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1 / 2)

上下下打量了一遍,仿佛在掂量他有幾分本事,最後還算滿意地頷首,肅容交代道:「吾將重光先生的暫交由你看護,需要的人馬即刻去點了,先生若安然無恙,算你一記大功;倘若有半分閃失,過後提頭來見!」

張遼一愣,忙叩首應道:「末將領命!」

他萬分清楚燕重光先生的重要性,見托付給了自己,知這背後意味著親近與信任,險些激動得難以自制。他的部下都在陣中與敵廝殺著,就直接從呂布身後的兵里挑了數十出來,就這隆重的架勢被呂布看了還不放心,嫌他挑得人少,又親點了幾個得力的。

這才縱馬挺戟,領著虎狼之師直撞入陣中,如入無人之境,開始割本就瀕臨強弩之末的飛熊軍。

燕清默默撤回視線,不再看那台以超大功率運轉中的呂牌絞肉機,而此時尚未滿二十三歲的張遼正恭敬請示:「重光先生想去何處?請容末將領人跟隨。」

燕清想了想,不確定呂布說的殺是真殺還是佯怒罷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道:「現兵荒馬亂,刀劍無眼,先去鳳儀亭將貂蟬夫人接走,再領我去見文和先生吧。」

作者有話要說:賈詡這時45歲~

第10章貂蟬謝幕

燕清早就惦記著賈詡這號見機極快,特擅隨機應變,在危機四伏的三國都能活到古來稀的歲數的神人了,甚至早於他所夢寐以求的陳宮、郭嘉和諸葛亮等人。可要真正登庸對方,他卻無甚把握。

不因別的,只因此人太滑不溜手,老謀深算了。

縱觀三國志和演義,都可看出此人為求自保可不擇手段的一面:哪怕因他之策惹得面臨分崩離析的董卓殘黨再度聯合,攻入長安叫生靈塗炭,也不見他露出半分悲憫愧疚之心來,想以大義惑他,或是以德服人,無疑痴人說夢況且呂布就算經今日之事狠狠洗白了一把,仁德也不可能比得過以這為主要賣點的劉備劉玄德的。

他又極圓滑明,心思縝密,看穿李、郭汜、張濟、樊稠這四人乃投機取巧之徒,不過僥幸借了時勢的東風,終難長久。即便立下大功都不肯接受封賞,以無名無望為借口,先拒了封侯的美事,又拒了尚書仆射的高職,卻也不他們得罪狠了,答應做個並不挑眼的庸碌尚書,後還巧借了為母奔喪的由頭,辭官脫身而去。

倘若用一時強權逼迫他,定能奏效,可僅是要保命的他獻的究竟是良策,還是實則不計後路的毒策,光靠燕清一人去鑒別篩用,怕是早晚要過於勞心勞力,累得英年早逝的結局。

說白了,賈詡就是典型的軟硬不吃,能說會道,頗會演戲,卻極有主見。

得讓他真正認為呂布大有前途,是個值得跟隨的英明主公,心甘情願地為之出謀劃策,而不是別有用心地假意應允,隨時准備踢人跑路才行。旁的文士若不願為主效力,絕大多數都會耿直拒絕,哪怕被砍了腦袋,也要直言相告,維持自己的氣節風度和信仰,這點在賈詡身上就完全不會奏效,實乃萬花中的一朵根骨清奇的奇葩,清泉中的一股我行我素的濁流也。

不過燕清仔細一想,覺得此時此刻的呂布,與彼時被賈詡青睞的曹操來看,也未差到哪兒去,甚至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史上賈詡之所以勸張綉降曹,如此看好曹老板的最大原因,不就是他一來喜曹個人所表現出的英明決斷,勇敢過人,胸有遠大志向,二來是盯准了暫處勢弱的曹營恰逢缺人才可用的好時機,賭他會既往不咎,不計前嫌,三來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正言順?

論個人武勇,不誇張地說,就算把三個曹操加起來,也不配成為呂布的一合之敵;論行兵打仗,呂布麾下的將士各個以一當百,行軍時迅若雷霆、令行禁止,沖鋒陷陣攻無不克;論正當……呂布此番是攜旨誅賊不說,還當著在董賊前毫無作為、懦弱無能的百官的面救了天子一命,待此事一了,封賞大大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