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光緒南巡(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2524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得知皇上南巡的真正目的,李鴻章也就安下心來仔細詢問起中海的改建工程。皇上南巡對於李鴻章而言沒有半點影響,因為他的人大多都在北方。最算南方有少數幾個夾帶里的人物,總要讓皇上開心一下吧。皇上出巡除了安排好隨侍衛,再一紙調令將兩廣總兵劉永福調至廣州駐防保衛好皇上安全即可。至於皇上離京對朝權的影響,李鴻章也想通了,正如楊度所說的那樣,只要有精銳皇家陸軍在,誰敢撩皇上逆鱗。但江南官場震動依然對國朝穩定不利,李鴻章決定還是要再勸諫一下為佳。李鴻章在中海整整巡視了一下午,直到太陽西沉才下差回家。

光緒才開始著手安排南巡事宜,宮外就開始傳起流言蜚語。傳就傳吧,但皇帝的私事傳來傳去就不好了吧。也不知外面是怎么傳的,現在皇上南巡傳成了皇上南下私會情人。可見鬼的是,原本反對者卻大都偃旗息鼓,必竟國朝需要繼承人。光緒發誓這不是他讓人傳的,但光緒也沒有出面反對。傳言皇上私會情人總比傳出皇上要整頓江南官場要好吧。但真正猜出光緒南巡目的卻還在一遍又一遍的勸諫。不僅是李鴻章,就連嚴復、唐紹儀等人都上過密折勸諫皇上,他們都認為朝局初定不易牽動過大。

以大義為先,以軍事為拳,以利為餌。唐紹儀、林啟兆、王士珍、歐陽振華。這些曾經一無所有的小兵小官,在光緒有意培養下已經成長為當今朝局的頂梁大柱。在光緒的刻意打壓下,這些新生代貴族已經開始替代曾經舊有貴族。這些人都是光緒當政的利益既得者,他們將是光緒最有利的支持者。再以皇帝的大義為先,招安如李鴻章這些舊有大臣,以安定人心,而北拒沙俄東平日本的精銳皇家陸軍就成了懸在心思活泛之輩頭上的利劍。皇家陸軍遍布的北方實際上已經牢牢的掌控在光緒手中,而在中國的南方除了兩江以外的其它地區,那些由後黨一手提拔的官員卻依然對朝廷陽奉陰違。這次光緒執意南下其實就是為了整頓江南。

深夜中。獨自一人站在二樓平台上的光緒,深邃的眼光穿過厚厚的夜幕落在了武漢、落在了長沙、落在了廣州。現在是時候收拾舊河山了。

與以往微服出行不同。這次光緒是大張旗鼓的鳴鑼開道。依照皇帝出行的禮制,三天前禮部就已經昭告天地。當禮部將皇帝南巡時的儀制呈報光緒核准之時,光緒只是說了句越盛大越好。光緒很激動的期待著,那些無數影視作品里在描述天子出行的盛大場面。今天終於有機會顯擺一把。

結果真到出行這天的場面把光緒都驚呆了。全套儀仗擺開,從導蓋到紅燈、各類法器,天子五輅和各種輦輿……整個場面逶迤數里,前後不能相望,可謂是浩浩盪盪。早上八點光緒就坐在太和殿龍椅上等待出宮,當最早出宮的儀仗已經在火車站駐蹕,可當日快頭走頂,光緒還坐在龍椅飽受寒冷的侵襲。

「這天子出行的大禮怎么如此繁瑣,朕何時可以出宮?早知如此麻煩就不搞這些名堂了。實在靡費良多呀。」在得知還需要進行半個時辰後,光緒當場下旨要求裁減天子儀仗規格及程度,在保留皇家威嚴的前提下進一步簡化程序。光緒揉了揉坐麻的雙腿說了句:「真的好餓呀。」

今天是朝堂上人最多的日子。做為臣子。在要恭送皇上出京的,所有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全部需要列班。李鴻章列班首,當初皇上提出要大禮出行之時,他就進諫過要皇上戒驕戒躁。他擔心皇上掌權之初就已經顯露出盛氣凌人的性情與國不利,歷朝歷代多少皇帝上位之前表現的恭順有佳,結果當上皇帝後就開始桀驁不馴。不都是因為掌權後將多年來積壓在心里的怨氣宣泄所至,而眼前的皇上符合所有條件。李鴻章知道。皇上連年來削減內宮人員,以至於出行大禮所需侍女不足都需要從京城大學堂借調。

今天聽到皇上的話李鴻章不由放下心來,之所以要行大禮儀完全就是出於張揚自己,結果稍微麻煩一些就不高興了。眼前的皇上哪里是什么跋扈的性子,年青人愛表現一下很正常,自己年青時不也說要三千里外覓封侯嘛。再說他是皇帝,顯擺一下也是可以的嘛。

天子儀仗已經有多少年沒有出現在北京街頭了?很多北京城里的老人都不記得了,而最近的一次也是二十年前光緒皇帝登基大典,而那一次絕對比不上今天的排場,那已經不能用首尾不能相望來形容。前來觀禮的老少爺們已經跪了一個上午了,依然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他們從最初興奮到見到儀仗後的震撼,現在已經淪落為心里的咒罵,因為他們的腿都已經跪麻了。同樣前來觀禮的各國使節也是及不耐煩,因為按照禮節他們要肅立於兩側靜候天子駕臨。雖然事前已經知會各國使節可以不用參加,但都出於禮儀都來了,可誰想到這天子出行的儀仗會如此冗長,在寒風中站立一上午是個人也受不了呀。唯有記者們依然興奮如初,神秘的中國第一次完整展示皇家禮儀怎能不說詳細記錄下來,整個現場都彌漫著閃光燈鎂粉的焦糊味。為了能更好的記錄這次中國皇帝儀仗,洋人記者們將整個直隸地方能找到的攝影機全部擺到京城,沿著事先告知的天子行進路線擺滿了一路,更有兩台被擺到皇宮內。可他們的想法還僅僅停留在歐洲至上的觀念里,以歐洲君主出行的規格來准備,於是光緒儀仗進行了僅僅一半膠卷就已經不足了。在光緒看來就是現在他們君主出行的那一套。也就和中國黃帝時期的差不多。

皇帝鑾架終於出現,這是整個皇帝出巡儀仗的*部分。光緒安坐於龍椅上面無表情,時不時的揮手致意這是唯一的舉動。儀仗扈從。前擁後簇,車乘相銜,旌旗招展,鑼鼓相鳴,禮炮沖天,宏大的排場無一不顯露出帝王的威儀。無數洋人無不驚嘆:這才是一國帝王的威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做為天下之主的皇帝。他一言可定興廢。皇帝喜,可集萬千榮耀於一身;帝王怒。則伏屍百萬;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盛衰榮辱全在帝王一念之間。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就一直是一個龐大的帝國,也正是皇帝權利足夠大。在保證了中央行政命令有效性的同時,也保證了龐大的國土沒有像歐洲那樣分裂。家天下時代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無所不包。但是春秋時期的中國人就已經明白權利無限大的弊病,所以就想方設法來限皇權。各種學說各種理論充肆著整個華夏大地,無一不是從各個方面來限制君王的權利。

在國家層面上,孔子說要「德治」和「仁政」;墨子說要「兼愛」、「非攻」;老子說要「無為而治」等等……無一例外都是要君王慎用手中的權利。中國人是善良的,他們總把人往好的地方想。所以才會有「人之初,性本善」。他們都忽視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無論這些理論是好是壞,這些都不足以讓帝王放下手中可以為所欲為的權利。人都是貪婪的,在嘗到集權好處的皇帝哪里會願意將手中的權利再放出去。歷朝歷代的君王所做的無一不是用盡一切辦法來鞏固皇權。曾經坐而論道的三公,如今只能站在台下卑躬屈膝。

漢代陰陽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君王受命與天。代天牧民,天人感應學說維護了帝王統制的合法性。但他也說: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董仲舒希望能通過「天人感應」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權力。所以一但出現災害,那就是天子失德,要上表罪己等等。但事實證明。這個虛無縹緲的「天」基本沒起到什么作用。

當人們發現從這個方面無法限制世俗皇權之時,大家又從其它方面著手。所以皇家無小事。即使是皇帝的個人事務,也要上綱上線。打著宣揚皇帝至高無上的說法,各種禮法、各種儀制不管皇帝願不願意,都被強加到皇帝頭上,就是寄希望能培養出德操高尚的君王。當禮法不斷被完善,各種需要皇帝遵守的要求就越來越多,於有了寧可跑到集市上去偷商家的東西,被人抓住挨打也感到高興的南北朝劉宋後廢帝劉昱;還有沒當成將軍卻辦起了私人動物園的明武宗朱厚照。

皇帝光鮮的背後都是無數的苦難和陰影,只是沒人知道也不想讓人知道。因為皇帝的威嚴需要維護,國家的顏面需要維護……光緒坐在龍攆上享受著萬民的膜拜,可誰知道在這之前是忍受了冷麻暈餓。表面上看光緒是萬萬人之上而神聖不可侵犯,可有誰知道光緒坐在龍攆的一舉一動甚至臉上的表情都受到無數禮法的約束。通過這一次大禮儀出巡的光緒就一直堅信著,明熹宗朱由校寧可28年不上朝去當一個木匠,其跟本原因就是受不了這無休無止的禮法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