臣但論女人誤國,必舉為佐證。

歷史上某一朝代、某一君王的覆亡,自有其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英雄尚不能主宰歷史,美人如何有此能耐?如果一定在將亡國滅種的責任歸咎於某位個人的話,那也首先應歸於沉湎女色、驕侈暴----yin的亡國之君。

婦女在美人計中所扮演的角色,實質不過是政----治斗爭的工具。在絕大多數美人計中,女人都不過充當了男子泄---欲--工具的角度,處於被侮---辱的低賤地位。與其褒揚這些美女的「義舉」或譴責其為誤國的「禍水」,不如為她們的悲劇命運而嗟嘆。

我國歷代美人計的流傳,大抵是借助於三種途徑,一是正史,二是野史,三是各類文學作品和民間軼聞傳說。

正史可能因為有許多避諱的緣故,所載美人計故事真鳳毛麟角,只有《史記》是個例外。

歷史上較著名的美人計故事,如驪戎以女亂晉;荀息定計滅虢、虞二國;秦穆公用女樂計賺由余;黎向魯國獻美女寶馬,從而驅逐孔子;張儀巧用美人計,幾番愚弄楚懷王;呂不韋移花接木,使異人還歸咸陽,拜他為相;匈奴冒頓單於以良馬愛妻迷惑麻痹胡王,最後一舉破滅東胡;等等,《史記》都作了頗為生動詳細的記載。

野史系私家所撰,對史料的取舍較為自由,由此便可以記隸和保存許多正史不載的內容。

像《左傳》、《國語》、《吳越春秋》等史書,歷來治史者多當正史來讀。一些正史不載的美人計故事,幸賴得以保存。

如鄭武公嫁女屠臣蒙蔽胡國,後輕易圖之;蔡侯獻舞痛恨息侯出賣自己,於楚宴上誘引楚文王,使其劫扭虧為持滅亡息圖;越王勾踐采文種滅吳九術,幾番運用美人計,從而起死回生,最終滅掉吳國;等等,今人多不懷疑這些情節的真實性。

文學作品(主要是歷史小說)綜采正史、野史軼聞和民間傳說,也記錄和保存了不少美人計故事。

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重筆描寫了兩段美人計故事,即王允獻婢除董卓和孫權進妹賺劉備。

貂嬋這個人物各類史書均不見載,她的命運是與王允、董卓、呂布聯系在一起的,王允使布殺卓,見於史籍記載。問題的焦點是王允使布殺卓,是否借助了貂嬋為誘餌。

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肯定說,羅貫中在撰著《三國演義》時所閱讀參考的資料,有些已經失傳,因此很難斷定《三國演義》中某個未見史載的人物或情節屬於虛構。

譬如該書第九十六回寫了個大將張普,《三國志》、裴松之注及其他史書均不見載。後清末光緒年間發掘出強普先君及先兄墓,才知張普並非虛構人物。

目前尚未發掘出可以證明確有貂嬋其人的出土文物,但仔細研讀《後漢書》和《三國志》中有關王允、呂布、董卓的偉記,仍能發現不少蛛絲馬跡。

據《後漢書?呂布傳》載雲:「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卓自知凶恣,每懷猜畏,行止常以布自衛。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於侍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見司徒王允,自陳卓幾見殺之狀。時允與尚書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因以告布,使為內應。」

分析這段文字:卓與布誓為父子,又對布「甚愛信之」,如何因小小失意至暴怒到拔呂布手朝擲之?布與卓侍婢私通,這一「侍婢」若非王允所獻,如何呂布轉而便將此羞於啟齒之事稟告王允?

作為正史,《後漢書》、《三國志》割舍貂蟬這一角色和刪略王允行用美人計的細節似可理解。

後世人們將貂蟬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見貂蟬的形象已為一般群眾所接受。

女人之有此魔力,可說是上帝故意想征服男人的創造,特別對那些英雄人物。

英雄和美人儼然一體,不管中外古今,占盡歷史鏡頭,中國之歷史命運,都操縱在這兩種人手上。

此無地,互相需要也,說好,是相得益彰;說壞,是朋比為奸。何況「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烽火相欺,不外博美人一笑,沖冠發指,無非一怒為紅顏,就是獨身主義的希特勒亦有秘密情人,臨死前還要行婚禮。

因此,使用美人計,絕不會受時間時空限制,正所謂衽席為戰場,脂粉作甲胄,盼來是槍矛,顰笑勝弓刀。有於戰場上取上將之頭者,有於國會奪元首之魄者,有父憑女貴,兄憑妹貴,甚至甘戴綠帽子而夫憑妻貴者。此計既可誘---惑敵人,亦可作向上爬的階梯。

中國民間傳統常有三十六計之說,其中最香---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美人計了,而美人計,也往往屢試不爽,能奏奇效。

為何簡簡單單的美人計竟然小可以謀利生財,大甚至可以傾國傾城,令天下風雲變色呢?

道理說來其實很淺顯,行計人不過是抓住了常人皆有的「食色」之性也,就連大聖人孔老夫子也曾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更何況是眾多色欲薰心的「凡夫俗子」呢,好色之徒焉能不中計?

美人計,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求博其一笑的冰山美人褒姒,她就是當時的褒人為獻媚周王所進;而最著名的美人計則是成就了越王勾踐滅吳雪恥建立霸業的雄心的浣沙女西施,她也因此名列古代四大美人之首;此外,遠嫁塞外、和親匈奴的王昭君和義侍董卓、伺機離間的貂蟬無一不是青史留名的美人計中楚楚動人的女主角......

這些美人計,或為邀寵,或為避禍,或為求利,歸根到底一言以蔽之,從古到今盛行不衰的美人計,究其實質都是如假包換的性賄賂。

在戰國時期,張儀就假獻美人,從而獲重用!

戰國時的辨士張儀,思維敏捷,有三寸不爛之舌。他為了出人頭地,跑過很多國家。有一次,他到楚國去碰運氣,可是住了很久也沒有得到楚王的重用,極為潦倒。

張儀想改變這種困窘局面,心生一計。

那時候,楚懷王正寵愛著兩個美人:一個是南後,一個是鄭袖。

張儀那天見到了楚懷王,就說:「我到這里已經很久了,大王還不給我一官半職。如果大王真的不想用我的話,請准我離開這里,去晉國跑一趟,可能會碰上好運!」

「好吧,你只管去吧!」楚懷王巴不得他快離開,便一口答應。

張儀說:「我還要回來一次,請問大王,需要從晉國帶些什么?譬如那邊的土特產,您若喜歡我可以順便捎些回來,獻給大王。」

楚懷王漫不經心地說:「金銀珠寶楚國有的是,晉國的東西沒什么可稀罕的。」

「大王就不喜歡那邊的美女嗎?」

這話像電流一樣,使楚王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眼睛一亮,問:「你說什么?」

「我說的是晉國的美女。」張儀一本正經地解釋,「晉國的女人,哪一個不像仙女一樣?白白的肌膚,粉紅的臉蛋,楊柳細腰,婀娜多姿,真是美極了。」這一番話把楚王的色欲完全勾起來了,高興地說:「你馬上給我去辦,要多帶些這樣名貴的『土特產』回來!」

「不過,大王……」

「那還用說,貨款是需要的。」楚王立即命人給了張儀很多銀子,叫他從速去辦。

張儀出宮後馬上把這消息傳開,直傳到南後和鄭袖的耳里。兩人聽了,大為恐慌,連忙派人去向張儀疏通,告訴他說:「我們聽說先生奉楚王之命,到晉國去辦土特產,特送上盤纏,望先生笑納!」這樣,張儀又撈了一把。

過了幾天,張儀向楚王辭行了,裝出依依不舍的樣子,說:「這次去晉國,路途遙遠,不知哪一天可以返回,請大王賜酒給我壯膽吧。」

「行!」楚王親自賜酒給張儀。張儀

張儀飲了幾杯,臉紅起來,又下跪拜請楚王,說:「這里沒有外人,敢請大王特別開恩,請王後和貴妃再賜我幾杯,給我更大的鼓勵和勇氣。」

楚王看在張儀要采辦「土特產」的分上,把最寵愛的南後和鄭袖請了出來,讓她們輪流給張儀敬酒。

這時,張儀撲通一聲跪在楚王面前,說:「請大王把我殺了吧,我欺騙大王了。」

楚王見狀連忙問:「為什么?」

張儀說:「我走遍天下,實在沒見到過像南後、鄭袖般的美人。過去我對大王說過要找土特產,那是沒有見過貴妃之故,如今見了,方知把大王欺騙了,真是罪該萬死!」

楚王松了口氣,對張儀說:「這沒什么,你也不必起程了,我明白,天地間就根本沒有誰比得上我的愛妃。」

南後和鄭袖聽到楚王這樣稱贊她們,不由得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同時向張儀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從此,楚懷王改變了對張儀的態度,張儀在楚國的待遇也逐漸好轉起來。

像張儀這樣聰明的人實際上早就掌握了楚懷王的嗜好,所以以女色來打動楚王貪婪的心,使其對張儀有所求也,最後又以「實在沒有見到過像南後、鄭袖般的美人」的話,既滿足了楚王的虛榮心、打消了其尋美的念頭,又實現了南後、鄭袖所要求的結果,沒有欺騙,又白得了金錢,這樣一個完滿的大結局何樂而不為呢?

古今中外所實施的美人計里面,西施是最漂亮的。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徑塵上鳥自啼,履廊人去苔空綠。擼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洲,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日夜東南流。」

西施艷色天下重,是個不折不扣、傾城傾國的大美人,相傳她出身貧寒,曾靠在溪頭浣紗度日,可是她的美卻驚動了水里的游魚,它們因自慚形穢而躲藏到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換氣,後世因此流傳了「沉魚」的典故。而她因體質嬌弱,常作捧心之態,世人皆以為美,更引得鄰家女子「東施效顰」,這段趣聞也流傳至今。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有殺父之仇、滅國之恨,為了贏得養精蓄銳、礪兵秣馬的時機,聽從大夫范蠡的妙計,四處尋訪美人獻給好色成性的夫差,西施因其天下無雙的美色,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復國大計中舉足輕重的棋子,順理成章地被送入吳宮,做了吳王的妃子。

西施的絕世容顏和柔言媚語果然讓夫差神魂顛倒,色令智消,他下令耗費巨資為西施築館娃宮,終日與她嬉戲其中,從此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將爭奪盟國霸主地位的壯志置之腦後,更放松了對越王的警惕,使勾踐有了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的良機。

與此同時西施還利用夫差對她的信任,離間夫差與吳國肱股之臣大將伍子胥的關系,最終逼死伍子胥,削弱吳軍事力量,為越國復興和吳越戰爭越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吳國滅亡後,西施卻不知所蹤了,有人說她和大夫范蠡本是戀人,功成身退後雙雙隱居了,也有人說西施**於吳王,忍辱負重只為復國,事畢後自沉於太湖了,更有人說西施日久生情,愛上了夫差,竟於國破之日在館娃宮為夫差殉情了......真相已經湮沒於歷史的迷霧之中,只留下了這個可歌可泣的美人計傳奇任後人評說了。

王昭君,美人計的又一成功者。

王昭君,恐怕是歷代文人墨客憑吊最多的美人之一了,後世的杜甫、江淹、王安石、馬致遠等人均有吟詠她的名篇傳世。昭君,西漢元帝時期人氏,與屈原同為湖北歸州人氏,豐神秀美,氣質出塵,但昭君之所以名標青史,不僅僅因為她超凡脫俗的美,更因為她自願請行和親匈奴,遠嫁塞外,換來了邊疆的和平與安寧。漢朝在立國之初,便時常與匈奴兵戎相見,烽煙蔽日,鼙鼓震空。「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百姓流離,田園丘墟,北方邊陲迨無寧歲。自昭君和親後,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北方邊陲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頭漢墓出土的「單於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瓦當殘片便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昭君出塞也因此成為一個經典的歷史時刻,不斷在典籍和舞台上重現,後人評述「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共論」,不失為對她的壯舉的公允之斷。

就昭君個人的遭遇來說,她那和親的壯舉其實是一出個人的終生悲劇。她所選擇的是一樁毫無愛情的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聯姻「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婚姻問題的最後決定權怎能屬於愛情呢?」昭君說到底不過是漢元帝慰安匈奴的一個籌碼而已,更直白地說,昭君其實就是漢家天子給匈奴單於的性賄賂罷了,她的犧牲與委曲始終擺脫不了這一抹難堪的色彩,令人唏噓不已。傳說昭君出塞時離情別緒愁懷滿腹,為紓解去國離鄉的抑郁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她的曲聲纏綿徘側,哀感頑艷,她的姿容凄婉動人、楚楚可憐,就連南飛的大雁都為之傾倒,不忍繼續前行,紛紛停留在昭君的周圍陪伴她......與西施「沉魚」相映成趣的典故「落雁」便是由此而來。

也許只有杜甫才是她的知音,聽出了她心中的無奈與不平----「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美人計使用好了,甚至能夠改朝換代,這里面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元581年,周宣帝因荒----yin過度而崩。宣帝9歲的兒子宇文衍即位,歷史上稱為靜帝。

靜帝年幼無知,大司馬楊堅趁機總攬了軍政大權,但是,楊堅的專權引起了宇文家族的不滿。

宣帝的弟弟漢王宇文贊早就想當皇帝,宣帝死後他便搬到宮中,上朝聽政時故意同楊堅同帳而坐,楊堅對此很惱火,但又不好說什么。

楊堅知道宇文贊是一個酒色之徒,見了美女就挪不動腿,於是派心腹劉防選了幾個美女送給宇文贊。

宇文贊滿心歡喜地接受,根本不知楊堅的用心。

宇文贊自得了美女以後,整日歡歌達旦,對政事逐漸失去了興趣,很少與楊堅同帳而坐了。

劉防依楊堅的意思對宇文贊說:「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繼承大統乃眾望所歸。只不過先帝剛死,大家情緒尚未穩定。您暫時回歸王府,等時機到了您再回宮即位也不遲。」

16歲的宇文贊輕信了劉防的話,便從宮中搬回王府,從此每日與美女們玩樂,再也不過問政事了。

兩個月後,楊堅發動政變,建立了新的朝代——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