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節(1 / 2)

</br>自然,虛報亂報的也有,所以這便出了督查一職,會在之後去巡查此事。

漸漸地,江浙閩這一帶,在遭受倭寇海賊之後,才有了統計總的損失這一項。

汪大人道,「江蘇一地的奏報是直接送往了金陵府去給了陳煥之,浙江的倒是已經送到了本官這里來。」

陳煥之乃是兩江總督,在打擊倭寇海盜上,總是沒什么作為,倒還喜歡給汪秉直使絆子。

他的上位乃是因為朝中為開埠和禁海之事吵嚷不休,皇帝並不能一意孤行,故而為了安撫禁海一派,派了禁海派的陳煥之任了兩江總督。

自然,這個陳煥之在別的方面也的確是個人物,只是在用兵上面,就很不如了。

汪大人這般說,自然是直指陳煥之的意思,季衡是皇帝最信任之人,汪大人是很想他去對付陳煥之的。

季衡也知道兩江和浙閩分開來,實在是非常有礙政令下達,於抗擊倭寇不利,但是,要是兩江和浙閩的兵權都集中起來,也實在是容易讓汪秉直權利過大。

季衡沒有對陳煥之之事做評判,只是說要看看各地的上報,汪大人便直接拿給季衡看了。

季衡看後沉吟良久,對汪大人道,「不知大人是否已經將上奏皇上的奏報寫好了。」

汪大人道,「還不曾。我正好要同賢侄商議此事。」

季衡也不推脫,兩人便商量了如何寫這封奏報的事情,季家村之難,已經由飛鴿傳書傳上京了,恐怕京中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的,但是正式奏折不一樣,是否要詳寫季家村之難,或者只是一筆帶過,這是有講究的。

汪大人在這事上並不想自己做主,汪大人胸中有著自己的丘壑,面上其實是個十分會做官的人,和誰都不會直面鬧矛盾。

經過商議,季衡覺得簡單寫一下季家村之難就罷了,並且是直接將季家村之難和倭寇海賊造成的其他地方的百姓的傷亡以及損失寫在一起,這樣並不顯得季家村之難有多么特別。

季衡知道,即使這樣寫,也是可以達到引起朝廷關注的目的的,又不至於讓季家太出頭。

畢竟讓人不斷討論此事,倒是只會讓那些被倭寇抓走的季氏一族的女人們難堪,對救回他們和打擊倭寇沒有什么幫助。

汪大人於是就按照季衡的意思,兩人商討著將這封奏折寫好了,便讓八百里加急送上了京城。

季衡這時候才又同汪大人討論了在別的地方增設造船廠和火器廠的事情,且也說了要增加機動水師之事,這機動水師不屬於任何一個衛所,到時候卻可由這機動水師直接調派各衛所水寨水軍,以便能夠於海上靈活策應,對將海寇阻攔於海上有利。

他還道,「這次余杭城里進了奸細,想燒毀炸掉造船廠和火器廠,可見海寇的用心。在別的地方再設幾個造船廠和火器廠,也是必須的,即使海寇在一地得逞,也不會讓損失過大。」

汪大人便道,「朝廷給的軍餉,哪里夠用。」

季衡便說了以商養軍的事,趙致禮對季衡一向了解,故而季衡說出那番話來,趙致禮簡簡單單就接受了,但汪大人卻不,於是一聽就震驚了,汪大人雖然也屬於開埠派,但是他的心里,依然是看不上商人的。

他祖籍福建,從小也是臨海長大,知道禁海之後,臨海的百姓不能出海生活困苦,而且容易被逼得去做海寇,所以他支持開埠,但和商人合作,他卻覺得這主意非常不好,季衡是異想天開,而且失了朝廷顏面。

他雖然不贊成,但是也沒有直接反對,只是搖搖頭,道,「這讓朝廷的顏面往哪里擺。」

在這些士大夫的心里,朝廷的顏面是十分重要的,且朝廷和百姓是先對立才統一的關系,朝廷管理著百姓,如放牧一群豬羊,朝廷要百姓養著,但是又高高在上,心里看不上這一般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