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5(1 / 2)

極大。臣觀歷朝史書,恐怕待太子成年後,若喬將軍以此權勢參與黨爭、左右朝局或把控皇嗣,極為不妥……」那曹方神色鄭重其事,一番忠直諫言,直讓整個殿堂一片寂靜,各臣乃至李熙的神色都凝重起來。

卻不知李熙在心中暗暗竊喜:若說帝嗣繁茂,當朕年老之後,這也不無可能。只是你們原不知道,翔兒和翊兒本就是雲飛的孩子。更何況他這性子,要能鑽謀權勢,朕倒是還好利誘些……呵呵,還是想辦法讓雲飛多給朕生幾個才是!唔──曹方不錯。

那幾個心腹臣子見皇帝默默不言,又紛紛低頭一思慮,都不是老朽無用之人,曹方前言既出,幾人都如被點透的燈籠般心下若恍然警醒一般。

這時那第一個說話的張庸立時附和:「曹尚書所言極是,臣目光短淺,未看透此節,實在汗顏。當務之急,還請皇上回喬將軍手中兵權才是。」

「微臣以為,這喬將軍大功剛立,又在軍中人望甚高,謠傳喬將軍曾為守雪川,私下召集數萬兵馬,非關軍令,而僅憑軍中人脈人情。此等人望,不可小覷。若是當此關頭,貿然回軍權,恐怕……」另一人眉頭緊皺,言語則更為震撼驚人。

李熙總算知道,何為言刀筆劍了。這一群文臣們三言兩語,已將喬雲飛從歸國大忠臣、赫赫大將軍說成了狼子野心、實力雄厚、不可小覷、威脅皇權的亂臣了。昔日雪川一役,李熙自然有其密報來源,喬雲飛確實違抗軍令──倒也不讓他驚訝就是。那時所召集的,不過千多人馬,恐怕近幾年口口相傳、誇大其實也是有的。

按捺下心中那一絲絲不爽快,到底是正中下懷的忠直諫言,李熙盡量放緩了神情,道:「那各位卿家認為該當如何是好?」

堂中一片沈默。

不久,相國李酆上言道:「臣以為,皇上數次親征,大勝而歸,如今國下一片安樂繁盛,並未見得有何大禍。至於喬將軍,畢竟立下大功,可以以殊榮、重賞迷惑其心,同時回兵權,保留其太傅之責,並命人暗加看管、觀其後效,若是仍舊忠心耿耿,來年用兵,喬將軍之將才,仍可當得主帥。」

因著文武不相通,雖則喬雲飛文修亦佳,但卻因著數次回朝都被李熙羈留宮中,未曾與眾臣有分毫來往,是以給人個清高不近人情的高傲印象,故而今日上,眾多文臣也是想著如何削去其權,對這個毫不了解的陌生人是只留防范之心,全然無一絲同殿為臣的幫口情誼。

果然另一文臣道:「喬將軍為昔日若妃之兄,亦是如今太子的親舅舅,臣以為為後日計,帝嗣穩固為佳;喬將軍任太傅,恐有外戚專權之憂。」

曹尚書則道:「非也非也,正因為喬將軍乃是太子親舅,又並無子嗣,才能全心全意教導太子。更何況無論是否任太傅,總有專權之憂。治根之計,乃是防范疏散喬將軍手中之權。」

「──那來日喬將軍有了子嗣之後呢?」另一人則因著激動,略微高聲質問道。

李熙一眼掃過幾個臣子,待廳中冷卻了一會兒,方道:「那麽眾卿以為,將喬卿賜為一等承恩郡王,回兵權並留其太傅職位,以教導太子之名、羈留東宮側外殿看管,何如?」

一位早就等候多時的年輕文臣,立時出列附和:「皇上聖明!以虛名、虛權厚賜,回兵權,以太傅之名義、將之羈留在東宮看管,甚善!甚善!東宮外側殿與後宮本就隔開,不若如今豎牆設崗而分隔,又方便看管喬將軍。更何況昔年李黨之亂,正是因為外戚專權。若是喬將軍無後嗣,則永無此憂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