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天。

330番外之三皇子大婚

昭元三十三年。

三皇子楊奉豫於十月大婚,娶的是禮部侯大人的千金侯湘禾,侯家乃是書香清貴之家,家教嚴格,又只有這么一個女兒,故而從小教養得知書達理,又會管家,季衡和皇帝一番討論之後,就定下了他家的這位女兒。

此女比三皇子還大了半歲,正是因為受詔可能會選他家女兒為王妃,故而才一直等著沒有說親。

京城人從帝後為太子選妃便已經看出了帝後選兒媳婦的標准,必須要是書香之族的女兒,賢惠大度溫柔,長相還在其次。

那些公侯之家的閨秀,似乎帝後根本就沒有考慮過。

侯湘禾不是特別漂亮的閨秀,不過也算是清秀可人,只是三皇子似乎並不太在乎自己的妻子的長相,只要性格好就行了。

大婚之前,三皇子已經給定下了封地余杭,這里乃是大雍十分富庶之地,可見帝後對這個兒子的喜歡。

大約還有一個原因,乃是這里是江南一帶軍事中心,希望三皇子能夠好好震住江南一帶。

定下封地的同時,三皇子也加封了親王爵位,用了他的名,稱為豫王。

因帝後舍不得兒子此時去封地,便直接將他留在了京中,而且在京城里賜了一座很大的王府豫王府,甚至還在蘅蘭宮中給賞賜了一個不小的宅院讓他和王妃住下。

由此可見,帝後對這個兒子有多么寵愛。

帝後對豫王便沒有對太子那么嚴格,不過依然給他找了事情做,讓他經常去勤學館里上課也就罷了,而且讓他去了翰林院跟著一幫文人修書,這份工作季衡也曾經做過,不過豫王可沒有季衡那樣的底子,所以過去也就是打雜,但是翰林院的一幫大人們可沒有膽子讓他打雜,故而他也就成了個監工樣的人。

豫王長相俊美,不過小小年紀便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頗有威勢,翰林院的一幫大臣也不敢小瞧了他。

朝廷這兩年在編一部《蘅蘭大典》,乃是昭元朝的百科全書。

里面兼容並包,甚至一些外國的典籍,都會在其中有所記錄。

蘅蘭大典,以最德高望重的宋太傅為主編撰官,下面再有七位副編撰官,其他人員則有上千之多,太學里的學生也是主力,皇後便是這部大典的監管,豫王前來翰林院,算是為皇後分憂,而且也能學習很多東西。

十一月。

天氣已經挺冷了。

季衡最近身體些微不好,皇帝怕他累著了,就讓他務必在蘭芷樓里休息,並不要他忙事情。

季衡也點頭應了。

四皇子楊笙兒已經十四歲,做了手術的他,之後身體就好多了,他現在已經完全能夠又跑又跳,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吃得多也不易長胖,不過不知是不是他身體本就有缺陷的緣故,他完全沒有變聲,男性/器官也沒有發育的樣子。

前一天晚上下了一陣小雪,園子里地上和樹枝花木上點綴著白色,楊歆兒穿著天藍色金線暗綉四爪金龍的錦袍,外面披著一件寶藍色的厚披風,頭上是紫金冠,沒有戴皮帽,只是把披風帽子戴了上去,披風和錦袍上的雪貂毛的風毛襯著他玉白的面龐,目似朗星,唇若施朱,即使神色平淡,眼神冷淡幽深,也顯出俊美不凡,讓人一見只覺此人只當天上有。

豫王妃侯氏在一般人跟前還是個清秀佳人,站在他旁邊,就硬生生被比得如幽幽蘭花旁邊的一株雜草了。

不過小兩口感情還挺不錯的樣子,從蘅蘭宮里裕佳閣出來,沿著曲廊往蘭芷樓而來,因為下了小雪,便有不少宮侍在掃雪,遠遠看到兩人便跪下了行禮。

侯氏雖然也是大家閨秀,而且在此前已經被皇家派去的嬤嬤教導過三個月宮廷禮儀,此時看到這些宮人跪在冰冷的地上還是覺得不忍心,楊歆兒一向心思深沉細膩,自然看出了新婚妻子的心思,便吩咐身邊太監,說因地面太冷讓掃雪宮侍行屈膝禮就罷了,不必行跪拜禮。

侯氏對豫王回以赧然一笑,楊歆兒看看她,就道,「心眼好是好的,不過你這般可管不住奴才。」

侯氏便微微垂了頭,些許赧顏,楊歆兒本來走在她側前面的,此時則慢了一步,等了她在自己旁邊,侯氏知道自家王爺就是嘴硬,其實對她很好,不由心里十分溫暖。

三皇子因一直在宮中讀書,和大臣幾乎沒有什么交集,侯氏在要嫁給他之前,完全不知道他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的父親也不大清楚。

本來就是修了八輩子福分才被選上做王妃,侯家也是戰戰兢兢,但畢竟這個女兒是獨女,家里到聖旨時,完全是喜憂參半,怕女兒入了皇家以後受苦他們也幫不上忙。侯大人專門悄悄去一位在勤學館里給皇子和伴讀們上課的同年處旁敲側擊地打探了一下三皇子的人品。

那位大人直接笑了,說道,「依老夫看,三皇子不愧是皇室血脈,長相酷似皇後,一等一的美男子不說,性情也是極好的,嚴謹勤勉聰慧端方,只是不大愛言語。」

侯大人還是怕他太好色,到時候姬妾太多,女兒也不好管理王府,便又吞吞吐吐地問了這方面的問題。

在皇家已經准備下聘的情況下,侯大人這樣來詢問皇子的情況,是對皇家不敬的,畢竟帝王家要娶你家女兒做兒媳婦,你只需感恩戴德就行了,哪里由得著你來挑呢。

所以侯大人是問得有些戰戰兢兢的,但是不問,他和他老伴又不放心。

那位大人便道,「倒沒聽聞他有這方面的傳聞,不過看三皇子性情,也不是好色之人。」

說到這里,他就又是一笑,「等你以後見到這位三皇子,你便明白,就是美艷佳麗,站在他旁邊,也只有黯然失色的。」

侯大人回家將此事對老婆女兒說了,當時侯氏既有期盼也有忐忑,真正成婚之後,坐在婚床之上,那一只白玉雕琢而成一般的漂亮的手,捏著稱桿挑起了她的紅蓋頭,她微微抬起了頭來看他,只見他一身大紅,面白如玉,目似點漆,面上沒有什么表情,但是眼中帶著一絲溫柔,侯氏瞬間就鬧了個大紅臉。

侯氏本來就覺得自己是高攀,看到他後就更覺得自己是高攀了,在心里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做他的王妃。

這么成親了一月了,兩人也稍稍熟悉了,豫王在之前是有兩個侍寢的宮女的,但是成婚後也遣掉了,侯氏看王爺居然能為她做到這一步,更是感動,滿腔愛意只差想要將豫王淹沒。

兩人要拐上到蘭芷樓的大路了,楊歆兒看侯氏走得慢,只能故意放慢了腳步等她,兩人也沒說話,從另一邊,太子和太子妃太子良娣便過來了,楊歆兒只好帶著老婆站在旁邊等,太子前來後,兩人便行了禮,太子笑著上前從暖手筒子拿出手來,一把抓住了楊歆兒的胳膊,楊歆兒已經成婚了,他也不好叫他小名了,便道,「三弟,你成婚了,就變得這般懂禮客氣了?」

楊歆兒道,「這是臣子應該的。」

楊麒兒不喜歡他說這話,覺得好好的一家人,好好的兄弟,突然之間就生分了,他蹙了一下眉,將楊歆兒的手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拉著他兩人走到了前面去。

陶氏管氏便和侯氏走在了後面,三人也說起一些話來。

楊麒兒說道,「三弟,有閑的時候,我約你出去玩。」

楊歆兒道,「嗯,好。」

楊麒兒就笑了,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摟著他說道,「你以前就是個假正經,現下娶妻了,便更是無趣了。」

楊歆兒道,「我可沒有假正經,現在也不是無趣。」

楊麒兒道,「好,本宮不和你爭。」

楊歆兒畢竟年紀還小,要比楊麒兒矮一點點,他側頭看了楊麒兒一眼,說,「哥哥,你成婚也有兩年了,為何嫂嫂肚子里一點動靜也沒有。」

楊麒兒低頭湊到他耳邊去說,「嘿,你倒管到我床上來了?」

楊歆兒道,「這可不是管到你床上,前兩天,我聽到父皇在和阿父說此事,雖然阿父說並不著急,但我看還是著急的。」

楊麒兒將眼睛往別處看了看,沒有回話。

幾人到了蘭芷樓,楊笙兒已經一大早給季衡請了安,然後乘著轎子上學去了。

楊笙兒雖然被養得嬌氣,畢竟是皇帝和季衡的種,性格倒是堅毅的,身體好得差不多了,他自己也養病養得煩悶,故而就親自提出要回勤學館上學去,季衡便也沒有反對,讓他回去上學了。

數九寒天的,他也不賴床,該什么時候起床便什么時候起床,除了季衡生病第一天,他告了假陪在季衡身邊外,之後就再也沒有曠過課。

他依然是住在蘭芷樓主樓里,作為帝後的小兒子,得到的寵愛的確是要多很多,即使現在十四五歲了,他也敢直接撲到皇帝懷里撒嬌,而楊麒兒七八歲就不這般做了,楊歆兒則是從不主動這般做,不過被皇帝抱在懷里的事情,最後一次也是六七歲之早。

因為這一日不用早朝,皇帝陛下為了陪愛妻,這一日上午也沒有去玉恆殿書房里處理政務,求見和召見的大臣,都安排在了下午。

他上午則留在了蘭芷樓里,季衡靠坐在床上,他就坐在床邊椅子里,然後讓奴才搬了一張案桌來放在前面,在這里翻看奏折。

兒子帶著兒媳婦前來的時候,他便正在邊看奏折,邊和季衡說些輕松的話題。

兒子和兒媳婦們都沒想到這般早父皇已經在辦公,行了跪拜之禮後,皇帝便讓他們起了身又賜了坐。

季衡雖然是婆婆類的角色,但是他是個男人,他便也不好和兒媳婦們多相處多說話,故而每次就是幾句家常萬用問候句型,說完就讓兒媳婦們去自己做自己的事了。

這次有皇帝在,氣氛倒是更活躍一些。

皇帝讓柳升了奏折,又讓把桌案搬到了旁邊去,他就坐在床邊和兒子兒媳們說起話來。

他和兒媳也沒什么好說的,在例行的話後,就讓三個女人退出去了,又說了一番讓楊麒兒楊歆兒要活到老學到老不要離開了勤學館就開始了吃喝玩樂的生活的日子等等告誡的話語。

楊麒兒楊歆兒都起身恭敬地應了是。

然後他才說道,「繁衍子嗣也是你們的職責,麒兒,你成婚也兩年多了,如何太子妃和良娣肚子里一點動靜也沒有。」

楊麒兒垂著頭道,「這……兒子也不知道。」

季衡看楊麒兒實在是十分窘迫了,就欠身拉了拉皇帝的手,柔聲說道,「此事又不能著急。麒兒還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