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秘訣(1 / 2)

歷史上皇帝們追求長生不老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的,其中還是有那么一些皇帝壽命因此得到了增加,在這些皇帝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皇帝那就是乾隆皇帝。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弘歷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漢學在此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弘歷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

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

弘歷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拓廣了領土,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占領了( 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

弘歷在位期間,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文字獄之風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

乾隆皇帝生前先後兩次平定准噶爾叛亂。一次回部叛亂,大小金川叛亂兩次,鎮壓了一次林爽文領導的台灣人民起義,與廓爾喀(今尼泊爾)作戰兩次,與緬甸、安南(今越南)作戰各一次,結果都以交戰鄰國上表納貢而結束。

乾隆帝因此志驕意滿,誇耀「十全武功」,並自稱「十全老人」,「十全」。意思是完美無缺。

然而乾隆最得意的一個美稱則是「古稀天子」,以致「古稀天子」之印是乾隆晚年最得意的御寶。因為乾隆認為大清帝國「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皆為自己之功績。

「古稀天子」這一稱號是怎樣來的呢?原來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壽時,工部尚書彭元瑞做了一篇題為《古稀之九頌》的奏折,阿諛奉承乾隆,其中引用了唐朝大詩人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贊頌乾隆皇帝為「古稀天子」。

乾隆帝十分欣賞。認為「用意新而遣詞雅」,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幾位年過七旬的皇帝,但他們的業績卻無法與自己相比。

他為此做了一篇《古稀說》:

余以今年登七秩,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寶」……三代以上弗論點,三代以下,為天子而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見之近作矣。至夫得國之正,護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雖非大當,可謂小康。

且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無一仿佛者。即所謂得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禮樂政刑有未遑焉。其余四帝,予所不足為法,而其時其政,亦豈有若今日哉?是誠古稀而已矣……

對於乾隆皇帝來說,的確政績顯著,功勛赫赫,但從乾隆後期來看,政治開始腐敗下去了,這與乾隆的好大喜功、南巡北獵、連年用兵等有直接的關系,國力日漸衰弱,到嘉慶皇帝即位時,已是國庫空虛、民窮財盡了。

但就乾隆的長壽來說,「古稀」二字是當之無愧的。在中國歷史上的230多個皇帝中,短命的多,長壽的少,而活到89歲高齡的卻只有乾隆皇帝一人,他經歷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倫之樂。

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有句話說:「做皇帝難,做好皇帝難,做長壽的好皇帝,更難!」但是乾隆皇帝都做到了!

在中國數千年的帝王史上,中國帝王長壽排行榜前三甲分別是:第三名——是一代女皇武則天,享年八十二歲;第二名——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活了八十六歲;第一名——乾隆皇帝,終年八十九歲,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放到現在,那就是種馬小說里的標准男主角形象。

素有「風流皇帝」之稱的乾隆創造了若干古代之最的紀錄。

比如,若以實際統治國家的年限來算,乾隆或是世界之最;又如他愛寫詩,雖然質量實在不敢恭維,缺乏詩意,但卻以數量取勝,是古代寫詩最多的人,一生寫詩近五萬首,超過了《全唐詩》2200多位詩人的總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再比如他還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帝王,壽至89歲,而且老而彌堅,沒生過大病,幾可說無疾而終。

所以許多人都艷羨乾隆是古今少有的幸運君主,他自幼聰明,深得康熙、雍正喜愛,成人後坐享由康熙、雍正奠定的太平盛世,沒有多少值得勞心憂煩的國家大事,一生基本上都在享受生活:喜歡吟詩作文,酷愛書法、繪畫、音樂、品茗,具有藝術家氣質,又愛旅游。六下江南,五上五台山。三登泰山。乾隆還弓馬嫻熟,愛好狩獵。時常與武官比賽射箭,甚至還喜歡各種冰上運動……真可謂是上天的寵兒。

拜各種狗血清宮電視劇所賜,現在是個人都知道乾隆皇帝相當好-色。他不僅擁有三宮六院,宮中美女如雲,佳麗薈萃,而且六下江南還留下無數風流香艷的歷史傳說;晚年他與一個異族美女香妃的浪漫傳奇,更讓後人領略了他的風流好色世上無人能及。

《戲說乾隆》里,一部劇情換一個女人;在《還珠格格》里,這猥瑣老男人竟然連自己的私生女兒都差點不放過。罵他一聲色-鬼也不算冤枉他。

而另一方面呢,乾隆又是出了名的長壽皇帝。

俗話說,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很多人就納悶了,就這一位標准的種馬,為什么就能長壽呢?這不科學啊!

其實呢,乾隆本人相當的注重修身養性。

我們知道,歷史上很多人當了皇帝後,一當上癮了。就想一直一直當下去,為了尋求長生的秘訣,煉丹吃葯,求佛信道。為此搞死自己的不在少數。但乾隆沒有走他們的老路,他不信長生,但他積極為長壽打基礎。

這是為什么?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前車之鑒。

說來有趣,乾隆的父親雍正一心想要長壽。大肆延請各方高人,尋求長生不老之方。金丹服用了不知道有多少,但卻早早去世,還不到六十歲,雖然死因迷霧重重,但一種較具可信度的推測便是服食金丹中毒而死。

而到了乾隆皇帝,由於親眼目睹了雍正追求長生的徒勞無功,吸取了教訓,對於煉丹等毫無興趣,登基之始就下令驅逐了雍正召來的煉丹術士,更遑論服食,但反而得獲長壽。

乾隆皇帝為什么能獨享高壽呢?有關專家研究發現,乾隆皇帝有一套養生秘訣。

原來在乾隆當皇子時,他最敬仰的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歲登極,當了61年的皇帝,活了69歲,是清代一位較長壽的皇帝。

康熙把養生之道分為養身和養心(或稱為養神、養性)兩方面。

養身是指節飲食、慎起居、戒煙、戒酒、戒貪得、適當活動、勤身力行、重節斂、生活淡泊。

養心是指文藝、道德、思想、品性等精神生活。

康熙皇帝對於養身的精辟見解為:「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節飲食」,「身體微有不豫,即當節減飲食」,並「視其病由,從容調理,量進飲食,使血氣增長」。並舉例說,有的老人「苟於飲食禁之太過,惟任諸凡補葯,鮮能資補氣血而令人充足」,因而是不足取的。

「所好之物,不可多食,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慎起居」,就是講衛生,夏天不貪涼,冬天先增衣。

「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濁氣所染,而清明之氣漸為所蒙蔽矣」。

「朕於夏月盛暑,不開窗、不納風涼者,皆因自幼習慣,亦由心靜,故身不熱。此正古人所謂但能心靜,即身涼也。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蓋夏月盛陰在內,倘取一時風涼之適意,反將暑熱閉於腠理,彼時不覺其害,後來或致成疾。每見人(在)深秋多有肚腹不調者,皆因外貪風涼而內閉暑熱之所致也」。

「若尋常居家,偶爾出行,忽感寒氣者有之,宜常防范」,「未(至)寒冷,即增衣服」,「朕冬月衣服過於厚,卻不用火爐。所以然者,蓋為近火(爐)則衣必薄,出行外走必致感寒。與其感寒而加服,何如未寒而先進衣乎?」

「戒酒戒煙」,「朕自幼不喜飲酒,然能飲而不飲」,「是為誠不飲者」,「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疾病,實非有益於人之物」,「好飲酒,樂酒無厭,心恆狂亂,遂至形骸顛倒,禮法喪失,其為敗德,何可勝言?」

「戒貪得,重節斂」,孔子說「老年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朕今年高,亦當以聖人之言為戒,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若儉約不貪,則可以養福。則可以致壽」,「君子勤修不敢惰。致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

康熙又說,「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荀子曰,身勞而心安為之。朕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既不能堪也』」。

養心則是指「學六藝,多讀書」等。

「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則心不外馳,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與我國之耆舊,善於書法者俱壽考而身強健。復有能畫漢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絕人者,皆壽至七八十,身體強健,畫作如常」。「朕自幼好書,今年老雖極匆忙時,必書幾行字,一日亦未間斷。是以猶未至荒廢」。「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

「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心(生)妄念也」。

康熙皇帝還酷愛手工藝品。康熙養心得所涉及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立意高尚,對於後世的乾隆有著深刻的影響,以致後來乾隆先後26次至康熙帝景陵時,留下大量緬懷性詩句,表達了乾隆皇帝對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稱的祖父康熙大帝的終身懷念與孺慕。

其中,嘉慶元年(1796年)85歲的太上皇乾隆在《恭謁景陵》詩中寫道:

昨叩六旬年,今攜子位傳。

未能定猶我,深感賜由天。

祖有福超訓,新殷冰與淵。

明樓九拜畢,悲憶鑒忻然。

乾隆皇帝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對祖父康熙皇帝長壽的經驗加以改進,從而總結出符合自己的:「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十六個字的養生真言。

看似簡單的十六字,卻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其養生實踐的大體內容。

「吐納臟腑,活動筋骨」與「適時進補」都較易理解,從字面上就能推測出其內容,而「十常四勿」則看上去有點費解,但實際上都是傳統養生所習見的養生法則。

所謂「十常」是指十種養生方法,包括「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則指「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這四個養生戒條。

自然,「十常四勿」當然不會是乾隆的發明,這些都是歷代的養生家總結出來的經驗,如傳為孫思邈發明的「養生十三法」就基本囊括了「十常」的內容。

雖然這些養生的方法具體操作的步驟和方法不同,但其原理大同小異,而且都稱得上簡便易行,只要堅持一段時間,都會產生明顯的效果。

如「齒常叩」,又叫「叩天鍾」,是歷代養生家都很重視的長壽之道,有許多不同的操作方法,關於叩齒的次數、時間等都有不同的講究,但其基本原理均認為「腎主骨」,而「齒為骨之余」,牙齒的健康與腎中精氣有密切的關系,遵循一定的方法堅持叩齒,不但能健齒,還具有健腎的作用。

又如「津常咽」,與「齒常叩」密切相關,經常連稱為「叩齒吞津」,也是古代重要的保健養生方法。

在傳統養生學看來,唾液是很寶貴的一種物質,所謂「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具有滋陰降火、生津補腎等攝生保健作用,甚至稱其為「金津玉液」以示其珍貴,故此叩齒產生的津液要緩緩吞咽,而不可隨意吐出。

「十常」中的其他各條方法也都與此類似,都是通過對人體某些特定部位的按摩、撫揉來達到養生保健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方法不止用於保健,對於某些特定的疾病還有一定防治效果。如「耳常彈」,也寫作「耳常鼓」、「耳常揉」等,由於養生學認為「腎開竅於耳」,耳與腎氣的盛衰有密切的關系,時常按摩耳部可以起到防治聽力衰退、老年性耳聾等作用。

又如「肛常提」,又叫「攝谷道」,通過有規律地縮放肛門,對於防治痔瘡等有一定功效。

清宮醫案研究專家認為,乾隆長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注重體育鍛煉,喜歡狩獵。並遍游名山大川;二是生活有規律,節飲食。慎起居;三是長期對症服用長壽葯。

另外,乾隆他媽鈕鈷祿氏也是出了名的長壽老太太。遺傳估計也起了很大一部分作用。

其實。只要能做到以下幾點,風流男人長壽也不是問題:

1、運動鍛煉身體

乾隆是一個很愛運動的人,早在康熙時期,康熙帝就經常出巡旅游。據史書記載,康熙皇帝曾六下江南,行至江蘇、浙江,覽遍大江南北的名勝古跡。

四次出巡塞外,駐蹕多-羅-諾-爾、克-魯-倫-河、狼居-胥山和索-岳-爾-濟-山。四次登臨佛教聖地五-台-山,領略北國風光。並且登泰-山。祀東-岳,西幸太——原和西——安。

一心效法祖父的乾隆,也六下江南,巡查了蘇——州和杭——州。

雖然難免有打著巡查的名義實則出去游玩順便會會江南美女的嫌疑,但在當時交通條件和物質條件頗為不便的情況下,皇帝出巡,雖然可以騎馬、坐轎,不用自己走路,後勤供應也有充足的保障。但連續多日的跋山涉水、鞍馬勞頓,也是很辛苦的了。

這種泛游對身心健康大有好處。

作為一名滿族人,乾隆還繼承了祖宗們馬背上打天下的光榮傳統,平生喜歡狩獵、騎馬。

康熙五十八年。康熙帝曾對自己的近侍衛諸臣說:「朕自幼至老,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麇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余射獲諸獸,不勝記矣。又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

聽這一連串數字,就能想象狩獵活動規模之大,乾隆本人的射技之精湛,運動程度之強了。

2、愛好能讓人更健康

我們知道,乾隆愛好相當廣泛,尤其愛好旅游和書畫。很多皇帝,都是在皇宮里呆了一輩子,基本上沒出過門。而乾隆呢,六次下江南,平時也愛到處泛游,經常運動,有利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