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節(1 / 2)

</br>從余杭到京城,飛鴿傳書只要兩天,而八百里加急快馬也需要十天左右。

只是飛鴿傳書始終只是作為應急之法,東南戰事,飛鴿傳書送了一份奏報上京,還會再用八百里加急送一次。

皇帝並沒有去椅子上坐下,在季大人和劉大人行禮之後直接問道,「是何急報?」

季大人將手里經過翻譯重新謄抄的奏報呈了上去,皇帝剛才在西間和兒子在一起時還是笑嘻嘻溫柔柔的,現在接過那奏報看了一眼,便沉下了眼神,臉也黑了下來。

奏報自然是兩天前發出來的,乃是在海寇圍攻余杭後發出,寫了海寇和倭寇聯合,大舉進犯江南一帶之事。

海寇和倭寇人數眾多,超過萬人,且來勢洶洶。

奏報乃是余杭發出,正是季衡所寫。

皇帝沒有說話,只是看向了劉尚書,劉尚則劉大人曾經在大同帶兵,不過作為尚書之後,他便沒有了什么作為。

劉大人道,「皇上,這是兩天前的奏折,倭寇海寇之禍,往往是劫掠即走,來得快去得快,過兩天,江南便會有結果了。」

皇帝既在意戰事,又擔心季衡,他在兩位大人跟前走了一圈之後,就走到御案後面去坐下了,思索了片刻後道,「這次海寇上岸有逾萬人,海寇自然不會傾巢而出,逾萬人吶,他們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了。不盡快剿滅,恐怕以後只會為禍更深。之前定下的,讓林琮帶兵前往和增加一百萬軍費之事,都照辦吧。」

皇帝還是憂心季衡,據卞武回報,季衡在東南,根本就是不顧自身的,海寇之凶殘,皇帝怎么不知,故而生怕季衡出事,再說季衡只是弱質書生,實在是太容易出事了。

皇帝當即就派了季衡比較熟悉的付揚帶著兩百皇帝親衛,編成鳳羽衛趕往江南。

關於鳳羽衛這個名稱,付揚一聽就在心里愣了一下,隨即寵辱不驚地帶著人往江南而來。

江南戰報接踵而來,朝堂上人人都在關注此事。

倭寇和海寇出了萬人以上進犯江南,這比起年初福州一案更加震驚朝堂,誰都沒想到海寇力量竟然是如此巨大。

之前季衡向朝廷要錢,要訓練水師,制造戰船和火器的時候,朝廷里覺得花費太過的聲音十分之大,反正就是哭窮,沒錢,而且覺得季衡是獅子大開口,要得太多。

現在看海寇力量如此巨大,而且竟然敢進犯大雍最富庶之地之後,大家就不敢再講那些話了。

於是皇帝要撥下去的軍費,也得以順利地撥下去。

送到皇帝御案上的奏報,接下來就是好消息,余杭大捷,蔡涇壩大捷,不過,又過幾日,就是汪秉直送上來的興化之難。

汪秉直的這個奏折是直接送到皇帝手上的,沒有先到內閣,故而皇帝最先看到季家村被劫掠,季氏一族男丁死了幾十,又有數十婦孺被劫,最後倭寇還逃到海上去的消息。

皇帝當即震驚得人都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皇帝於是速速傳召了閣臣入宮,當季大人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幾乎站不穩差點摔倒。

另外幾位大人無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臉上全都表現出了悲痛和憤怒。

皇帝覺得說什么都很無力,只是簡單地安慰了季大人一句,然後說道,「朕定讓將人救回來。」

京中大臣很快就知道了季氏一族之難,最開始定然都是震驚的,或者有人在心里暗地里開心,但是也都適時到季府表示慰問,除了季閣老,京中官員里,興化季氏一族的,還有幾位,其一是已經升任吏部干事的季朝宗,他是比季閣老更加痛苦的,季閣老出自興化季家,但是他自小父母雙亡,除了在興化還有幾間祖宅和一些祖田之外,並無其他,而季朝宗就不一樣了,父母親人皆在那里,除此,因其長子季盛孚已經歲,在京里學習不刻苦,他就讓人將他送回了老家去讓父母管教,讓他進族學學習,族學里孩子多,競爭大,正好可以讓他有些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