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6(1 / 2)

清怔怔地看著那個對每個哪怕不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後人而言、都稱得上如雷貫耳、耳熟能詳的名字,直到眼睛處傳來不容忽視的刺痛感,才倏然清醒過來。

自己竟是在極度的驚愕之下,連眨眼都忘了。

可呂布這運氣,未也好得逆天了罷!

燕清忍不住捂了捂胸口,心還在胸腔里咚咚直撞,他略微平靜下來,深吸一口氣,指尖總算沒再顫抖了,便仔仔細細地往下看去。

這不看不打緊,一看才知道,這小屁孩版的卧龍先生,居然是個在學舍里相當有名的問題兒童。

要不是在每次考評中,他都一騎絕塵,以堪稱完美的成績,當仁不讓地將所有科目的首位入囊中,諸位執教他的夫子都不由得起了愛才之心,對他的評價,恐怕就不會有那么深的回護辯解之意。

問題並不是出在他的學業上,而是在他跟同窗之間的關系里。

顯然,根本不似他們方才在高處所見到的那般和睦,也完全稱不上是發生紛爭時的好心協調者。

甚至與這恰恰相反。

因父母早逝,之後諸葛圭留下的這三兒兩女,就一直是叔父諸葛玄代為照顧的。幾年前,當呂布勢初下揚州,急缺治理郡縣的官吏時,諸葛玄就順應賈詡和徐庶的征召,來出任豫章太守一職了。

在得了賈詡的建議後,諸葛玄就決定,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和諸葛謹、諸葛亮和諸葛均三人,都給申請了許城的官學,就留在這豫州州治就讀,而不是追隨他一路去到豫章。

等入學後,年歲最大、生性謙虛低調的諸葛瑾,和軟乎好脾氣、又年紀幼小的諸葛均在最初的拘謹過後,很快如魚得水,與同窗們打成一片。

作為夾在其中的二子,諸葛亮則與眾不同。

他聰穎絕倫,十分臭屁,高傲得很,從不與自己瞧不上的為伍,偏偏是雷打不動的首名,本就招人嫉妒。

可將這不和追根究底,還是因諸葛亮雖也承認燕清有神鬼莫測的推演仁畫、識人辨才和出類拔萃的用人唯賢之能,在這文舍最推崇燕清、武寮最崇拜呂布的地方,卻始終將眾人公認居於燕清之下的鬼才郭嘉,視作心目中最智絕天下的謀士。

當他對郭嘉贊不絕口,還處處以模仿這位常年花枝招展的揚州別駕的打扮做派為榮,又拿自己的才華跟管仲和樂毅等人相比時,就注定成為眾所矢之,十足十的欠扁了。

諸葛亮之所以還能好端端地站著,一路我行我素,沒被群毆,是因這些半大少年好歹講究個君子動口不動手,然而論起動口,還真沒人說得過能言善辯的他……

燕清具體看了現在就有了舌戰群儒的影子的諸葛小少年犯眾怒的緣由,不想居然還出在自己身上,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決心等一回到府邸,就拿這趣事跟郭嘉分享一番。

奉孝定然會得意得哈哈大笑吧。

緊接著,他就默然沉吟,開始思忖呂布要諸葛亮為義子的話,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祖上出過許多官吏,然而人丁逐漸凋零,到早逝的諸葛圭這一代,除了尚存的諸葛玄還做著個不大不小的太守外,已是青黃不接,翻不出甚么光鮮的記錄了,可謂是相當尷尬。

諸葛圭雖早逝,膝下卻留有三子,叔父諸葛玄又極其欣賞和感念賈詡當初的賞識,不成阻礙;呂布也早擺脫了三姓家奴的污名,在許子將的月旦評語,和大力支持燕清廣開校舍教化民眾、虛心求諫、謙對文人謀士一系列舉措後,躍然跨入士人階層;而諸葛亮最崇拜的郭嘉與燕清是至交好友,想請他做個說客,也是輕而易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