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 躍 進(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2323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於大易,損益可知著於論語……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難議更張。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祥悉奏議以聞……」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8月10日,《時務報》頭版刊登這篇來自京城的電文,這是一封明碼通電。這通電報預示著大清國內的大變革即將來臨。這讓還在驚慌失措的後黨一系的地方官員放松了心情。皇上既然要變法,那必然不會大肆索拿。當然,你非要反對除外。後黨一系的地方官員都在向京城派出自己的心腹,欲用錢為自己開道,在收集京城方方面面的信息後,開始小心翼翼的揣測著皇上的心思,大家都明白,這份折子寫的好壞可關系身家性命和未來仕途。 哪個可以立刻實施,哪個要修改後再實施。哪個又要放緩實施。一個國家的政策不是拍屁股想出來,今天定明天改的,這會影響朝廷在百姓中的信譽。李鴻章的話光緒很以為然,就算一個言而無信的普通人,誰會把他當回事,更何況是一個政府。更何況在這么一個大變革時期,一個錯誤的政策就有可能導致未來的失敗。所以開會研究就成了朝廷現在最忙碌的事情,大會每天一次,小會隨時開。新上任的六部九卿忙的腳跟打架,宮中的伙食費都在快速上漲。

新老二代臣子們的差別立刻顯現出來。老一輩的年紀都大了,思想行為趨於保守,對他們而言國家之大事務之雜。不易變革過快過大,當緩緩圖之。新一代的臣子年青有干勁,特別經過對日和對俄戰爭之後,認識到國家圖強必需盡快完成改革,他們希望能快刀斬亂麻般的革除弊病。這就讓作為裁決者的皇帝很為難,提出的都為國家發展的一種思路,各有優劣。帝王的平衡之術不說光緒還沒學會,就算是學會了看這情況也不大好使。都是為國家好,總不能說誰對誰錯。既然糾紛一時無法平息。那先求同存異。

光緒二十二年秋,朝廷先後頒旨意。首先是撤銷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等閑散朝廷機構。接著又陸續頒布了《公司律》、《破產律》、《公司注冊試辦章程》、《商人通例》等一系列法令,批准正式設立商務部。盛懷宣出任商務部長,統領全國實業發展。再頒布《銀行章程》、《錢庄管理章程》等經濟法令,確定大清銀行在國家經濟領域中的主導地位……

一條條法令讓所有人都頭暈目眩、應接不暇,這還不算完。

「著派岑春煊、伍廷芳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大清開始全面修訂律法的旨意一通告天下,引起最大熱情的反到不是民眾和官員,最為激動的反到是各國駐華公使。各國報紙都在刊登著大清要向世界主要強國派出學習團,向各國學習律法。他們一面鼓吹著落後的清國終於向世界文明靠攏,也一面爭取到清國的信任,因為誰都相信,清國將來迎來一個大發展時期。

佝僂的身軀及嚴肅拘謹又透露著滄桑的面容,這是這個時代老學究們的面容。陳寶琛走下馬車神情苦澀。朝堂上,皇上用他的家人給大臣們上了一場生動的「以德服人」的課業。這也讓他害怕起來,他可以為可以不顧生死國秉直諫言,可他的家人何其罪也。所以他退縮了,他就眼睜睜的看著皇上一意孤行的改變千年慣例,改變祖宗成法。他不明白,為何數年前還是上進、欲圖振興的帝王為何剛剛坐穩皇位就變得如此暴戾。經此一事後,整個朝堂上的言官如同全部失聲。他陳寶琛更是被眾人遺忘在無人的角落。

就在他再次遞上的請辭的折子被打回來之時,他接到了翁同龢的請柬,請他到家中赴宴。看著大門上碩大的「翁府」二字,陳寶琛心中其實也是不滿。做為帝師,做為清流一派的領袖人物,你翁同龢為何也不出言阻止皇上的肆意妄為。

「陳大人。家主已等候多時。陳大人請――」門房看見陳寶琛下車,就連忙迎了上來。

庭院內,諸多言官同僚已經到了。身為主人的翁同龢自當熱情迎客。看到陳寶琛到來,翁同龢向正在交談的同僚告罪一聲。就迎了上來。來的全都是言官,只是最近朝中實在沒有他們說話的地方,所以今天宴會的氣氛不是很濃烈。三三二二的言官不一會兒到齊了,待大家落座後,翁同龢這才說出宴請他們的目的。

「本官這就開門見山的說了。數十日前朝堂上陳大人及其家人殿前受刑之事,相信諸位大人也是明白的。皇上此舉雖說不妥,但也實屬無奈。當初聖主仁皇帝之時,我大清國力強盛。西方洋人晉見,我大清自當是要以德服人。而如今,俄國僅遠東一域之兵都需要我大清舉國抗之,國家頹勢如此,還如何再講以德服人。諸位大人豈不見洋人對我大清的咄咄逼人。陳大人進諫要以德服人,不是此言不妥,而是陳大人進諫的時機不當。如今皇上當政,正欲變法興國,也正是滿朝臣工們齊心協力共興中華之時,陳大人卻諫言要以德服人。豈能不受刑罰。」

翁同龢輕飄飄的一番話引得眾人輕聲而笑,也解開了陳寶琛心中有疙瘩。皇上不過拿他為自己的新政祭旗,誰讓他開口反對的。是他自己撞到槍口上,與他說什么並沒有關系。

只聽見翁同龢繼續說道:「皇上欲行新政,自為國家強盛,相信也是諸位意願。然而,即使新政再好,只要橫征暴斂還存在民間,皇上再好的新政也會被毀的一干二凈。所以,雖說此次是本官宴請諸位,還不如說是皇上讓本官將諸位請來。明日開始。陳大人將被革職回鄉,其他諸位大人也將被革職。當然革職只是一個說法。實則讓諸位大人回鄉去暗查各地稅收情況,也只有諸位以白身以能了解到民間最真實的情況。就如同孫家鼐孫那人那般。諸位大人皆是家境貧寒一身正氣之人。自當為民做主。然而皇上還請諸位暗查民間稅賦之時莫要驚動官府,務必在十一月底前將所查之情況上折與皇上,以便皇上做出決斷……」

陳寶琛被皇上的雄心壯志給驚呆了。歷朝歷代以來,天下稅賦都是說不清道明。誰都知道這也是皇上為拉攏官員士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民不舉官不究。哪里有皇帝敢徹底清查天下稅賦,這么干是要得罪整個官員階層,搞不好就是造反的結局。可今天,咱們這位皇上想干還就打算干了。這是聖主呀……

被「革職」的陳寶琛離開了京城,還有許許多多的言官也被相續「革職」,這些言官都是經過仔細挑選過的,性情穩重、能保守秘密的貧寒言官才是當選之人。那些迂腐或是沖動的言官都不在其列,他們被派去編寫律法和歷史,一身正氣是不適合在朝堂參於政治斗爭,再說現在朝堂除新老二代臣工們觀念上的差別外,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黨爭。這里也不需要他們來平衡朝堂。所以光緒為他們找到了未來最適合他們的工作,就是法官、審計官,是朝廷派往民間的巡風使。希望他們能經此一事後,能靜下心來真正為民所想。別再做那些不知所以的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