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戰略的目的(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3029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從迫擊炮手榴彈到飛艇到裝甲車,中國總是將自己最先進的武器出口。

對於朝廷的做法軍隊方面意見其實很大,在他們看來,這些武器是他們升官發財的保障。然而他們最多也只能抱怨一下,卻改變不了什么。因為他們也知道,中國其實很窮。

雖然經過了十年的洋務運動,但因為官僚主義和貪腐的橫行,中國的工業僅僅停留在起步的基礎上。設備的老舊和交通的緩慢,依然制約著中國工業的發展。國庫收入的匱乏,更讓政府無力進行工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速度的緩慢制約了商品的流通,中國工業自然發展不起來。而向國外借款修路也只能一時,必竟洋人們帶著各種各樣的目的而來。自從甲午戰爭從日本獲得大量賠款後,朝廷終於有富裕的資金投入對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來,商品的快速流通和大量的材料需求,也激活了沉淀在民間的財富向工業上的流入。稅收的增加讓朝廷也能更大規模的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這又進一步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只是中國無論領土還是人口都是一個大國,對於龐大的基數來說,這點資金其實並不多。那想要有效的利用資金只能集中精力辦大事。長三角、珠三角、壞渤海灣為第一優先對像,沿岸沿江和各省會城市為次,然後自東向西發展。李明的這套根本就是學自鄧總工師,然而此時中國的外部環境卻不好。

甲午戰敗後的日本企圖報復,俄國不甘心失敗要遠征中國,戰爭的陰雲始終壓在中國頭上,為了確保經濟安全又迫使中國向軍事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同時也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重工業幾乎全在海軍艦炮的射程內。雖然朝廷發現了這個問題但一時卻無力將其搬遷至內地。又為了確保這些重工業的安全,除了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外,還要建立足夠的外部屏障。琉球、呂宋與南洋諸島就成了朝廷必需爭奪的對像。而這一切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經濟和軍事是一個矛盾體,經濟的發展會反饋給軍事。軍事的發展是保障經濟發展的前提,二者也缺一不可。相對於龐大國家那可憐的稅入,中國政府只能小心翼翼安排著每一兩銀子的投入,以求得最大的回報。然而武器的研發是極其消耗資金的,一艘白起號戰列艦的建造成本高達一千三百萬龍元,折合庫平銀三百多萬兩。這還只是軍艦的建造費,不包括港口設施的投入和材料工廠的投入,還不算後續的保養和維護的費用。好在海軍並不是一個單純消耗的單位。征戰日本、掠奪南洋多少能找補點回來。而且朝廷上下也認識到海防的不足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大的弊端,因此海軍在短時間內得到壯大。可在有限的資金下,壯大了海軍就只能委屈陸軍。陸軍除朝廷撥款外唯一的資金來源就是走私武器。這也是為什么對俄國宣戰,中國能派出的主戰兵力始終維持在三十萬左右的根本原因,其它只能打著雇佣、幫助藩屬國復國等等各種名義讓藩屬國出兵,用於維持地方、協防和運輸補給等任務。

陸軍裝備比較簡單,一艘白起號戰列艦的花費也比一個裝甲師都要多,但架不住陸軍人多呀。從槍支到火炮,從汽車到裝甲部隊,每一樣裝備在前期研發投入也是很大的一筆資金。空軍更是一個全新兵種。從裝備到訓練都需要用錢硬生生砸出來。可憐的國庫無法應對經濟和軍事同時發展的需要,為了彌補資金的來源,只能以出口新式軍火作為軍事開支的重要補充。

同時。這也符合中國對外政治的需求。新式裝備的出現,必然引得列強的關注,而這種關注可以讓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獲得一定的話語權,至少可以平等的和列強們討論一些東南亞局部事務。正如當年德國剛統一時期,為了提升國際地位和市場份額,將最新式的武器出口一樣。中國也正在走著德國曾經走過的路,唯一不同的是,歐洲列強已經形成了平衡,位於歐洲大陸中部的德國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世界上殖民地已被瓜分一空,德國空有雄心卻用武之地。

亞洲距離歐洲遙遠。遙遠的距離讓列強們無力直接控制。而中國這個東亞幾千年來的老大帝國,在這個時期依然對周邊國家還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而這個時期正好是德國爭求陽光下位置、美國爭取歐洲列強平等地位的時候。他們的出現讓列強們,短暫的將注意力移回歐洲而忽略了太平洋地區,這就給了中國一個絕佳的機會。戰敗日本是重新確立中國在東亞的影響力,宣戰西班牙與荷蘭並最終獲勝,其間還多次挑釁英法等國,而一向以仁義自居的中國讓東南亞各國看到了擺脫洋人的希望。而這次對俄國的全面勝利則確立了中國對東南亞各國無可爭辯的領導地位。新式武器的層出不窮,讓中國在列強面前說話越來越有底氣。

當一塊比中國還要大的疆域合並入中國時,一個世界第一大領土大國出現了。如果算上傾向於中國的夏威夷和中國控制下南洋諸島,那中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海域大國。英國名義上是海域面積第一,控制了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但在這些海域里,法、德、美、意、奧等國都有各自的軍艦在航行中。就連印度洋上,中國在班達齊亞也駐有一支輕巡艦隊在印度洋上打擊海盜。但中國控制下的海域除南中國海的香港還有一支受中國威脅下的遠東艦隊外,其它的中國海域則完全由中國控制,這是本質的區別。

戰勝俄國的中國其崛起已經勢不可擋,在歐亞大陸的東面,列強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為所欲為了。中國,一個大國的架勢已經擺在世人面前。曾經那套對洋人無往不利的哭窮手段,西方列強再不會相信了。他們會把你擱到放大鏡下,仔細研究。研究中國為什么會從一個貧弱的國家。在一場戰爭之後變的如此強大?

「中國是戰勝國,你們居然要求一個戰勝國去向戰敗國進行和談,帝國的臉面還要不要了?」面對前來調停中俄戰事的各國公使。唐紹儀憤怒的拍著自己的臉頰一字一頓的說道:「要和談可以,你們回去轉告俄國。中國允許他們前來乞和。」

唐紹儀的一句話,徹底關閉了各國調停戰事的可能。當這句話一字不差的印在報紙上後,全體國民頓時群起激昂。乞和呀,自漢唐之後的千年,朝廷什么時候如此公開要求異族乞和?

是的,中國要求俄國乞和。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哪怕不論他如何對內進行嚴密監管和欺騙性的宣傳。對於喚醒民眾、凝聚民心的效果遠遠不及一次對外戰爭的大捷有效果。這就是為什么千百年來,國人幾乎不提經濟最繁榮、對外戰爭勝率最高的宋朝,就是因為整個兩宋從來沒有一次斬將殺王的大捷。漢唐雄風之所以千百年來傳唱在這片土地上,就因為他們有一支敢於沖出中原大地,在遙遠的異域他鄉浴血奮戰的軍隊。他們奪旗殺將,擒敵酋於陛前,他們用鋼刀和利劍打出了民族的驕傲,他們用鐵和血讓世界俯首稱臣。如今的中國再一次遠征域外,這次打的更遠,勝利更加恢宏。「王師所至。所向披靡。」成了百姓最揚眉吐氣的一句話。

但同樣是乞和這句話卻深深的刺激到了歐洲列強,他們找到嚴復要求解釋。他們沒想到嚴復板著一張臉說道:「人可以不來,那就讓尼古拉二世親手寫一封降表。以臣子禮請降。」

「陛下,貴國宰相和外長這是在藐視整個歐洲嗎?」憤怒的公使們集體要求面見皇帝,要求皇帝做出解釋,這些公使里也包括了德國公使。

他們有這樣的要求是合理的,歐洲各國的皇室都是親眷。如果作為皇親之一的尼古拉二世真寫了這么一封,以臣子禮的請降書給中國皇室,那等於尼古拉二世就成了中華的臣子。對於歐洲皇室而言,尼古拉二世可以自裁可以戰死,但絕對不能以臣子禮請降。因為歐洲皇室也會因為這份降表成為中國皇室名義上的附庸。這會使整個歐洲皇室蒙羞。

「朕可以保證,絕對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李明一出場。就是不容質疑的口吻定了基調。如今有了中華皇帝的保證,各國公使可以靜下心來聽中華皇帝的詳細解釋。

「在古時。中國與周邊國家開戰,戰敗的一方君主都需要執臣子禮向戰勝國君主上一道降表,以示尊重。我們中國有這樣的傳統,所以嚴相和唐外長才會說出這些話。當然,對於嚴相和唐外長不合時宜的言論,朕稍候會處罰他們。在此,朕向各國皇室至以最誠懇的道歉。」說完,李明右手橫於胸前,長鞠而下。

各國公使相望一眼,紛紛點頭表示接受。因為他們從中國皇帝的言行中,看到了中國對歐洲各國一如既往的尊重。現在他們可以安心品嘗來自於中國皇室最頂極的美食,這是他們有生以來吃到過最美味的食物了。