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戰爭因素(1 / 2)

皇帝們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是那樣的瘋狂,可以說是為了能夠長生不老,這些皇帝們是願意付出一切,甚至有的是因此導致國家敗亡,結果呢,這些皇帝們還是沒有能夠做到長生不老,最多的也就是延長一下壽命,或者自己直接死在所謂的長生不老丹里面,可以說,長生不老害了許許多多的皇帝。

當然了,皇帝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時候,還是有著那么一點點好處的,有的皇帝就是因為追求長生不老,從而延長了自己的壽命。

要知道在古代社會里面,人的壽命是很低的,平均的壽命都只在三十歲左右。

那么為什么古代的人壽命這樣短呢?

一是當時的醫療條件落後,在現在看來十分平常的毛病,在當時就束手無策。

比如說傷寒,魯--迅筆下的華小拴得了這個疾病就無法醫治,他老爸愛子心切,要傳宗接代,只好聽信迷信,拿人血饅頭給他烤糊了吃,但最後也無濟於事,華小拴落得一命歸西。

這還是近代的事情,往遠了說就更不行,可以想象,就這么一個小小的毛病,得死多少人。

還有,古代的時候,因為醫療條件的落後,還有醫療條件的匱乏,一旦遇上瘟疫或者什么大規模的傳染病,那後果之嚴重,是現在的我們不可想象的。

在歷史上,有著幾次特別巨大的瘟疫,這些瘟疫造成的後果,那真是.........

在這些瘟疫里面,最有有名的就是黑死病,歷史上因為黑死病而死的人,那是多不勝數。

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認為是由一種名為鼠疫的細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認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

關於鼠疫的起源在專家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開始於十四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或中亞,在隨後的數年內由商人和士兵攜帶到熊國的南部克-里-米-亞。

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流行病從克-里-米-亞傳到西歐和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其中歐---洲的死亡人數為2500萬到5000萬。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加起來死亡的人數都沒有這么多,可見瘟疫的危害性之大!

黑死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瘟疫被人們叫做「黑死病」。

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

在14世紀,黑鼠的數量很多,一旦該病發生,便會迅速擴散。在1348~1350年間,總共有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但是,這次流行並沒有到此為止,以以後的40年中,它又一再發生。

14世紀20年代當此瘟疫細菌再次爆發之前,它已經在亞洲戈壁沙漠中潛伏了數百年,之後迅速隨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處傳播,從中國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到中亞和土--耳---其,然後由船舶帶到意---大---利,進入歐--洲。

歐--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葯筒,3年里,黑死病蹂躪整個歐---洲大陸,再傳播到熊國,導致熊國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不僅僅是在古代社會瘟疫的危害性很大,就算是在現代社會里面,同樣存在著危害性極大的瘟疫,這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等在內的傳染病。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格-里-高-利-哈-特-爾表示,「此舉標志著人類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采取措施-,這三種傳染病很有可能徹底摧毀人類經濟和社會結構。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能共同為此做出貢獻,事情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35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該地區迄令為止已有1100萬人死於艾滋病。

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最後都死於肺結核,後者每年奪去200萬人的生命,同時又有800萬人感染,幾乎全部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瘧疾只需借助蚊子叮咬就可以傳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奪取100萬人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發展中國家,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疫這三種傳染病使各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過去35年中,僅瘧疫一種傳染病就使國內生產總值損失了三分之一。

蘭西國總統希----拉-----克在一次重大艾滋病會議上曾表示,他將在八-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上敦促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支持改善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水平。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八---國--集---團所做的允諾往往最終不能兌現。

例如,1999年,八--國--集---團曾宣布將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削減1000億米元的債務,但迄令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采取具體行動。

有鑒於此,積極呼吁向貧窮國家提供廉價葯品的世---界---慈---善---醫---療--衛--生--陣---線(msf)警告說,八--國--集--團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實現所許下的諾言。

msf女發言人薩-曼-莎-波-爾-頓說,「八-國-集-團應該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生產一些普通葯品,如治療艾滋病的抗逆轉錄酶病毒葯品,以使這些國家擺脫對國外大醫葯公司的依賴。」

此外,鼓勵、支持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制新葯品不應該象商品一樣為某個跨國大公司所壟斷。

肺結核的治療就是一個突出例子。目前僅有的一種疫苗還是在1923年發現的,此後,幾乎沒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為有效的葯品。而這種名為tb的疫苗經過30多年的運用之後,不僅價錢昂貴,而且葯力也在逐漸下降。

波-爾-頓說,「肺結核是窮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結核,你必需呆在醫院里幾個月,無法工作,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根本負擔不起的。」

二是那時候的男人普遍要養活許多孩子,俗話叫做多子多福。

打個比方說,在山--西有個三多堂,又名曹家大院,位於太谷縣北洸村,距喬家大院7公里,為太谷曹家創始人曹三喜開創的曹家輝煌基業,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壽,三多堂很有名。

其實這只是因為中國主要是以農墾為主的一種家庭沿襲的觀念,其實說白了,就是多人口就得需要多付出,多勞動,才能夠養的活一家的老小,然而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男人的壽命全部的都過早的葬送在了拉磨上面了,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的。

三是與古時候的一夫多妻制有直接關系。

一夫多妻,不是簡單說說的事情,既然是妻,男人就得盡到丈夫的責任。

哪個都不好偏廢,你偏廢了,家庭就容易鬧矛盾,鬧雞犬不寧。

可是在這個問題上,哪個男人能夠做得那么不偏不倚呢?其實不是男人不想不偏不倚,而是那么多的妻子,在情感上,在利益上,在子嗣的疼愛上,在家業的繼承上,哪一個都覺得男人有偏有倚。這個不能怪女人,女人的喜歡爭風吃醋是誰也無法改變的。

問題是,如果僅僅是爭風吃醋,那也就罷了,關鍵是,雖然那個時候女人的地位看似底下,但是女人在私底下卻要明爭暗斗,就像皇宮里的皇後和妃子,為了那點既得利益,恨不得要殺人奪命,這就讓男人大傷腦筋。

我們在看一些古書名著的時候,看啊可能今天的電視劇都是不難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的,試想一下,連皇上都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去解決這個問題的,一般的百姓又能怎樣呢?

沒辦法。所以這就讓男人始終處於一種既耀武揚威,空裝門面,又英雄氣短,無力回天的境地。

長此以往,壽命怎不折損。

同時,一夫多妻勞損的是男人的精力,男人白天為了那么一大家子,辛苦操勞是在所難免的事情,晚上還要顧及各位妻子。

我們知道,過去越是有權有錢的男人越是妻妾成群,你要顧及那么多妻妾,不使出渾身解數恐怕是很難擺平的。

看《水-滸-傳》里的西-門-慶——當然,這不是個什么好鳥,這里提他,僅僅是為了從他的妻妾成群研究他的短命而已。

這個人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陷害朋友,不惜殺人奪命,妻妾不可謂不多,結果據資料記載,僅僅三十三歲的西門慶就燈油熬盡,一命歸西。

其實說來也不怪,古時候的皇上過得是什么光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家過得那個日子,比起他西門慶,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可那又怎么樣呢,不也照樣一個個短命的短命,夭折的夭折嗎。沒辦法,誰讓他們一個個奶毛還沒有退盡,就嬪妃成群呢,這也是歷來的富貴病,根深蒂固,難醫得很。

中國歷代的人君,如果從秦始皇算起,直到1911年清末代皇帝溥儀,其間共有皇帝335人,其平均壽命是41歲。

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這部書里,有一篇《人君壽考》,專門用來研究皇帝的壽命問題。據他的記載,在宋以前的皇帝,也就只有五位是高齡者,分別為漢武帝劉徹(69歲),吳大帝孫權(70歲),梁武帝蕭衍(85歲),唐高祖李淵(69歲)和唐玄宗李隆基(77歲)。在古人看來,這五人都活到了比較高的年齡,可以稱得上是帝王中的老壽星了。

雖說中國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不過三十五歲,但其中包括大量的夭折人口。如果除掉這個因素,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可達五十七歲,遠高於皇帝們的平均壽命。為什么位於權力頂峰,享受奢華生活的皇帝平均壽命如此之短呢?

第一,皇帝群體中非正常死亡率高。

自秦始皇以來的300多位帝王中,非正常死亡的147人,非正常死亡率為44。皇帝這個「位置」的安全系數實在太低,覬覦王位者總是很多,而且總是采用暴力手段,當皇帝者被砍頭,被鴆殺、被幽閉處死,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

第二,皇帝們普遍操勞過度。

為了保證自己對權力的獨占,他們一再地去努力粉碎別人對皇權的任何威脅和挑戰,同時也不得不擔負起沉重的「負荷」。

秦始皇每天規定自己必須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竹簡文件,才能休息。朱元璋平均每天要閱讀奏折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寫出了一千多萬字的朱批,其負荷和壓力遠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和承受。

第三,皇帝們都縱--欲無度。

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妻妾成群」,皇帝們房事過多,耗精傷氣。同時後宮之間的爭風吃醋,也會給皇帝帶來無窮的煩惱。明光宗登上皇位僅一個月,因為多幸了幾個女人,就撒手人寰。

第四,權力場中的心理壓力大。

宮廷的斗爭是非常殘酷的,既有皇室之間的明爭暗斗,也有君臣之間的相互猜忌。這樣做的後果,必然造成皇帝出現猜疑、緊張、妒忌、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

翻開二十四史,有近四分之一的帝王傳記中,記錄有人格異常、或心理變態甚至精神分裂的表現,這也是古代皇帝短壽的原因。

因此,有歷史學家戲稱,從某種角度講,皇帝是中國古代最不幸的「職業」之一。

四是大規模的戰爭。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揭干而起和改朝換代都伴隨著血腥的殺戮和大量人口減少,就算是在遠古時期,戰爭還是必不可少。

五帝與周邊部落戰爭從未中斷。顓頊與共工的戰爭,《淮南子》之《天文訓》、《兵略訓》皆有記載,起因是「爭為帝」。

共工與高辛氏的戰爭,見於《淮南子.原道訓》。

堯與三苗的戰爭,《呂氏春秋.召類》:「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

舜與「四凶」的戰爭,舜對三苗的戰爭;禹對三苗的戰爭,從《墨子.非攻下》來看,這場戰爭的規模相當大。

有夏(前2033~1562)一代,權力內戰和周邊戰爭仍然不斷(《史記.夏本紀》)。

商有「九世之亂」,仲丁開始,其後5代9王皆為王位殺伐,屢次遷都,並不斷與周邊部族征戰。

在商朝的《卜辭》中就記載了各種戰爭61次。據《殷墟書契考釋》(增訂本)所輯卜辭統計,商伐苦方就有26次之多。

從商帝國用兵的數額看,一次可征集3000或5000人以至3萬人,一次殺伐敵人竟達2656人。戰爭的規模可不算小。

《大誓》記載周武王的話說:「紂有億兆夷人」,所謂「億兆夷人」,就是紂在征夷方戰爭中獲得的俘虜。

牧野之戰,紂王一下子武裝起17萬(一說70萬)奴隸,證明武王的話是真實的。

滅商後,周武王率領300輛戰車和5000虎賁,用了三年時間,消滅了99個方國,征服了652個方國,俘虜了410萬戰俘《逸周書.世俘解第四十》。此後西周分封了大量諸侯國。西周(前1066~771)內亂不止,外患頻仍,如武庚之亂,南討楚國,征伐犬戎。

三千年有文字的歷史記錄了6千次的戰爭!約占世界戰爭總數的1/3左右。

正所謂「豈有分權傾社稷,歷來極權起戰端」。

據《春秋》記載,春秋(前770~476)242年間,36位君主被殺,52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事480多起。

戰國(前476~221)250年間,僅大規模的戰爭就有222次……禹時天下萬國、西周初期1773國、春秋時1200國,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七國了。

秦人嗜好戰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司馬遷記載:秦國攻魏殺8萬人,戰五國聯軍殺8萬2千人,伐韓殺1萬人,擊楚殺8萬人,攻韓殺6萬人,伐楚殺2萬人,伐韓,魏殺24萬人,攻魏殺4萬人,擊魏殺10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前262年擊趙白起殺盡42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又攻趙殺9萬人……前207年項羽坑秦降兵20萬。

戰國末中國人口2千萬人,可中國軍隊卻遠遠超過歐洲:秦始皇守五嶺用兵50萬,防匈奴30萬人,修長成50萬,造阿房宮秦皇陵的130萬人(其中受宮刑者達70多萬人)。以至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嚴安傳》)。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一顆流星落下,有人在隕石上刻字:「始皇死土地分」。秦始皇就把隕石周圍居住的人,全部殺了。

秦始皇的後宮姬妾,凡沒有兒子的,全部殉葬。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禮完畢之後,20多萬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於非命;以後凡修皇陵的民工都是同樣悲慘的下場。

這是秦之前的歷史記載,秦之後同樣有著很多的大規模戰爭,這些戰爭都導致了人口的大量滅絕。

1.秦末農民戰爭(前209-前195年):前207年項羽坑秦降兵20萬,而後世為霸王別姬,惋惜英雄末路者,至今不衰,感念秦卒者,復有幾人?秦末2000多萬人,到漢初,人口下降至約600萬,原來的萬戶大邑只剩下兩三千戶,消滅了原來人口的70。

2.漢武帝獨尊儒術,重用酷吏,大興冤獄,剝奪民財,重刑殺戮,窮兵黷武,四處用兵(打了30年的仗,征發兵力200萬),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易子而食;全國人口減少一半。

漢武帝嗜殺成性。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大臣灌夫被滿門抄斬,竇嬰被斬首示眾且滅族。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派中將唐蒙率數萬人修築巴蜀之路,許多人死亡,許多人逃跑。唐蒙就以「軍興法」誅殺士兵。

當時,女巫師楚服等人以巫蠱之術教陳皇後咒衛子夫以使自己重獲寵愛。誰知幾個月過去,並無效驗。事敗露,陳皇後被收回印璽、廢去尊號、將其終身禁錮在長門宮。

武帝又派酷吏張湯徹底查處,楚服被斬首示眾,楚服徒眾、宮女、太監等牽連者300余人一並處死。

由此,武帝提升張湯為太中大夫,讓張湯和趙禹共同制定了許多嚴厲的法律,特別是鼓勵告密揭發的「知見法」,使官吏們不得不相互窺探、相互揭發,朝廷上下,誣告成風。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著名俠士郭解被斬首且滅族。武帝派主父偃任齊國相,負責查問齊厲王劉次昌,齊厲王害怕,服毒自殺,燕國也滅掉。

趙王劉彭祖上書武帝,力陳主父偃的罪狀,武帝在諸侯國的壓力下,殺了主父偃並滅族。

武帝征調十萬民夫修築朔方城和要塞,國庫被消耗一空。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武帝任命酷吏張湯出任廷尉,完全根據武帝的喜惡執法,造成了不少冤案。而太子劉據仁慈寬厚,平反了不少冤案,這自然引起了酷吏們的不悅。

所以,主張寬厚的大臣們多支持太子,而酷吏們則詆毀他,而且,由於酷吏多結黨,所以,對太子進行詆毀的言論就多於贊美的言論。

太子的母親衛皇後一貫小小謹慎,安分守己,擔心太子處理事情過於寬松引起武帝和朝臣不滿,讓太子處理事情要順從武帝的意圖。武帝得知後,明確表示太子所為符合律法,甚至還批評了皇後。

3.《漢書.王莽傳》載「連年久旱,…人相食,…飢民死者十(之)七八」;「會稷大疫,死者萬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